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不分享的權利

2020-11-03 每中金的不離婚姻觀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小孩子的話題。

在我兒子小一點的時候,我會經常帶他去有很多小孩一起玩的地方玩,在這些場合我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詞——分享。

這本來是挺好的教育,為什麼拿出來說呢?

比如有一個A小孩帶了玩具來玩,然後一個B小孩看到了他也想玩,A小孩不願意,B小孩又不罷休,兩個小孩可能就會發生摩擦。而這個時候,A小孩的家長就會走過來跟A小孩說:「你要學會分享」,然後就開始講分享的各種各樣的好處。如果A小孩聽進去,並且分享了,當然在場的所有人都很開心。可如果A沒聽進去,堅持不願分享,A小孩的家長就可能一直跟他講分享的道理,甚至有些家長還會直接把小孩的玩具拿去給別的小孩玩。每次看到這種情況,我就覺得A小孩的家長境界真的很高。。。。。。

如果我兒子跟我講他不分享,我就覺得很正常。

因為我自己有寶貴的東西,我是不會隨便拿去分享給陌生人的。將心比心,玩具和糖果等這些東西可能對於我兒子來講,也是他很寶貴的東西,而那個過來要拿他東西的小孩,他不認識,也算是個陌生人。所以,同樣的情況我自己做不到,自然也就不會要求我兒子要做到。

我平時對我兒子的分享教育,是在告訴他分享很重要的同時,提醒他不用什麼東西都拿去分享。在分享之前自己要有一個規劃:哪一部分是自己很寶貴要獨享的,要先把它保護起來,剩下可以分享的部分再拿出來分享。分享必須是心甘情願且不會讓自己心裡有負擔的;分享會讓自己得到更多,也讓別人受益。

這些道理,我會在日常生活中教育他,但在分享事件發生的當時,他願不願意分享就由他自己去決定,我不幹涉。我始終認為,只有讓孩子自主做出分享或不分享的選擇,並且自己去體會這兩種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才能讓他真正明白分享不僅是一種好的品質,還是我們獲得朋友、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當然,在孩子認知到分享的好處後,仍選擇不分享,我覺得也應該尊重。因為我們這個社會裡的人本來就是多樣化的,有些人喜歡熱鬧害怕孤獨,而有些人就是沒有朋友獨自一人也能過得很好。強制要求所有人都一樣,不科學也沒意義!

另外,我尊重我兒子不分享的權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於我個人的體會而言,有些寶貴的東西其實是我成長的動力,而我從來都不會拿去和任何人分享。所以,我擔心在我沒辦法準確把握什麼東西對我兒子是寶貴的情況下,如果一味要求我兒子要分享、分享、分享的話,久而久之,他可能會因為喪失成長的內在動力,而變成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的人。而如果分享帶來的是這樣的結果,我覺得這樣的分享毫無意義!


