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湖北省麻城市順河鎮南崗教學點,孩子們坐在嶄新的課桌上。和簡陋的教室相比,課桌顯得非常醒目。
9月6日,麻城市順河鎮長衝教學點,背茶几來上學的汪涼有了新課桌,茶几被放在了一旁。
9月6日,麻城市順河鎮的中心小學,孩子們排隊搬運剛剛運到的新桌椅零件。
核心提示
日前媒體報導,湖北省麻城市3000多名學生「扛著課桌上學」,缺少基本教學配套設施。
麻城市教育局回應稱,在2011年已啟動了「健康桌椅」工程,安排400萬專項資金,購置了32800套標準學時課桌椅,為全市所有的初中和部分小學更換了桌椅,並將在最近兩個月之內,更換所有學校的舊桌椅。
9月5日,麻城市順河鎮西壪村教學點新添置的桌椅,格外「醒目」。
在「撤點並校」政策實施之後,因教育資源逐漸集中至優勢學校,當地一些鄉村教學點面臨師資和配套缺乏,校舍破舊,教學設施老化,教育資金投入相對較少等諸多問題。
暑假前,仲復海就桌椅的事曾特意詢問所屬中心小學的校長,對方說,桌椅已在配置,但「至少得等上一段時間」吧。
和往常一樣,並沒有明確的配置時間。
仲復海是麻城市順河鎮南崗村教學點唯一的老師,今年49歲,曾擔任南崗村小學校長。(教學點,是不完全的小學,設置年級少,大多是學前班和一年級學生,在一個課堂上聽課。分布在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農村偏遠地區,為方便年齡小的孩子入學,就近設置。)
近日,麻城學生「扛著課桌上學」經報導後,一批可升降的明黃色桌椅很快送到順河鎮西壪、長衝、棗林崗等多個教學點,替換了數十年沒有更換的桌椅。
9月4日下午,顏色鮮亮的新桌椅送到西壪教學點,擺進教室,桌上「羅鋪中學」的字跡清晰可見。該教學點唯一的老師陳明志跑到村頭買了煙,分發給搬運工人。小賣鋪老闆娘說,頭一次看到陳老師笑得這麼開心。
不過,在「撤點並校」政策實施之後,當地鄉村教學點仍一直面臨教育資源配置不足等難題。
課桌需「提前預約」
南崗村教學點,僅有幾張破舊桌椅。新生入學,家長們要「提前預約」,否則要自備桌椅
今年,新學期開學,仲復海瞅著教室裡高低不平的桌子,和桌子後邊一個個新入校的學生,覺得心酸。
每逢新學期,仲復海會面臨同樣的難題:整個南崗村教學點,僅有幾張當年開辦村小學時留下的破舊桌椅。即使破舊,新生入學,家長們也要跟他「提前預約」,沒有預約上,學生要自備桌椅。
然而,他今年沒想到,前一天還是學生帶著課桌來上課,第二天,10套「健康桌椅」就出現在了教室。新送來的10套桌椅,讓仲復海覺得安心。此前,他曾一度擔心南崗村教學點也會被撤併。
在麻城的其他教學點,與南崗村教學點的教育資源配置狀況區別不大。
記者先後走訪了麻城市兩個鄉鎮的5個教學點,調查發現,在這次新桌椅到達前,大多數學校此前使用的是高低不平的舊桌椅,少數教學點的部分學生需自帶桌椅上課。其中包括長衝、南崗兩個教學點。
需要帶桌椅上課的學生有多少,麻城市教育局稱,並沒有做出統計。
麻城市教育局稱,已在2011年開展了「健康桌椅」計劃,對各學校的舊桌椅進行更換,第一批新桌椅優先分配到順河鎮的中心小學和部分中學,一些偏遠的教學點,需要慢慢解決。
西壪村教學點老師陳明志說,對此事他並不知曉。他只了解,因為此次「桌椅風波」,西壪村被擱置的桌椅問題,一夕之間得到了解決。
公共經費不足
在教學點,數十名學生,每年的公用經費僅5000元,談不上修葺校舍,更換桌椅
在當地,標準化桌椅配置為何一直未能普及?對此,麻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葉柏華介紹,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期,教學配套設施,如課桌椅,一般由村或學校自行解決,有些學校至今沿用當時的舊桌椅,或由學生自行帶課桌上學。
2001年後,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此後,麻城市各學校的教育經費主要依賴於公用經費,或者向上級申請項目資金。
