4月16日,阜陽市民營企業公益招聘會和阜陽市旅遊人才招聘會分別在該市鼓樓廣場以及人才市場同步舉行。參會企業提供了多個類別的就業崗位,吸引求職者前來諮詢應聘。 特約攝影 王彪
    「稱心的工作讓生活充滿希望」
    4月18日一早,郭娟就在霍山縣經開區人社所裡忙開了:「4月底之前要完成今年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工作,這幾天忙得像打仗。 」
    2017年7月,郭娟從阜陽師範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畢業,沒有參加校園招聘,徑直回了老家霍山。因為父母在外務工,家中只剩年邁的奶奶。放心不下老人,郭娟決定回到家鄉一邊找工作,一邊照顧奶奶。
    誰料,回到霍山之後,找工作碰了壁:「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我只得去一家小工廠做臨時工。 」
    2017年8月的一天,郭娟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人自稱是六安市人社局工作人員,關切地詢問郭娟的就業情況,並表示可以向她提供高校畢業生基層特定崗位。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郭娟來到了六安市人社局。
    「給郭娟打電話的人就是我。 」4月18日,六安市人社局就業科副科長盧皓笑著對記者說。通過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資料庫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學生的信息進行比對,人社部門當時掌握到,六安市有50多名貧困大學生未在畢業兩年內實現就業。六安市人社局隨即主動聯繫這些畢業生,開展個性化就業幫扶。
    「我們為這些高校畢業生開通了大學生特崗綠色通道,允許他們免考並優先選擇特崗崗位。 」盧皓說。
    去年9月底,郭娟來到霍山縣經開區人社所報到。對於這份工作,她從心底裡感到滿意:「有五險一金和雙休,比小工廠規範得多。除了大學生特崗的基本工資,單位還有些補貼和福利,估計一年全部收入能達到4萬元。 」 郭娟的奶奶已經85歲高齡了。如今,她已從霍山縣磨子潭鎮的老家,搬到了縣城與孫女同住。孝順的郭娟不僅照顧奶奶的起居生活,還時不時用自己的工資為奶奶買些保健品。 「稱心的工作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也改善了家人的生活。 」郭娟高興地說。
    網友熱議
    就業是個熱點話題。 4月18日,安徽日報法人微博發布微話題「這些就業服務,你滿意嗎? 」,引發網友熱議——
    @懶得找拽:多元化的需求期待多元化的服務。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宣傳引導,培育和優化就業創業服務環境,另一方面人們要從實際幹起,不能眼高手低。
    @老呂飛刀:就業、創業肯定會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政府相關部門除了積極引導之外,還是需要「扶上馬、送一程」,搭建服務平臺,以解決就業、創業者後顧之憂,幫助他們沿著既定的就業目標和方向前進,通過自身努力和奮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成就感。 @陸秀紅1:有市場就有前景。多元化就業服務,需要立足大眾多樣性需求。很多新興行業可以拓展到鄉村,如網購物品的派送、農產品網上銷售等,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加強引導,拓展農村居民的就業創業途徑。 (朱芳整理)
    
    4月23日,漁民在淮北礦業朱仙莊煤礦旁邊塌陷區綜合改造而成的水產養殖水域捕魚。本報通訊員 張萬學 攝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小時候不小心被燙傷,落下了殘疾。 」望江縣華陽鎮計渡村脫貧戶韓榮花餵豬時,不經意間露出了她殘缺的手掌。記者眼前這個瘦小的村婦,一直不甘向命運屈服。她通過艱辛努力,用勤勞的雙手戰勝生活中一個個困難。在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下,她不等不靠帶領一家人闖出了一條幸福的康莊大道。
    2014年,韓家被村民一致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韓榮花的丈夫王仕德說,以前他們老兩口只能指著莊稼靠天吃飯,依靠低保金和殘疾人補助勉強度日。孫子出生後,一家人的生活更是捉襟見肘。
