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格
今年,銀行最火熱的口號,就是「開放」。
目前,共有9家銀行和1家金融集團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為開放的「衝鋒隊」。
它們中,有「宇宙行」旗下的工銀科技、「同業之王」的興業數金,以及建行旗下多達3000員工的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信金科)。
這些乘興而至的玩家,希望拿下中國的4549家銀行等金融機構。
它們同時還服務政府、大型國企,甚至小微企業。
它們的野心,是像阿里和騰訊一樣,建立自己的銀行生態帝國。
野心很大,但在落地過程中,它們也面臨重重困難。
競爭激烈、盈利困難、缺乏網際網路基因,甚至還有不少子公司困在母行的體制內,「臍帶」未斷。
面對市場的殘酷競爭,這些子公司最終是殺出血路,建立開放帝國,還是曇花一現,不過熱鬧一場?
01銀行入場
從去年開始,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風潮,就席捲整個銀行業。
2018年4月,建信金科在上海掛牌;5月,民生科技成立。
而「宇宙行」工商銀行與城商行代表北京銀行,都在今年上半年,先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截至目前,已有9家銀行與1家金融機構,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上場之後,各家金融科技子公司都卯足了勁,在金融科技行業,「搶人大戰」已經上演。
一個剛加入某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員工透露,一年時間,公司預計招聘上千人。
金融壹帳通官網顯示,其社會招聘目前在招職位有171個。
某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高管張燁回憶稱:「最開始,我們從總行出來了14個人,作為第一批骨幹。從去年8月到現在,我們已接近500人。」
而這些招聘的人才,大多數是來自金融科技行業,最吃香的是有巨頭背景的,比如來自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處。
目前,這些子公司的業務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主做系統提供商。
比如說,招銀雲創就提供了一系列金融雲服務。
有些人會問,已經有阿里雲、騰訊雲了,這些金融雲還有什麼價值?
價值在於,金融雲的業務穩定性、安全性更高。
「如果存取款出現問題,甚至帳戶被盜用,都會給用戶帶來直接損失。」建信金科相關負責人稱。
「一家銀行的系統宕機超過半個小時,就要向監管機構報備,後續根據事故報告來定級。」他表示,所以金融雲的穩定性、安全性等級要求更高。
第二類,主要提供產品和服務。
如平安系的金融壹帳通,有一套業務解決方案,而非底層系統架構。
興業的探索時間更早一些,早在2010年,興業銀行推出「銀銀平臺」,就有技術輸出等服務,早在那時,興業銀行就被譽為「同業之王」。
興業數金成立後,這些業務被獨立出來,勢頭更猛。
興業銀行2018年年報透露,興業數金已與1906家中小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每家公司的業務,都和母體緊密連接,帶著母體的基因。」張燁稱,所以各家定位各有特點。
02行業野心
為什麼各大行要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它們到底有著怎樣的野心?
目前,中小銀行處在一個轉型的關鍵隘口。
「現在的中小銀行都比較焦慮,同業競爭加劇,加上被金融科技衝擊,它們知道,再不變,就是淘汰。」一家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高層許立新稱。
他記得,每次開科技相關的會議時,他都被中小銀行的人團團圍住:「到底開放怎麼做?科技怎麼做?」
研發一套金融科技系統,至少需要數百萬元。
建信金科相關負責人表示:「研發系統的資金、人力成本投入對於中小型銀行具有一定的壓力。」
但大銀行已在金融科技方面邁出了一步,每年都對開發投入重金。
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曾表示,近十年來,平安集團累計科研投入超過500億元。
而招商銀行年報也顯示,2018年,招行信息科技投入65.02億元。
因此,很多銀行成立科技子公司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想將自己的金融科技能力輸出給「同業」。
另一方面,只有獨立出來,才能更好地服務市場。
在大銀行內部,承擔這些技術開發任務的,大多都是科技部。
過去,他們投入大量精力開發出新產品,「通常母行也就用一次,技術很浪費」,許立新稱。
他們也會考慮把產品輸出,結果就會遇到問題:科技部有產品,有運維,但是沒有運營——他們沒有對外服務的能力。
「一家企業提出需求,來尋求解決方案,結果總行各個部門都來一兩個人參會,坐了一大桌。」許立新稱,對方其實只想要一個人,給他說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案。
他們都意識到,必須建立一個獨立的、能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團隊。
建信金科就是由原建行總行直屬七個開發中心、一個研發中心的3000多名員工,整體轉制而來。
但是,這些子公司的野心,絕對不是服務好同業那麼簡單……
目前除了同業之外,這些子公司還開始服務政府、國企、大型公司,甚至小微企業。
「我們的目標,是把這些組織都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生態。」建信金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張燁認為,很多巨頭公司都已形成自己的生態。
比如,蘋果建立了自己的系統,結果所有的玩家只能在蘋果系統之上開發應用。
這是一個生態。
曾經微信想顛覆這個生態,試圖讓玩家在上面開發小程序。
不論各個玩家在應用上拼搶得如何激烈,最後的贏家,還是建立生態的公司。
而這些大銀行的野心,也是建立一個自己的生態。
在過去,銀行都「內斂」而保守,覺得耕耘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好。
隨著「開放銀行」口號的提出,它們開始像網際網路巨頭一樣向外延伸,搭建一個開放生態。
金融科技子公司,就是它們往外延伸的第一根觸角。
03困難重重
儘管玩家野心很大,但這條路走起來並不平坦。
「在體制內,按照流程走就行;而在體制外,我們就要面臨很多問題,譬如怎麼賺錢、怎麼參與市場競爭等。」張燁坦言。
怎麼賺錢?
