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的孩子活潑好動,不時會做出的危險的舉動。家長們驚慌失措之餘,不免大聲訓斥或責怪孩子。事後看到小傢伙因受到責罵痛哭不已時,又會不由自主的後悔。常因控制不住情緒,重複著這種「責怪式教育」而焦躁自責。小傢伙在未滿周歲時,很少受到責罵。超過1歲後,隨著認知和運動能力增強,會讓家長時刻提心弔膽,生怕會有意外發生。
本篇介紹,針對一歲的孩子,如何使孩子平穩心態,變得聽話的教育方法。
稍微一不留神,小傢伙就會將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家長該如何「教育」呢
家長看到寶寶在做很危險或不應該做的事情時,首先要調整自己的情緒,在發怒前先需理解孩子,因為他們正處於對外界的好奇和探索階段,從而一切都是無意的行為.
「告訴你多少次了?為什麼不聽話!」這種訓斥責罵,只能向孩子傳達「媽媽的憤怒」情緒。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為被否定!」或自我意識到「惹媽媽生氣了」。隨即產生「恐懼!」,「媽媽討厭我嗎?」等負面的情緒,對於制止行動絲毫沒有效果。
過多和過度的職責只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裡以及負面情緒,會引起惡性循環。
●緊急情況下的強制命令
當小傢伙跑來跑去面臨危險,或對人造成麻煩時。必須果斷制止其行動。這時期的孩子,是能夠根據大人、父母的表情來決定其行動的。
● 擁抱孩子並給予安慰
孩子被制止停下來後,肯定會感到驚訝和不解,因為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此時媽媽要做的是跟孩子打招呼,並給與親切地擁抱說:「嚇壞了吧,不怕」僅此一點,便會使孩子鎮定下來感到輕鬆。
●我告訴你【剛才做的。。。】講道理
讓孩子在很平靜又安心的狀態下,用1歲的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耐心的解釋家長制止的理由。
●一定要反覆給孩子強調正確的做法
1歲的孩子是憑自己的興趣做事,很少用頭腦思考。此時家長應給予正確做法的重複指導,使其養成習慣。比如「出門在外時,需要左右看,看看有沒有汽車駛過。」理解「應該與不應該」,這些行為模式,會在孩子頭腦中逐漸儲存起來。
很重要的一點是,媽媽一定要與孩子產生感情上的互動,在講清道理後,再對孩子進一步做常識的指導講解。
面對危險時,媽媽都應有「保護孩子免受危險」的本能願望。
●遇到寶寶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糾紛
家長應將「邊界」的概念告訴孩子:讓寶寶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而不應把專注點,放到與家長之間的關係處理上。
●當孩子在逛街隨手拿東西時
媽媽的「別亂摸東西!」「不要到處亂跑」!這些呵斥聲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讓我們把注意力,從訓斥孩子轉移到,「我應該告訴孩子怎樣是正確的做法?」上來。
一歲寶寶們的行為都是興趣大於目的的。正確得開導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育
1歲嬰幼兒的發育特點有,「興趣大於目的」的行為傾向。經常會有不安分的情況出現。家長對孩子講道理分清是非;通過對其耐心、重複的刺激進行教育。是嬰兒早期很重要的學習形式,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及思維及認知能力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