    雖然家境很困難,但韓榮花很樂觀。她時常鼓勵兒子:「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她自己不僅種地,還養豬。但是沒有啟動資金和養殖技術,日子仍然過得緊巴巴的。為幫助韓榮花家脫貧,計渡村的幫扶幹部將其兒子王波介紹至一家農資公司就業,將其兒媳汪珊珊介紹至一服裝廠務工。王波雖然沒有上大學,但他跟母親一樣吃苦耐勞。因業務出色,被提拔為宿松縣區域業務經理,個人年收入超過5萬元。在全家人的努力下,韓榮花於2016年底主動向村裡提交了脫貧申請,並請求取消低保。
    「正是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才讓我們甩掉貧困帽。我們家日子好起來了,不想給國家添麻煩,還有比我們更困難的家庭。 」提起主動申請脫貧、取消低保一事,韓榮花淳樸的臉上漾起笑容。
    脫貧後的韓榮花有了自信,她要帶領全家人向更好的生活邁進。計渡村扶貧幹部吳幫祥告訴記者,「她提出擴大養豬規模,駐村工作隊就根據市場情況和她的實際情況,推薦她養雜交豬。 」
    說幹就幹,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韓榮花又精心選購了4頭豬仔。 「好幾次豬不吃食,都是幫扶幹部幫我聯繫鎮畜牧站,請專家上門診斷指導。 」韓榮花感激地說。
    如今,韓榮花每天早上6點打掃豬舍,8點餵養豬仔,傍晚5點遛豬一次……在韓榮花精心飼養下,吃米糠和草料的豬長勢良好,出欄時不愁沒有銷路。
    吳幫祥介紹,韓榮花和老伴不等不靠,還種了一畝中藥材。村裡聯繫了一企業統一訂單收購,加上生豬銷售,他們老兩口每年可增收近2萬元。為了鼓勵貧困戶發展生產,韓家還拿到了政府發放的4400元特色種養補助,能抵消大部分的養豬成本。 在韓家人看來,正是有黨的好政策,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韓榮花曾入院做手術,經綜合醫保報銷後只花了1000多元;孫子王文軒學齡前教育每年補助1000元;小額信貸入股獲得3000元分紅……
    記者手記
    「殘疾不可羞,自信讓人更美麗。 」韓榮花是我省眾多貧困戶的縮影。她身殘志堅,不等不靠,不向貧困屈服,用瘦弱的身軀扛起家庭重擔。其意義不僅在帶領家人脫貧上,更是為其他貧困群眾樹立了榜樣。 當前,我省的貧困人口多為「老弱病殘」,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確實需要政府幫扶,通過「扶上馬、送一程」,讓他們如期脫貧;他們更需要自立自強,只有精神上的脫貧,才能驅走物質上的貧困。縱觀一個個脫貧戶的故事,汗水是他們的營養,生命因汗水浸泡而豐盈飽滿;執著是他們的溶劑,執著的洗禮造就他們一副剛強的身軀;奮鬥是他們的本質,因奮鬥讓他們的人生格外精彩。
    
    近日,正值石臺縣木耳豐收時節,當地種植戶抓緊晴好天氣採摘、晾曬、銷售。 本報通訊員 王閩 攝
    「民生工程辦到了我們的心坎上」
    對南陵縣籍山鎮蘆塘村村民來說,今年喝水、用水更方便了,這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陳平,蘆塘村人,現已在河北成家。逢年過節,他都要帶妻子女兒回老家看看父母。 「但在如廁、洗澡方面,用水不便讓習慣城市生活的妻子女兒感到不適應,有時只能帶他們到縣城找賓館住。 」
    「『媽媽,奶奶家可以洗熱水澡了!』今年春節回家,女兒擰開水龍頭,一股熱水噴湧而出,她都高興壞了。 」陳平說,當時全家人的欣喜場景仍歷歷在目。 「幸福來敲門,意料之中又有點意外。 」
    回憶往昔,陳平頗為感慨地說,老家有口井,是1973年父親和鄰居一起打的,有9米多深,以前家人就飲用此水。井水大部分時間段都有些渾濁,含有些許雜質。過去為解決飲水問題,大家想了很多辦法。一個村挖一眼水井,然後一戶人家打一口壓水井,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好。 「那時,雖說用水有基本保障,但水質不好,用著不安全也不方便。 」
    「後來我們村實施了農村飲用水工程,自來水通向家家戶戶,村民都用上了『方便水』『安全水』。但美中不足的是,水壓水量均不理想,熱水器、洗衣機買回家來成了擺設。 」陳平說,水壓穩定、水量充足就成為村民們近年來盼望的事情。
    衛生間裡擺放著洗衣機,屋頂上還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屋後的豬舍、茅廁不見了,還種上蔬菜和花草……今年春節回家,方方面面都在變化,尤其是用水更方便,讓很多外出返鄉的村民驚喜不斷。
    在農村大範圍實施飲用水工程之後,我省大規模實施「飲用水安全鞏固提升」民生工程,蘆塘村就是眾多受益村之一。
    「村裡要建自來水增壓泵站的消息傳出,大家興高採烈,迫不及待地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程去年底全面建成,水壓水量都加大了。 」陳平的媽媽說,自從水壓加大後,村裡大變樣了,大家的熱水器、洗衣機都派上了用場,更有甚者,把廁所建到了樓上。 「我66歲了,也學會了用洗衣機,方便、省心! 」 「真心覺得民生工程一直就在我們身邊,辦到了我們的心坎上,不斷改善著老百姓的生活。這次,我看到的是家家戶戶通上了盼望的汩汩清水。下次,將會是什麼呢?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也一定會越過越好。 」陳平說。