事實上,市場的金融科技競爭,早就白熱化。
這些子公司剛成立,出門就會遭遇強大的對手,比如在銀行業的科技服務商們,其中包括擅長交易系統的恒生電子,以及擅長風控系統的高偉達等等。
「它們都是服務銀行十幾年的老兵,早就經歷過市場的打磨和洗禮,有豐富的服務案例和經驗。」張燁稱。
很多中小銀行在採購銀行子公司的服務時,還有點擔心同業競爭。而這些服務商則是獨立第三方,銀行沒有這些顧慮。
另一邊,還要遭遇同業巨頭們的競爭。
「我們內部將銀行對象分為三類:C端、B端和同業。」張燁稱。
先來說C端的用戶業務,這裡早就是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的天下。
據統計,現在「招商銀行」和「掌上生活」兩個APP的日活,已達到9000萬。
它們組成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外,第三大有金融屬性的平臺。
「金融APP的打開率很低,我覺得一年20次就差不多了。」張燁稱,用戶無非就是查查工資,還還信用卡,最多偶爾買個理財。
在需求如此低頻的情況下,要想再打造一個類似招行的巨頭APP,可能性很低。
再來看同業業務。
「現在的興業數金已圈下絕大部分的中小銀行、城商行,甚至農村信用社。」許立新透露,同業的絕大多數江山,都已被興業數金吃下。
同業之王擋在前面,也難以超越。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B端的公司了。
「目前,我們的策略是,先做B端公司。」張燁稱,自己所在的公司原來就有很多企業資源,他們現在試圖給這些企業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
目前,民生科技就開始和航空公司合作,打通它們的會員體系,給航空公司會員直接提供訂票、訂酒店、訂車的服務。
這也是典型的開放銀行思路:輸出自己的帳戶、支付等能力。
它們也和一些大型國企合作,為後者的員工提供福利系統。
「這是典型的B2C,通過B端,再來觸達C端。」張燁稱,它們因此也觸達了大企業的用戶或員工,從而反哺了母行。
實際上,現在早已過了網際網路的紅利期。
流量基本被巨頭們壟斷,而更多平臺獲取用戶的方式,都轉向了B2C——通過B,再觸達C,從而曲線獲得用戶。
除了B2C之外,還有一類子公司聚焦於政府端。
譬如,建信金科、工銀科技。
媒體報導顯示,1月10日,建信金科與雲南政府合作推出了「一部手機辦事通APP」。
「為政務服務、搭建場景,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塊業務。」建信金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商業模式之外,這些子公司還會面臨一個問題:怎麼脫離體制的束縛?
母行給金融科技子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光環,也可能將其困於體制的牢籠。
實際上,很多子公司與母行,還未有明確的定位與責任邊界。
譬如,組織架構、員工激勵等,都未明確。
「我們已成立一年有餘,但決策機制仍不靈活。」許立新坦言,「談個客戶開會,各個部門都來了。」
很多子公司也沒有有效的員工激勵機制。
「目前我們公司員工的薪資仍按銀行標準發放。」許立新稱,KPI完全是原來那套,更別提什麼期權、股份激勵了。
很多加入這些子公司的金融科技人才,對這套陳舊的體系很不適應。
「我待了大半年就離開了,感覺和國企沒區別。」一位子公司的高層透露,他是被上百萬年薪挖過來的,但還是無法忍受漫長決策和複雜人事。
另外,部分子公司的服務意識薄弱,也沒有產品思維。
「說實話,我們沒有真正經歷過市場的洗禮。」許立新稱,過去,他們都是「肉直接餵到嘴邊來,還嫌肉難嚼」的主兒,現在得自己去市場上搶肉。
身段放不下,姿態放不低,說話都是不對味的。
市場很快就甩過來「嘴巴子」。
「前面幾個月,我們設計的產品都賣不動,我們給的就是我們覺得最好的,但客戶要的是定製化方案。」許立新稱,吃完嘴巴子之後,大家才明白市場殘酷。
必須掙脫臍帶,大部分子公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母行是光環,是靠山,但絕對不能不斷奶,只靠母行餵奶供養。」許立新稱,必須獨立成長,去市場上練就本事。
媒體報導顯示,興業數金也在成立之初,讓員工持股平臺(合夥企業形式)上海倍遠投資管理中心持股19%。
看來,未來員工有期權或者股權激勵。
多位銀行保險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高管表示,他們正在挖各大金融科技公司的高層,給自己注入一些「網際網路基因」。
銀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絕對是金融科技市場不可小覷的新玩家。
背靠母行,擁有強大的資源背景,每年還有巨大的開發投入。
有人認為,它們將全面收割金融科技成果。
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它們沒有脫離母體,割斷臍帶,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將蹣跚難行。
大家都在盯著這塊銀行的試驗田,等待最終的果實……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