據麻城市政府網站公布,2011年,麻城市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中央和省轉移支持資金共計6951萬元,另有市一級財政教育支出28235萬,佔麻城市公共財政的15.97%。不過,直到2011年前,麻城市尚未給所有的中小學和教學點配備標準化課桌。
對此,胡和平稱,因麻城市人口多,所轄中小學眾多,遠多於周邊其他人口少的縣市,鋪的攤子太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只能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若有多餘的經費,一般投入緊要的項目,如校舍安全、食堂吃飯等,所以,標準化桌椅的配置相對滯後。
在師資方面,按相關規定,麻城市從2011年起將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在2010年基礎上提高100元,即小學生均達到500元每年。同時,對不足100人的農村小學教學點,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補助資金。
然而,實際狀況是,南崗、長衝、西壪、棗林崗等教學點,仍是按照學生數來劃撥公用經費,均未達到一年5萬元的標準。
在教學點的老師看來,數十名學生,每年的公用經費僅5000元,維持學校的水電、教學設備的開支已經捉襟見肘,更不用談修葺校舍,更換桌椅。
教學點的多位老師稱,公用經費除了應付學校日常開支,還需要從中拿出部分支付老師們的住房公積金和醫療保險。
對此,麻城市教育部門的負責人稱,本應由財政負擔這兩項開支,但因財力不足只能如此,整個湖北省狀況均如此。
配套優先大的學校
麻城教育局副局長坦言,學校太多,僧多粥少,有項目資金,最先考慮大的學校的配套設施
在「撤點並校」之後出現的教學點,大多是「一師一校」,環境較差,教師負擔重。
在南崗村小學任教30年的仲復海說:「我見證了這所學校的興衰。」南崗村小學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在2008年以前,是一所1-6年級齊備的初小,學生最多時,曾有300多人。
9月7日,麻城市木子店鎮楊嶺崗村教學點,換下來的舊桌椅成為小食堂的餐桌。
9月6日上午,麻城市順河鎮長衝教學點,孩子們拿著學校僅有的玩具在玩耍。
當年,湖北省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工程,教育部門為南崗小學配備了一臺DVD、電視機,以及一臺電腦,並安裝了一個接收器,接收教育頻道的教育信息。
2008年,「撤點並校」時,鎮上的小學來了人,要搬走設備。仲復海請求留下電腦,對方反問:「你們一個教學點,要這幹嗎?我們那裡要搞多媒體教室,下邊的電腦全都得收上去。」如今,校舍屋頂上只剩下一臺光禿禿的白色接收器。
校門口的校名「南崗小學」鏽跡斑斑。唯一的一間教室,部分綠色塗料剝落,黑板上出現了幾條裂縫。「基本上好的資源,都給了大的學校。」仲復海說。
因為教學點偏僻,仲復海與外邊接觸極少。執教多年來,僅僅參加過一次培訓的他,形容那次培訓為「提升」。
2006年,湖北開展中小學教育提高工程,他獲得一次到華中師範大學(招生辦)培訓的機會,聽到不少專家學者的講座,「感覺耳目一新。」
而其他教學點的公辦教師們,幾乎沒有參加過類似的培訓「提升」。
9月6日,順河鎮長衝村教學點,教室裡點著一盤蚊香,老師向明秀說:「教室外是水塘和草叢,稍不注意,學生的臉蛋上就被叮得紅腫。」
在順河鎮西壪教學點,孩子們一直沒有上過美術課,對唯一的老師陳明志來說,畫畫是個難題。
和城鎮裡的學校不同,因老師的能力和教學設施的缺乏,教學點裡的孩子們接觸體育、美術等課目的機會很少,孩子們能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就是圍著空地追趕嬉鬧,或爭著爬上教室門口的那棵歪脖子樹。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順河鎮的華中電網希望小學,這所鄉鎮中心小學的每個班級都換上了新課桌,籃球場、宿舍、食堂一應俱全,除了公用經費的投入外,華中電網集團對於大型項目均有數十萬的投資。