    ·連結·
    民生工程是我省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品牌,是實施共享發展行動的重要內容。
    2017年,我省投入940.2億元,實施33項民生工程。與2016年相比,新增了水利薄弱環節治理三年行動、技工大省技能培訓工程、醫療衛生人才能力提升等6項民生工程,提標擴面了就業扶持工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等5項民生工程。 2018年3月,省政府公布《關於2018年實施33項民生工程的通知》,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進一步提高保障改善民生水平。與去年相比,今年民生工程新增6項,合併實施1項,完善1項,調整3項,繼續實施25項。
    百姓感言
    合肥市廬陽區三孝口街道居民潘克:我今年76歲,一個人生活。感謝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惠民政策、居家養老等多項民生工程為我提供幫助。我可以像很多老人一樣,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享受著幸福的晚年生活。
    嶽西縣巍嶺中心學校儲森林:隨著一項項民生工程的實施,巍嶺教育條件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山裡娃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學校新建了運動場、雲計算機教室、衝水式廁所、浴室,改造了舞蹈房、體育活動室、美術室,改建了食堂、宿舍。 「兩免一補」政策讓貧困家庭不再擔心孩子上不起學,營養餐改善計劃提高了山區孩子身體健康水平。 祁門縣塔坊鎮塔坊村村民黃鎮海:黨和政府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讓我告別破舊漏雨的危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之前一直住在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中,現在再也不怕颳風下雨了。民生工程政策真好,是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舒心工程。
    
    ◆ 日前,蚌埠市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在淮上區馬放營村開展 「送戲進萬村」文化惠民專場演出。圖為演員在表演花鼓燈舞蹈《淮水風情》。本報記者 徐旻昊 攝
    「昔日臭水坑,今成休閒地」
    「還是綠水青山好,住在這樣的環境裡,人的精神頭都大不一樣。 」近日,亳州市譙城區花戲樓路8號還原小區居民王大勇說,家門口的陵西湖,過去是汙水直排,垃圾成堆,岸邊還有搞養殖的,氣味難聞,周邊的不少居民都搬走了;如今經過清淤與治理後,湖面變寬、湖水清澈,兩岸綠樹成蔭,成了休閒的好去處。
    王大勇所說的陵西湖,是亳州市北城區一片綿延數百畝的水域,北接亳宋河、陳治溝,南銜渦河,三條河流交匯成天然溼地。幾年前,由於疏於治理,陵西湖被垃圾包圍,生活汙水直排,陵西湖的美景遭到吞噬,成為城區的「臭水坑」。
    2016年,「拯救」陵西湖行動正式啟動,亳州市著手打造北部新城陵西湖景觀帶。「陵西湖治理、8號還原小區及路網管道,都由我們負責建設。 」中鐵置業亳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8號還原小區交付後,原先已經搬走的居民,又選擇回到陵西湖邊居住。 「誰都願意在好環境裡生活。陵西湖公園是亳州北部新城的核心區,總面積1285畝,定位為城市生態新坐標、都市活力客廳、文化記憶故裡,將打造成『現代北方江南』」。
    春風徐徐,記者行走在湖邊一條曲折蜿蜒的水上棧道上,有種人在水中行的錯覺。不遠處長著水草的坡面上,是水鳥的樂園,鳥兒們撲稜著翅膀划過水面,激起一陣陣漣漪。站在岸邊放眼望去,一片寬闊的水域盡收眼底,水閘的北岸便是陵西湖接納陳治溝、亳宋河的河口,兩河道夾著的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狀的大片土地,邊緣長著一棵棵水杉和淺灘,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改造陵西湖時,保留了原生態的樹木、蘆葦蕩,恢復並打造大面積溼地、灘涂和58個大小島嶼,形成豐富多樣的水岸和濱水空間。」亳州市譙城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廊亭、棧橋、遊船碼頭、文化雕塑、四座大型景觀橋等將特色空間串聯,豐富公園的景觀元素和形態。