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普通的一把麵條,最常見的一碗米飯,在中國人的手中玩出了千般花樣,萬般做法。中國人對麵條的喜愛程度可真的是毫無減少,過生日時第一口吃的便是麵條,因為麵條外觀長長瘦瘦的,諧音長壽,所以吃麵條也寓意著長命百歲,順順遂遂。
如今一家三口整日悶在家中,出去遛彎透氣事小,身邊終日無美食相伴才是愁悶的關鍵,總是白米飯配點家常菜,或者火鍋,雖然味道也不差,但總是差點了火候。剛好看到儲存櫃裡還有一袋麵條。起了吃麵條的心思,又實在閒的沒事,便上網查了查店鋪做麵條的手法,本來以為應該差不多,至多是配料不同,沒想到,這小小的麵條其中的門道可大著呢。
我想大家肯定自己煮過麵條,但是大部分人不喜歡夾生的口感,就會多煮一會,但是時間一長,煮出來的麵條就直接成坨了,而且軟軟的,沒有任何嚼勁,和店鋪裡賣的真的是差得遠了。那是因為煮麵條時,"最忌"水開下鍋,很多人弄錯,難怪麵條不勁道還起坨。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煮麵條的訣竅,接下來就讓我教你如何煮出不輸於店面的麵條吧。
首先,需要注意水溫,我們要在水溫在70度左右的時候再下鍋,我們都知道,煮麵條不能直接冷水下鍋,如果冷水下鍋的話,那麵條就直接黏一起了,而且會直接泡爛甚至泡散了,因此,好多人都是等水開了再下鍋,但開水下鍋的話,麵條就容易外軟內硬,如果多煮一會,那口感又黏糊糊的,一點沒有店鋪的嚼勁和香氣,所以我們得趁水七十多度還沒到沸點的時候下麵條,但是很多人沒有溫度計,我們也可以觀察鍋內有無氣泡來推斷水溫有多高,鍋內有小氣泡快沸騰的時候,就是下麵條最好的時機。
其次,並不是麵條下鍋,我們的任務就結束了,我們還得用筷子緩慢攪動,防止麵條相互粘黏,同時麵條熟的也會快一點,隨後我們可以向鍋內加入一點點鹽,需要注意的是,日常中我們買到的掛麵都是加了鹽的。如果加了太多,那這鍋面可能就不能入口了。我們加鹽的目的,一是增添底味,二是讓麵條吃起來更有勁道。
最後,點水、過水。煮麵時,水沸騰後會產生很多泡沫,繼續煮的話,麵條會非常粘黏,這時再加入一些涼水,使得麵湯再次變得清澈,這樣麵條才不會夾生,同時口感也會非常筋道。最後待麵條煮好,咱再過一遍涼水激一下,其口感就會變得更好。最後再加些入味的配菜,不僅能夠提香提味,還能保證營養的均衡。相信口感上一定和外面賣的一樣。
以上就是煮麵條時需要注意的小技巧了,不知道你學到了幾樣呢?下次再煮麵的時候,就能用上了。不知道你還有哪些烹飪的小技巧,快點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