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組集體備課是發揮教師團隊優勢,通過合作、交流、探究方式,快速準確把握教材內容,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形式。目前一些學校對集體備課的認識和理解仍很膚淺,形式化、低效化、教條化現象突出。筆者認為,集體備課活動需要牢牢把握以下三點。
本文作者:楊凌示範區楊陵區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郭琿峰
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無論是集體備課還是個人單獨備課,吃透教材都是基礎性、先導性工作。教師之間由於教學經驗、審美情趣、學科專長等不同,對同一教材內容的解讀必然是有差異的,甚至同一教師在不同的背景下對同一教材也會做出不同的解釋。集體備課活動中,教師基於同一教學內容,通過集體智慧的碰撞,能夠解決教師單獨備課存在的對課標認識不足、對教材吃不透、對教學重難點把握不準等諸多難題,幫助每一位備課組成員構建起對教材的正確認識,真真正正、明明白白地吃透教材。
當然,這種相互借力,必須是在備課組每一位成員獨自深入品味教材基礎之上的相互交流和學習,是自有認識的再提高。如果個人對教材「零起點」認識,集體參悟教材活動對個人來說將是一場強行的知識灌輸,極不利於教師的發展。個人要對教材形成獨特認識,備課組每一位成員都要先獨自認真反覆地研讀教材,要明確課文在整冊教材、甚至本學段的知識體系和結構體系中有著怎樣的地位?教材編寫者編排文章有著怎麼的意圖?文本背後都隱藏了哪些豐富內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看怎樣定位教學目標比較恰當?課文的核心要素和主要訓練點是什麼?課堂應涉及哪些方面或範圍?根據目標要求學生應掌握到什麼程度?每一位備課組成員做到了心中有數,方能在教材研討時有的放矢,借力提高。
蜂採百花而終成一家之蜜。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藉助集體的力量,通過深入交流和研討活動,集思廣議、相互啟發、博採所長、優勢互補,是集體備課活動取得成效的核心,絕不能馬馬虎虎,搞形式主義。並要堅決杜絕資格深、經驗多、水平高的老師說了算,其他教師隨聲附和的「假研討」「假繁榮」。
集體備課活動中有三次非常重要的交流、研討活動,一定要特別引起注意,每一位成員都要積極準備、按時參與,要通過交流研討活動,達到暢所欲言,智慧碰撞的目的。一是備課前對教材進行的討論,即備課組全體成員為了吃透教材而進行的研討環節,前文已經論述;二是主備人初稿完成後進行的討論,此環節是對主備人即將開展的課堂教學思路和設計進行可行性論證,再一次確定課標要求、編者意圖、學科核心要素等是否貫徹到位,學科知識體系、文本內容是否理解吃透,確定的教法、學法等是否正確恰當,此次討論同時也是個人進一步加深理解的過程;三是主備人講完課後進行的深入討論,本次討論面向最終的教案定稿,針對主備人課堂教學存在的優缺點和修改稿對教案進行最後一次修訂,也是備課組成員對教材理解的最後升華和總結,形成集體智慧結晶的過程。這三次集體備課討論,每一次都是在備課組成員原有認知水平、認知能力上的再提高。長期堅持這種教學研討,是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適合教情、學情是集體備課的關鍵所在。集體備課絕不能搞「拿來主義」,把「樣本」當「標準」,照抄了事,也不能讓教師去「照葫蘆畫瓢」。需要教師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學生的情況做出恰當的調整,最後博採眾之所長,形成自己富有個性的教案,服務於自己的課堂教學。
集體備課活動中制定的教案僅僅給教師打開了一扇窗,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範例,要為我所用,每一位教師還需要從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學經驗、個性氣質、教學風格、教學理論、慣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以及組織駕馭課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語言表達、邏輯思維、隨機應變能力等實際情況出發,再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知識積累、接受能力、智商水平、興趣愛好等具體學情情況,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一定的修改、補充、完善,甚至進行創造性設計,將集體結晶變成自己的個性教案,精心打造具有個人特色的課堂。不顧師生個體的差異,期望一套教案放之各班而皆準,是嚴重違背教學規律的行為,即使教師們竭盡全力,也會導致備課與實際課堂教學的脫節。長期失去自我的「複製」「粘貼」,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而且會對學生學習造成重大影響。
延伸閱讀:
編輯:關中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