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新野心: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收割同業市場,建立生態帝國

2020-12-20 騰訊網

文 | 米格

今年,銀行最火熱的口號,就是「開放」。

目前,共有9家銀行和1家金融集團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為開放的「衝鋒隊」。

它們中,有「宇宙行」旗下的工銀科技、「同業之王」的興業數金,以及建行旗下多達3000員工的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信金科)。

這些乘興而至的玩家,希望拿下中國的4549家銀行等金融機構。

它們同時還服務政府、大型國企,甚至小微企業。

它們的野心,是像阿里和騰訊一樣,建立自己的銀行生態帝國。

野心很大,但在落地過程中,它們也面臨重重困難。

競爭激烈、盈利困難、缺乏網際網路基因,甚至還有不少子公司困在母行的體制內,「臍帶」未斷。

面對市場的殘酷競爭,這些子公司最終是殺出血路,建立開放帝國,還是曇花一現,不過熱鬧一場?

01銀行入場

從去年開始,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風潮,就席捲整個銀行業。

2018年4月,建信金科在上海掛牌;5月,民生科技成立。

而「宇宙行」工商銀行與城商行代表北京銀行,都在今年上半年,先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截至目前,已有9家銀行與1家金融機構,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上場之後,各家金融科技子公司都卯足了勁,在金融科技行業,「搶人大戰」已經上演。

一個剛加入某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員工透露,一年時間,公司預計招聘上千人。

金融壹帳通官網顯示,其社會招聘目前在招職位有171個。

某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高管張燁回憶稱:「最開始,我們從總行出來了14個人,作為第一批骨幹。從去年8月到現在,我們已接近500人。」

而這些招聘的人才,大多數是來自金融科技行業,最吃香的是有巨頭背景的,比如來自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處。

目前,這些子公司的業務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主做系統提供商。

比如說,招銀雲創就提供了一系列金融雲服務。

有些人會問,已經有阿里雲、騰訊雲了,這些金融雲還有什麼價值?

價值在於,金融雲的業務穩定性、安全性更高。

「如果存取款出現問題,甚至帳戶被盜用,都會給用戶帶來直接損失。」建信金科相關負責人稱。

「一家銀行的系統宕機超過半個小時,就要向監管機構報備,後續根據事故報告來定級。」他表示,所以金融雲的穩定性、安全性等級要求更高。

第二類,主要提供產品和服務。

如平安系的金融壹帳通,有一套業務解決方案,而非底層系統架構。

興業的探索時間更早一些,早在2010年,興業銀行推出「銀銀平臺」,就有技術輸出等服務,早在那時,興業銀行就被譽為「同業之王」。

興業數金成立後,這些業務被獨立出來,勢頭更猛。

興業銀行2018年年報透露,興業數金已與1906家中小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每家公司的業務,都和母體緊密連接,帶著母體的基因。」張燁稱,所以各家定位各有特點。

02行業野心

為什麼各大行要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它們到底有著怎樣的野心?

目前,中小銀行處在一個轉型的關鍵隘口。

「現在的中小銀行都比較焦慮,同業競爭加劇,加上被金融科技衝擊,它們知道,再不變,就是淘汰。」一家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高層許立新稱。

他記得,每次開科技相關的會議時,他都被中小銀行的人團團圍住:「到底開放怎麼做?科技怎麼做?」

研發一套金融科技系統,至少需要數百萬元。

建信金科相關負責人表示:「研發系統的資金、人力成本投入對於中小型銀行具有一定的壓力。」

但大銀行已在金融科技方面邁出了一步,每年都對開發投入重金。

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曾表示,近十年來,平安集團累計科研投入超過500億元。

而招商銀行年報也顯示,2018年,招行信息科技投入65.02億元。

因此,很多銀行成立科技子公司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想將自己的金融科技能力輸出給「同業」。

另一方面,只有獨立出來,才能更好地服務市場。

在大銀行內部,承擔這些技術開發任務的,大多都是科技部。

過去,他們投入大量精力開發出新產品,「通常母行也就用一次,技術很浪費」,許立新稱。

他們也會考慮把產品輸出,結果就會遇到問題:科技部有產品,有運維,但是沒有運營——他們沒有對外服務的能力。

「一家企業提出需求,來尋求解決方案,結果總行各個部門都來一兩個人參會,坐了一大桌。」許立新稱,對方其實只想要一個人,給他說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案。

他們都意識到,必須建立一個獨立的、能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團隊。

建信金科就是由原建行總行直屬七個開發中心、一個研發中心的3000多名員工,整體轉制而來。

但是,這些子公司的野心,絕對不是服務好同業那麼簡單……

目前除了同業之外,這些子公司還開始服務政府、國企、大型公司,甚至小微企業。

「我們的目標,是把這些組織都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生態。」建信金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張燁認為,很多巨頭公司都已形成自己的生態。

