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徐州泉山區:把民生工程做到百姓心坎裡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民生工程,實則是政府為民辦實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是事關百姓福祉的大事。如何真正將民生工程做到百姓心坎裡去?以「好山好水好社區」聞名的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不搞花拳繡腿,不做表面文章,多年來一項項有誠意、接地氣的改革實招接續落地,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老舊小區的逆生長
走在位於泰山街道的奎南小區內,粉刷一新的居民樓外牆、寬闊整潔的水泥大道、賞心悅目的綠化景觀……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已有20多年歷史的老小區。
而在一年前,這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因道路太窄,小區內無法會車;因沒有停車位,車輛隨意停放……「你都想不到,花園內的雜草足有一人多高!」居民宋紹信告訴記者,因生活不便、環境雜亂,很多老住戶都搬了出去。
2014年,泉山區全面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通過加強基礎類改造,修路、裝路燈、建花園……幫助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實現「逆生長」。截至目前,泉山區已整治老舊小區387個,惠及居民11.9萬戶。
「路寬了,停車位有了,還多了個小廣場,遊玩健身都有去處了。」站在自家單元樓下,宋紹信指著面前的小廣場興奮地介紹。尤其讓他自豪的是,過去搬出去的居民又都搬回來了,大家沒事就在廣場裡談天說地。
2019年5月,徐州市第一部老舊小區增掛電梯在管道小區126號樓3單元加裝完成。「刷個卡,按下樓層,上個半層就到家了,一點也不費力。」講到電梯裝好之後的變化,李慶鵬老人喜上眉梢。該部電梯的成功安裝也為徐州市後期簡化優化增掛電梯程序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新一批老舊小區加掛電梯工作也在開展,截至今年9月,泉山區已完成增梯公示129部,開工60部。
在聚力住房條件改善的基礎上,泉山區還加快推進增強百姓安全感各項工作。今年,泉山區將充電樁安裝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按照「集中充電、集中管理」的原則,推動居民小區充電樁全覆蓋,有效緩解了百姓安全充電問題。
口袋公園的高顏值
奶奶帶著蹣跚學步的孫子玩耍、大爺們圍在一起下象棋……冬日的午後,泉山區姚莊三期定銷房門前的公園裡處處是溫馨的畫面。這一切,得益於該區「口袋公園」項目的實施。
「城市是老百姓的城市,城市建設要建立在增強老百姓幸福感的基礎之上。」泉山區委書記李勇介紹,為了緩解城市建築密度日益增大對居民健身休閒空間的壓縮,還百姓一個幸福的城市,泉山區充分利用城市「邊角料地塊」和「巴掌大地塊」,見縫插綠,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既具備景觀要求的園林設施,又建有休憩場所、健身娛樂設施的「口袋公園」,推動城市生活環境品質不斷提升。
「『口袋公園』最大的優勢是便民,讓百姓走出家門就能走進公園,享受美景,找到健身場地。」泉山區城管局園林工程科科長張哲誠告訴記者,2018年至今,泉山區秉承「一園一花、一園一景、一園一風格」的理念,精心打造了9個精緻小巧的「口袋公園」,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其中,姚莊三期定銷房門前的這個「口袋公園」已被江蘇省住建廳列入優質園林項目庫。
「以前想約老夥計們出來玩都不知道去哪兒。」徐大爺是姚莊「口袋公園」附近小區內的居民,閒下來喜歡約三五好友散步、下象棋。原先,總是沒地方去,如今,家門口公園的建成為他和老友們相聚提供了場地。「現在天天見面,關係都更進一步了。」徐大爺笑呵呵地說。
公共文化的大情懷
民生工程,不僅要改善人居環境水平,做到「養眼」「養身」,更要做好精神文明建設這個根本,做到「養心」。
早上8點剛過,泉山區圖書館四樓的閱讀區內就坐滿了前來學習的市民。「每天都有很多市民過來借書、學習,尤其一到周末,館內幾乎座無虛席。」圖書館工作人員路思介紹,僅上一周,就有5000多人到館學習。
下到三樓,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兒童館。館內既開設了兒童感興趣的樂高、機器人等課程,也設立了香包、泥塑等傳統文化工作室,讓孩子們在開闊眼界、挖掘興趣的同時,也能夠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二樓文化館的舞蹈教室內,一群由退休阿姨組成的廣場舞團隊正在訓練。「有了這個舞蹈教室,我們再也不用愁去哪裡找訓練的地方了。而且這裡隔音效果好,還不擔心擾民。」舞蹈隊的張阿姨臉上笑開了花。
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三館合一的方式,不僅讓居民少跑了腿,更實現了教育與文化功能的巧妙融合。但泉山的文化惠民之路並沒有就此停步,通過整合散落在城市各處的閱讀資源,泉山區還創新推出了流浪圖書館公益共享閱讀項目,打造一個沒有「圍牆」的圖書館,讓知識流動起來。
「在流浪圖書館,不僅可以把自己看完的好書分享給其他人,還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在管道二公司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辦事大廳內,記者遇到市民王女士,隔一段時間她就會帶著女兒來這裡捐書、借書。
民之所向,政之所為。在李勇看來,答好民生之問,既要做好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也要做好群眾看不見但又離不了的小事。「群眾的嚮往不滿足,政府的服務無止境。」李勇說。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楊丹)(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