圍繞整個公園建有慢行步道和自行車道,可舉辦城市馬拉松賽、自行車賽,並開展文化展示、休憩交流、節慶觀光、婚紗攝影燈活動。在規劃時,還利用溼地、灘涂和島嶼的設計,打造陵西湖具有雨水淨化和河道自淨能力,且具有調蓄雨洪功能。 目前,陵西湖公園雛形已現,主體工程已近尾聲,草皮補植、自行車路瀝青路面、棧道木地板等一些配套設施建設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預計10月1日全部完工。雖然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已有不少市民提前「嘗鮮」,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散步遊玩。 「過去的臭水坑,現在已是我們喜歡的休閒好地方了。 」亳州市民吳茂俊高興地對記者說。
    ·連結·
    根據《安徽省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到2020年,我省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有163個黑臭水體治理項目開工,137個水體達到初見成效的標準,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60%以上。按照國家有關要求,2018年底,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80%以上。
    
    ▼ 近日,在合肥華邦銀泰城前言後記書店,市民通過掃描二維碼借閱圖書。 本報記者 吳文兵 攝
    「文化樂園讓咱更有精氣神」
    「農民文化樂園是我們的精神家園,來到農民文化樂園,就能感受到黨和我們群眾的心在一起! 」日前,記者來到六安市金安區翁墩鄉楊公村,村民文繼餘一番發自肺腑的話語令人動容。
    去年7月1日,按照「一場(綜合文體廣場)兩堂(講堂、禮堂)三室(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室)四牆(村史村情、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美好家園展示牆)」的標準,楊公村農民文化樂園竣工並投入使用。在廣場上跳舞健身,進農家書屋讀書求知,到禮堂裡看公益電影,群眾文化生活從此豐富起來。
    「以前吃過晚飯打牌消磨時間,現在到廣場上看演出;以前農閒的時候聚在一起拉家常,現在到農家書屋看書讀報。自從建起農民文化樂園,如今這村裡和城裡一個樣! 」年近八旬的張道昌老人說,自己年齡越來越長,心態卻越來越年輕了。
    孫蘭群和胡傳敏這對老姐妹都是廣場舞愛好者,以前發愁沒地方跳,自從寬敞平坦的廣場建起來,「廣場舞」總算名副其實了。 「廣場上路燈明亮、音像響亮,大家跳起來特別帶勁! 」孫蘭群介紹說,如今村裡組織起了20餘人的廣場舞隊,大家從網上下載視頻,自編自學自跳廣場舞,普通的小村莊也變得時尚起來。 「農民文化樂園建起來後,村民開展文化活動有場地、有設備、有指導,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讓咱農民更有精氣神。 」翁墩鄉黨委書記楊正遠說,楊公村曾經有個貧困戶因為殘疾而意志消沉,自從看了下鄉巡演的扶貧劇目後深受教育,主動要求勤勞致富、退出低保。 「有了文化滋潤,從前的後進村,現在成了先進村。 」
    ·連結·
    立足補短板,突出惠民生,我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農家書屋、送戲進萬村、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廣播電視「戶戶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各級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站、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開放場館數量從2016年的1776個增加到2017年的1787個,普通群眾不花一分錢,就能享受充滿「文化範兒」的生活。針對村級文化設施不足、資源分散、活動組織難等問題,我省建設農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文化樂園,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農民文化樂園1500多個。
    百姓感言
    來安縣獨山鄉白露村黃圩組村民賈美墅:以前看電視,頻道少而且信號不穩定。自從用上廣播電視「戶戶通」,能收到57套電視節目和44套廣播節目。閒下來的時候看電視,忙起來的時候聽廣播解解悶,真舒坦! 蕭縣青龍鎮村民王其瑞:一有空,我就到村裡的農家書屋,專門來看種植蔬菜的農技圖書。這些書對我們農民很實用,看多了我也成了「土專家」,今年脫貧致富有希望啦!