比如,蘋果建立了自己的系統,結果所有的玩家只能在蘋果系統之上開發應用。

這是一個生態。

曾經微信想顛覆這個生態,試圖讓玩家在上面開發小程序。

不論各個玩家在應用上拼搶得如何激烈,最後的贏家,還是建立生態的公司。

而這些大銀行的野心,也是建立一個自己的生態。

在過去,銀行都「內斂」而保守,覺得耕耘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好。

隨著「開放銀行」口號的提出,它們開始像網際網路巨頭一樣向外延伸,搭建一個開放生態。

金融科技子公司,就是它們往外延伸的第一根觸角。

03困難重重

儘管玩家野心很大,但這條路走起來並不平坦。

「在體制內,按照流程走就行;而在體制外,我們就要面臨很多問題,譬如怎麼賺錢、怎麼參與市場競爭等。」張燁坦言。

怎麼賺錢?

事實上,市場的金融科技競爭,早就白熱化。

這些子公司剛成立,出門就會遭遇強大的對手,比如在銀行業的科技服務商們,其中包括擅長交易系統的恒生電子,以及擅長風控系統的高偉達等等。

「它們都是服務銀行十幾年的老兵,早就經歷過市場的打磨和洗禮,有豐富的服務案例和經驗。」張燁稱。

很多中小銀行在採購銀行子公司的服務時,還有點擔心同業競爭。而這些服務商則是獨立第三方,銀行沒有這些顧慮。

另一邊,還要遭遇同業巨頭們的競爭。

「我們內部將銀行對象分為三類:C端、B端和同業。」張燁稱。

先來說C端的用戶業務,這裡早就是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的天下。

據統計,現在「招商銀行」和「掌上生活」兩個APP的日活,已達到9000萬。

它們組成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外,第三大有金融屬性的平臺。

「金融APP的打開率很低,我覺得一年20次就差不多了。」張燁稱,用戶無非就是查查工資,還還信用卡,最多偶爾買個理財。

在需求如此低頻的情況下,要想再打造一個類似招行的巨頭APP,可能性很低。

再來看同業業務。

「現在的興業數金已圈下絕大部分的中小銀行、城商行,甚至農村信用社。」許立新透露,同業的絕大多數江山,都已被興業數金吃下。

同業之王擋在前面,也難以超越。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B端的公司了。

「目前,我們的策略是,先做B端公司。」張燁稱,自己所在的公司原來就有很多企業資源,他們現在試圖給這些企業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

目前,民生科技就開始和航空公司合作,打通它們的會員體系,給航空公司會員直接提供訂票、訂酒店、訂車的服務。

這也是典型的開放銀行思路:輸出自己的帳戶、支付等能力。

它們也和一些大型國企合作,為後者的員工提供福利系統。

「這是典型的B2C,通過B端,再來觸達C端。」張燁稱,它們因此也觸達了大企業的用戶或員工,從而反哺了母行。

實際上,現在早已過了網際網路的紅利期。

流量基本被巨頭們壟斷,而更多平臺獲取用戶的方式,都轉向了B2C——通過B,再觸達C,從而曲線獲得用戶。

除了B2C之外,還有一類子公司聚焦於政府端。

譬如,建信金科、工銀科技。

媒體報導顯示,1月10日,建信金科與雲南政府合作推出了「一部手機辦事通APP」。

「為政務服務、搭建場景,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塊業務。」建信金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商業模式之外,這些子公司還會面臨一個問題:怎麼脫離體制的束縛?

母行給金融科技子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光環,也可能將其困於體制的牢籠。

實際上,很多子公司與母行,還未有明確的定位與責任邊界。

譬如,組織架構、員工激勵等,都未明確。

「我們已成立一年有餘,但決策機制仍不靈活。」許立新坦言,「談個客戶開會,各個部門都來了。」

很多子公司也沒有有效的員工激勵機制。

「目前我們公司員工的薪資仍按銀行標準發放。」許立新稱,KPI完全是原來那套,更別提什麼期權、股份激勵了。

很多加入這些子公司的金融科技人才,對這套陳舊的體系很不適應。

「我待了大半年就離開了,感覺和國企沒區別。」一位子公司的高層透露,他是被上百萬年薪挖過來的,但還是無法忍受漫長決策和複雜人事。

另外,部分子公司的服務意識薄弱,也沒有產品思維。

「說實話,我們沒有真正經歷過市場的洗禮。」許立新稱,過去,他們都是「肉直接餵到嘴邊來,還嫌肉難嚼」的主兒,現在得自己去市場上搶肉。

身段放不下,姿態放不低,說話都是不對味的。

市場很快就甩過來「嘴巴子」。

「前面幾個月,我們設計的產品都賣不動,我們給的就是我們覺得最好的,但客戶要的是定製化方案。」許立新稱,吃完嘴巴子之後,大家才明白市場殘酷。

必須掙脫臍帶,大部分子公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母行是光環,是靠山,但絕對不能不斷奶,只靠母行餵奶供養。」許立新稱,必須獨立成長,去市場上練就本事。