麻城市教育局副局長胡和平坦言,學校太多,僧多粥少,一旦獲得項目資金,最先考慮解決的肯定是大的學校的配套設施。
曾以「撤得多、撤得快」為榮
當年撤點並校「蔚然成風」,很難去考慮鄉村的實際需要,撤掉了不少理應保存的學校
此次發生「桌椅風波」的順河鎮,所轄51個村,原本的格局是「一村一校」,「撤點並校」過後,只保留了12個教學點。
在「撤點並校」過程中,西壪、南崗、棗林崗、長衝等村小學,開始是撤掉5、6年級,後來,則成為只設學前班和一年級的教學點,歸屬鄉鎮中心學校管理。
原來各個小學的老師也都調到優勢學校,各個教學點只保留一至兩名教師。
9月6日,麻城市教育局副局長胡和平介紹,2006年,按國務院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的相關規定進行「撤點並校」,當時從市一級到各個鄉鎮,麻城市的中小學迅速撤併。
胡和平解釋,原本教育經費就得不到保障的村小學,撤併之後,經費和資源集中到一定規模的學校,更容易形成教學效益。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心學校校長也稱,正是在政策號召和教育經費受限的情況下,當時的撤點並校已「蔚然成風」,有些鄉鎮以「撤得多、撤得快」為榮,很難去考慮鄉村的實際需要,這種跟風,撤掉了不少理應保存的學校。
麻城市木子店鎮楊嶺崗小學,就是其中的典型。
楊嶺崗村村長說,學校被撤掉時,數十名家長圍著他問:「我們的孩子怎麼上學?」
因為村小學的撤併,村裡的孩子們不得不前往20多裡外的一所小學讀書,有些家長不放心孩子寄宿,選擇離開村子,搬到鎮上租房子陪讀,村裡的人口數量不斷減少。
保留在村裡的教學點,因投入不足,規模小,或較為偏遠,教學設施陳舊,多處危房校舍,公辦教師不肯前來,只能聘用民辦教師,狀況更是每況愈下。
部分地區恢復教學點
相關政策稱,已經撤併的學校或教學點,確有必要的應重新規劃,按程序予以恢復
「撤點並校」之後,近些年一些問題開始凸顯,如上學難、教學資源傾斜、校車事故頻發等問題,要求恢復部分被撤教學點的聲音也隨之出現。
今年50歲的老師汪定茹,是麻城市東邊的木子店鎮楊嶺崗村人,該村位於海拔1000米的大別山,她原本打算留在山腳下的一所教學點,因為環境舒適,並有一定規模。
暑假期間,楊嶺崗教學點所屬中心學校的校長商興國,騎著摩託車走了20多裡的山路,幾次勸說她回村教書。
汪定茹有些猶豫,此前的楊嶺崗小學,是一棟牆壁快要坍塌的土坯房子,沒有通電,陰雨天裡光線極暗,孩子們幾乎沒法看清黑板上的粉筆字。並且,吃水也是難題,除了偶爾從附近老鄉家裡提水外,大多時候,需要走上一裡地到水塘擔水。
不過,最終她決定返回楊嶺崗。她說,這是因為商興國的一句話:「村裡人說,你回來教,他們才肯讓娃娃來讀書。」
在村裡人的多次要求下,村委會集資了5萬元重新整修了教室,通水通電。最終,楊嶺崗教學點得以恢復。
在恢復教學點方面,相關部門也有了相關政策。在8月2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提出了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嚴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併程序,稱已經撤併的學校或教學點,確有必要的應重新規劃,按程序予以恢復。
胡和平稱,因為政策推動,今年麻城市也開始鼓勵教學點的恢復。目前的計劃是,大的鄉鎮,將恢復至少兩個,小的鄉鎮也將恢復一處教學點,同時加大對教學點的投入,改善教學點的環境,吸引新老師前來。
不過,在當地教育局一官員看來,必須從長遠來考慮教學資源的分布,已有的教學點要加大投入,彌補和中心學校之間的差異;而恢復教學點,也應採取一個科學的調研和評估,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才是長遠之策。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