    「共享書店開到了家門口」
    「太棒了!共享書店開到家門口,以後借書、買書再也不用去老城區了! 」近日,家住合肥市銀杏路某小區的龐小莉驚喜地發現,小區附近新開張一家名為「紫園·修遠小驛」的書店。
    700餘平方米的空間,寬敞而明亮。一排排整齊的書櫃碼放著4萬餘冊圖書,散發著誘人的書香。 「除了銷售圖書,我們書店的所有圖書接入了合肥市圖書館聯盟系統,讀者在店內辦理合肥市圖書館借閱卡後,在全市閱讀空間內均可通借通還。 」書店負責人說,該書店還和皖新傳媒合作,加入了「共享書店」大家庭,讀者憑藉一款「智慧書房」客戶端,只需掃碼就能把書借回家。同時兼具圖書銷售、借閱、共享功能,這家書店可謂「三位一體」。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作為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龐小莉常把這句名言掛在嘴邊,更身體力行,既是「旅遊達人」,又是「閱讀達人」。 「在高新區居住三四年,周邊卻始終沒有一家書店。為了看書,只好經常坐車去老城區的圖書館或者書店。 」龐小莉坦言,她曾經為小區周邊缺少文化氣息而煩惱,如今這一切都隨著「修遠小驛」的開業而煙消雲散了。 去年7月,合肥「網紅」書店——新華書店三孝口店以全球首家共享書店的身份亮相,迅速聚集起大量「共享粉」。龐小莉在第一時間下載「智慧書房」客戶端「嘗鮮」,借還書、寫書評、曬書單,以書會友,不亦樂乎。 「共享書店模式改變了我對傳統書店的認知,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閱讀生活。隨著共享書店逐漸推廣,我已經可以在小區和單位附近的書店借書還書了,以後甚至出差去外地都能享受共享服務。 」龐小莉說。
    ·連結·
    加強文藝精品創作,加快文化產品創造,端出更多優質「文化大餐」,增加百姓文化消費的選項,是增進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的前提條件。兩年來,我省文藝百花園精品迭出,2016年和2017年,黃梅戲《遍地月光》《鄧稼先》、民族舞劇《李白》等54個項目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在中宣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廣播劇《板車女孩》、歌曲《多想對你說》《走在小康路上》3部作品獲「優秀作品獎」。一大批中國首創、世界一流的文化消費產品和文化新興業態集中呈現,「共享書店」「有戲安徽」「時光流影」等擦亮「創意安徽」的亮麗名片。
    百姓感言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新港基地職工繆湘峰:我們平時忙於工作,幾乎沒有時間坐下來觀看高質量的演出。文藝名家下基層,不僅帶來我省文藝界創作的精品力作,更讓我們擁有近距離接觸名家名角、欣賞高雅文化的機會。 中國人保財險安徽省分公司職工付鵬:在「時光流影」平臺上傳文字素材或者照片,一鍵成書實現「作家夢」;戴上VR頭盔,在無邊的星際暢快漫遊;打開科大訊飛「靈犀」客戶端,與老外無障礙交流……越來越多的文化創意產品,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