媒體報導顯示,興業數金也在成立之初,讓員工持股平臺(合夥企業形式)上海倍遠投資管理中心持股19%。

看來,未來員工有期權或者股權激勵。

多位銀行保險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高管表示,他們正在挖各大金融科技公司的高層,給自己注入一些「網際網路基因」。

銀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絕對是金融科技市場不可小覷的新玩家。

背靠母行,擁有強大的資源背景,每年還有巨大的開發投入。

有人認為,它們將全面收割金融科技成果。

但也有人認為,如果它們沒有脫離母體,割斷臍帶,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將蹣跚難行。

大家都在盯著這塊銀行的試驗田,等待最終的果實……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銀行布局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科技|國有銀行|子公司|中銀金科|...
    6月13日晚間,中國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通過附屬機構設立的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金科「)在上海正式掛牌開業。這是繼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之後,第三家國有銀行布局金融科技公司。 中銀金科開業。據了解,中銀金科註冊資本為6億元,註冊地為上海浦東新區,主要業務方向是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開展技術創新、軟體研發、平臺運營與技術諮詢。
  • 中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銀金科,明確六大主營業務
    6月13日,中國銀行全資子公司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金科」)在上海正式成立。公司註冊地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註冊資本6億元人民幣。中行方面表示,中銀金科將以「立足集團內服務,放眼集團外拓展;深耕金融行業,探索跨界合作」為發展思路,打造具備市場競爭力的金融科技平臺,圍繞集團發展戰略,分階段分領域向行業和市場開放服務。
  • 央行今年第二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瞄準銀行間市場交易
    各方表示,未來,中匯金科將攜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推進全球人民幣及相關產品交易中平臺和定價中心的設置,為用戶提供智能多元的服務,打造銀行間市場交易社群的網際網路流量入口和開放平臺,更好地服務我國銀行間市場改革的創新發展。
  • 「大象」轉身 工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落地」
    也代表金融科技市場迎來重量級的選手,將推動各大行的金融科技軍備競賽到一個新的水平。」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孫揚分析認為,可以說工銀科技這種重量級金融科技公司的落地,將極大的刺激各大行爭相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將各大行有更多的的優勢金融科技能力開放出去,金融科技市場將出現發展的一個高潮,是中國金融科技市場發展的裡程碑,金融科技將從部分的應用落地,開始成為金融業重要的基礎設施。
  • 中行旗下科技子公司成立 銀行布局科技輸出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導6月13日,中國銀行全資子公司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金科」)在上海正式成立。中行集團層面的科技治理架構由原來的「一部兩中心」變為「一部兩中心一公司」。至此,在國有銀行中,已有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3家先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不僅如此,許多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也已成立或擬成立金融科技部門。
  • 【盤點】2019年銀行金融科技大事件
    事實上,近年來,金融行業業務與技術割裂的問題早就是行業關注的話題之一,同時,銀行體制機制僵化,影響其在市場化競爭中的及時響應。筆者認為,招行2019年的組織架構調整是對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銀行業敏捷組織轉型的一次重要嘗試。2、多家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在積極調整自身的同時,銀行也著手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應對市場競爭。
  • 我國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研究報告
    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實現更加深度融合,銀行在穩健、專業、牌照、風控等方面發揮專長,金融科技在快捷、創新、數據分析等方面為銀行賦能。在此階段,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應運而生,實現生態圈的整合與重構。從目前情況看,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業務路徑大多遵循由內到外的軌跡,即成立初期以服務本行集團及其子公司為主,隨後逐漸擴展到服務同業,實現技術輸出。
  • 微眾銀行與同業積極合作 共築普惠金融新生態
    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和網際網路銀行,作為普惠金融道路的先行者,微眾銀行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願意和同業分享。微眾銀行深知要想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一定要和金融行業的其他企業開展合作,這樣普惠金融事業才能更好地發展。WeBank
  • 平安科技被捲入,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仍在燒錢
    截至目前,創辦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風潮正在席捲整個銀行業,業內已成立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數量已經達到10家,涉及的銀行股東就覆蓋國有大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等多種類型。今年6月,中國銀行全資子公司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至此四大行中擁有全資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已有三家。
  • 每經專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成立理財子公司說明銀行...
