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哺乳、睡覺、換尿布為主的,低月齡時期逐漸過去。嬰兒表達自我意願變得明顯,對嬰兒的培育變成教育的重點。對小嬰兒的「管教」,應從何時開始?怎樣去進行呢?
對寶寶的「管教」正確時期如何,該怎樣做呢?
「管教」這個詞的含義,包括在對孩子打招呼的習慣、吃飯時的禮儀,及如何做好接人待物等方面之中。 從寶寶1~2歲理解語言後,家人便可指導孩子應如何與人與人相處,培養孩子養成在吃飯時,在打招呼等各種場合時,所應有的良好品行。
「為了讓孩子所表達出的信息,能與他人愉快地相處和交流」。此時的「管教」,是以建立交流為目的。
所謂「管教」,即管理➕教育,而低齡的寶寶們所需要的是家庭的溫暖,以及信賴關係的建立為基礎的
答案是:需要!因為除了讓孩子知道「應該」與「不應該」外,重點在於讓孩子與朝夕相處的家人,建立信賴關係。嬰兒隨著成長發育的過程,在建立信賴的基礎上,自己能夠進行體會和判斷。在家庭及集體生活中與家人及外人相處時,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及採取行動。
不會用語言來溝通的寶寶,「信賴「來自「父母」的第一時間的關懷和呵護。
與嬰兒建立起信賴關係,對只能通過哭泣來表達意思的嬰兒,給予寶寶的任何發聲都要給以回應。可抱起嬰兒或者予以哺乳,讓他感受到家人的關愛。這是信賴關係的開始,也是對小嬰兒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多表揚小傢伙,不僅能建立信賴關係,還能激發出嬰兒的自信心和活力。
嬰兒能向身邊信賴的親人,自己表達的意願,還會被對方接受。反覆地進行這樣的體驗,到2-3歲多的時候,就能把這一系列的行為相互聯繫起來,產生體諒別人的同情心。
多鼓勵,少批評,多肯定,少否定。 父母切記「揠苗」不能「助長」的道理
在嬰兒能夠理解語言時,需逐漸地向他傳達危險防範意識,讓他懂得「危險「」、還有「忍耐」等詞語的含義。嬰兒接近1周歲,一旦能抓物站起,扶著開始行走,活動範圍擴大,周圍會充滿了潛在的危險。嬰兒自身需要在接近危險時被提醒或被阻止的經驗。這時,要告訴孩子說:「危險! 」將危險的狀況,清楚地傳達給孩子,並告訴孩子避險的方法。
另外,要逐漸地訓練孩子的忍耐力。飯前在遊戲時在還想玩時,先把玩具裝盒吧,洗手吧。雖然還想玩,但到了該回家的時間了。
對孩子不要用「不行,不可以」。最好用肯定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如「應這麼做吧」的形式來支持。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積累,會變成孩子的經驗儲存起來。
父母和其他長輩一定要對待寶寶「一視同仁」,一定要採取同樣的良性教育態度。懂得」溺愛「不是「真愛」!
不聽話也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一
在寶寶個性的發育中,有時會對家長的指示有抗拒的想法。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自我個性不可缺少的的展現。不要給孩子標上 「不聽話的孩子」的標籤。
從嬰兒時期開始與人建立的信賴關係,使其不僅是和家人,將來對老師的信賴、與朋友相處的人際關係中,都能吸取到與他人保持距離的經驗和方法。重點是要讓孩子在各種環境中都具有經驗和能力,去與別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