關注、點讚、評論、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0~3歲,請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能夠讓孩子學會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界限,逐漸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 迪迪和媽媽都熱情好客,經常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可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小朋友來了,不管玩什麼玩具,迪迪都會第一時間把玩具拿走,並大聲說:「這是我的!」去小區廣場玩也是,什麼玩具都看得緊緊的,不肯分享。爸爸媽媽擔心孩子這樣交不到朋友,很著急,告訴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 0-6歲,請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可以鼓勵和倡導孩子分享,也可以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樣,讓孩子感覺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絕對不能強迫孩子,也不能給孩子提條件或者增加任何壓力,更不要為了成人之間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東西贈予別人。決定是否分享是孩子的權利。
  • 霍思燕的育兒觀:尊重孩子的決定,從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是一非常明智的母親,因為她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並且她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比如說,她從來不強迫孩子分享,而是讓孩子去決定是否要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沒有建立借與還的概念,以為給了別人就拿不回來了孩子在小的時候,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借「什麼是「給」,所以一提到分享孩子就認為這個東西即將不屬於自己了,因此就會開始很激烈的反抗。
  • 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文/齊澤宏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兒童是獨立的權利主體,有生命權、健康權和獲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權利,有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與智能的權利;有享有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保護,不受歧視、虐待和忽視的權利;有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並就影響他們生活的事項發表意見的權利,實施家庭教育要尊重和保護兒童的各項權利。
  • 一包海苔教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
    我又對女兒說了:「你吃很多了,剩下一半是哥哥的,你不可以吃」。只是兒子依然沒有動手、動口的跡象,剩下的海苔就孤寂的放在餐桌上一日。昨晚, 兒子用電腦完成學校的作業, 我正在洗手間,女兒已洗完澡在客廳『遊蕩』。 突然,小妞高喊著她要吃餐桌上的海苔,原本對被遺忘的海苔無動於衷的兒子霎時有了被『侵門踏戶』的侵犯感,大聲嚷嚷著:『你不可以吃,那是媽媽給我的。』
  • 讓孩子在尊重中成長
    孩子哭鬧著不上學。但在媽媽的強抱下,把孩子送到了班上,然後就匆忙的離去。在班上的奇奇,一天的情緒都非常的不好,吃飯也沒有原來那麼多了,精神勁也沒有原來那麼足了。老師以為奇奇生病了,問孩子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孩子搖搖頭;給孩子測體溫也很正常。最後,老師聯繫奇奇的媽媽,才知道原由。
  • 教育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父母一定要謹記,尊重孩子很重要
    當父母無法尊重自己的孩子時,孩子又怎麼能夠了解到尊重的真正含義呢?所以,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無法學會尊重。而不懂得尊重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中只會處處碰壁,無法成功。因為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前提,如果孩子不懂的尊重,就難以與別人產生進一步的深入交流,然而會因為不尊重人而惹禍上身。
  • 平等的權利—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從而更加認可,強調認識到傾聽和尊重孩子意願的重要性。在日常家庭生活積極去實踐理解和尊重孩子,將自主權歸還給孩子。竭盡全力為孩子的成長開闢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但在家長呼籲學會尊重兒童權利的同時,有些家長對「尊重兒童」的認識和教育也產生了偏差。
  • 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能幫助其建立自信。童年時代建立起來的自信,對其一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自信心,孩子便難以取得成功。  因此,爸爸應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作第一任務,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小尊重孩子,把小孩子當成年人一樣去對待,去尊重。
  • 讓孩子獨立,從尊重孩子的秘密開始
    基於這樣的情況,父母又就有可能偷看孩子的日記本,這樣的行為,相信大部分人也曾遇到過,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大呢?每個人都有秘密,每一個人的秘密也應該被尊重。前段時間和閨蜜聊天,她表示自己簡直太生氣了。不就是打掃衛生的時候看到了孩子日記本沒忍住嗎?孩子竟然表示要和她斷絕母子關係,甚至想要離家出走。
  • 不尊重孩子、再好的教育也沒用
    雖然,家長和父母所指向的是同一人,然後,在性質上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如果父母把自己定位成「家長」,在家庭環境裡常常以家長自居,那麼,這種角色的定位,就會在不經意間成為親子矛盾的導火索。有的家長把不尊重兒童權利當作了理所應當,錯誤的把不尊重當作是對孩子的教育。
  • 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
    不過,那次您說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教子智慧 由此可見,語言傷害有時候超過肉體傷害,因為他刺傷的是心,是靈魂。 許多父母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理解,小的孩子有什麼人格呢?其實小孩子也渴望尊重,怎麼會沒有人格呢?所以,認為幼兒沒有人格的父母,就不會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就不容易把孩子教育好。 所謂人格是人能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
  • 堅持就近入學原則 尊重兒童基本權利
    隨著農村適齡兒童減少,調整學校布點,大規模的撤點並校出發點是希望集中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率,但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受到地方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全面系統考慮不夠,全部撤併村小,導致許多孩子上學的路過於遙遠。
  • 「獻血被多抽」尊重說「不」的權利才能贏得信任
    「獻血被多抽」說到底,就是忽略和漠視了獻血者的權利與尊嚴,自說自話的「不管你怎麼樣,反正我就要這樣」,採血工作人員顯然背離了從業規範和職業倫理,用一種劍走偏鋒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血荒蔓延的背景下,面對稀缺而珍貴的「熊貓血」,採血工作人員希冀這位女大學生多捐獻一點血液或許有著良善的初衷,卻不能揮舞著大棒進行「道德綁架」——初衷良善、方法錯亂,很可能會導致結果的不盡如人意;無償獻血固然契合公共的價值理性,卻不能異化為「為了做好事,你必須要怎樣」,對獻血者說「不」的權利置若罔聞、無動於衷。
  • 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別人
    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別人。,自然也就不懂得什麼叫尊重。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快把電視關了,你越來越不像話了。當小米意識到自己得到尊重之後呢,他也開始願意聽媽媽的話了,逐漸的意識到媽媽的不容易,進而體會到了其他人的感受。在學校裡呢,小米也不會故作霸道了,越來越受到小朋友的歡迎。傳統的觀點往往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物,你給他什麼就是什麼。孩子本身並不存在索取的理由。事實上呢並不是這樣,孩子有他應得的東西。尊重起特別重要的需求。
  • 漫畫視頻 | 幸福一家人:尊重和保護兒童的權利
    漫畫視頻 | 幸福一家人:尊重和保護兒童的權利 2020-10-19 1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的糗事當笑話?尊重孩子的隱私,學會家庭教育
    隱私並不是只有大人才具備,孩子也同樣有權利擁有,而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並學會保護孩子的隱私。小時候只要一關門就會被家長嘮叨,家長認為那樣是不尊重長輩的表現,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家長的做法也是對自己孩子隱私的不尊重。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尊重孩子的隱私呢?
  • 在孩子心中「爸媽打掃我的房間=不尊重我」!讓孩子缺乏被尊重感
    今天跟大家探討的是尊重孩子的隱私。大多數家長對孩子都是疼愛有加,常常會覺得與孩子應該是親密無間的。對待孩子的生活,可以說是親力親為,全權負責安排或者是監護著孩子的一切。家長只是一味的由著自己的意願去愛孩子,不曾想其實孩子也渴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 家裡來了小朋友,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隔壁媽媽很生氣,說家裡來了親戚,帶了個兩歲多的孩子。她就讓三歲的女兒把玩具拿出來,和小妹妹一起分享。沒想到,女兒不僅不願意分享,反而把全部的玩具都抱在懷裡,哇哇大哭,也不讓小妹妹玩。隔壁媽媽和老公說,接下來怎麼教育孩子都不聽,軟硬不吃。她和老公覺得特別尷尬,沒面子。平時教過孩子很多次要分享,沒想到還是這樣。
  • 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需要懂得尊重孩子!
    黑龍江一位父親,在老師那了解到10歲的女兒在課上有小動作,於是回家就暴打孩子,並且把打孩子的視頻發到家長群。目的就是想告訴老師「我管孩子了」。父母內心會有聲音在說:「如果我不做點什麼,怎麼凸顯我是有責任的家長呢?如果我現在不收拾孩子,別人會想這家長也太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