    那麼,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對於目前銀行理財市場以及整個資管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小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要靠怎樣的打法才能在市場上博得一席之地?理財子公司在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更偏愛哪一類型人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在2019國際貨幣論壇上採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他為我們詳細剖析了這些行業所關注的焦點。
  • 又一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開業 中銀金科落戶上海
    中國銀行全資子公司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金科」)日前在上海正式成立。據了解,中銀金科註冊資本6億元,主要業務方向是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開展技術創新、軟體開發、平臺運營與技術諮詢。
  • 交通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衛東:未來銀行和期貨在金融科技...
    他從金融科技概況、銀行領域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銀行和期貨在金融科技的合作三個維度回顧了金融科技的發展。 國內我們更多看人民銀行在2019年發布的FinTech金融科技三年發展規劃,講到了金融科技主要技術領域,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等。
  • 解析中信銀行金融科技布局:已組建中信金科 向銀行輸出技術
    企查查信息顯示,中信金科成立於2008年11月,註冊資本11000萬元,由中信天津外包服務有限公司更名而來。同時,中信金科是中信外包集團旗下發展智慧文檔及數位化管理、全面現金管理解決方案、金融科技應用與增值服務等新型業務的專業化投資和運營平臺。縱觀中信金科的發展脈絡,科技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2018年5月底,中信金科更名:「中信天津外包服務有限公司」改為「中信天津金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 零壹金融周報:中銀金科在上海成立,中信消金獲批開業
    【本周速覽】1.中國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上海成立; 2.興業銀行獲準籌建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 3.光大銀行與度小滿達成戰略合作; 4.貴州銀行:14.5億元同業存款和9.1億元理財在包商銀行根據該批覆,興業銀行獲準籌建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籌建工作完成後,興業銀行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提出開業申請。 中國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上海成立中證網報導,6月13日,中國銀行全資子公司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金科」)在上海正式成立。
  • 民銀智庫研究第127期《國內外商業銀行金融科技最新進展情況及趨勢...
    因此在戰略選擇上,中小型商業銀行更多地採取市場化、開放式、聯盟式的金融科技發展戰略,與同業和金融科技公司在科技研發、場景合作、業務探索方面達成戰略合作,以期通過同業及外部的共同力量獲得金融科技賦能。目前工行ASTRONET1.0已經成功運行了7大網際網路金融關鍵業務。  三是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實現技術輸出。為了利用市場化的機制擴大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研發和場景應用落地,國內商業銀行以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方式展開內部孵化。股份制銀行率先迎來金融科技公司成立潮。
  • 科技賦能,馬上消費金融五大技術創新領跑同業
    在科技布局方面,馬上消費金融聚焦開放平臺戰略,在雲平臺、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生物識別5大技術持續創新,重點布局金融科技與零售科技兩大領域,輸出智能客服、人臉識別、活體識別、金融雲平臺等一系列科技能力
  • 中國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落戶上海
    「中銀金科將以『立足集團內服務,放眼集團外拓展;深耕金融行業,探索跨界合作』為發展思路,推進集團一體化發展,建立更加靈活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業界領先的金融科技創新平臺。」中國銀行稱。據記者了解,隨著建行率先打響「金融科技」的第一槍後,在金融科技賽道上將不再僅僅局限於網際網路巨頭,各大銀行也開啟「加速」模式,並先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那麼,隨著各家銀行的加入,是否會加劇「金融科技」行業的競爭白熱化?
  • 解析中信金融科技布局:已組建中信金科 服務銀行
    企查查信息顯示,中信金科成立於2008年11月,註冊資本11000萬元,由中信天津外包服務有限公司更名而來。同時,中信金科是中信外包集團旗下發展智慧文檔及數位化管理、全面現金管理解決方案、金融科技應用與增值服務等新型業務的專業化投資和運營平臺。縱觀中信金科的發展脈絡,科技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2018年5月底,中信金科更名:「中信天津外包服務有限公司」改為「中信天津金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 第九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銀金科即將在陸家嘴論壇上揭牌
    6月13日,中國銀行副董事長、行長劉連舸在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三「加強中英金融合作——夥伴城市專場•倫敦金融城」上表示,在銀保監會、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中銀金融科技公司下午即將在上海揭牌。這將是自2015年12月興業銀行成立「興業數金」以來的第九家「銀行系」金融科技企業。
  • 央行旗下再添金融科技子公司:中匯金科落地深圳,註冊資本1億元
    央行又新成立一家金融科技子公司!近日,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在深圳舉行。中匯金融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稱「中匯金科」)揭牌成立。據柒財經了解,中匯金科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起設立。企查查信息顯示,中匯金科註冊資本為1億元,註冊時間為2020年10月29日,主要經營業務為:為銀行間外匯交易、人民幣同業拆借及債券交易提供業務與技術支持,從事信息科技、網際網路科技、軟體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以承接服務外包方式從事系統應用管理和維護服務;軟體租賃、軟體銷售;企業管理諮詢,投資諮詢,商務服務信息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