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幼兒園老師的和藹可親,溫柔細膩,小學老師在特點上與幼兒園老師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對孩子的陪伴,對孩子的學習任務並沒有要求,幼兒園的老師一般來講人手比較多,因此,總顯得在單個孩子身上放得注意力多。
但步入小學,孩子的人生任務發生了轉變,由以前陪伴為主的目標,變為以學習為主的目標。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往往開始嚴厲起來,這是因為建立規則的需要。好多孩子會覺得不適應,有些孩子會因為害怕老師而產生懼怕上學的心理。這個時候,家長的疏導就很關鍵了,家長的有效疏導,可以幫助一年級孩子儘快適應小學生活。
有時候,老師處於為孩子好的出發點,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會批評。雖然其實一般來講,都不嚴厲,但是對於剛上小學的孩子,習慣了有幼兒園老師的溫柔細語,小學老師稍微嚴厲一點,孩子也是覺得挺嚴重的。
如果老師不小心錯怪了孩子,孩子的心裡就更委屈,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引導了。
如果老師錯怪了孩子,家長可以這麼做
雖然大多數老師批評孩子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一個老師管理幾十個學生,這種情況下,孩子的一些情緒不能很好地被關注到,有時候,老師也難免會批評不合理或者錯怪了孩子。
在小學生心目中,老師是一個權威,被老師錯怪的孩子,心裡會產生既害怕又委屈的感受。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家長來出面協調,幫助孩子疏導情緒,避免孩子對老師的信任被破壞。
把老師批評當成耳旁風:老師說的話家長不重視,批評錯了孩子,孩子告訴了家長,家長知道了,也不說啥,這會讓孩子心裡覺得不知所從。這種模式的家長,其實是很難給孩子支持的,孩子在環境中容易產生不安全感。
當著孩子的面否定老師:有些家長會當著孩子的面否定家長,這對孩子非常不利。就算你覺得老師批評孩子不合理,家長的「護短」會讓孩子覺得老師是不公平的,是故意找自己茬的,孩子內心中的信任感還會被破壞。
用老師的話壓強壓孩子:「老師說的會有錯嗎?」「你們老師是這麼說你的!」這是很多家長經常說的話。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老師也是一樣的,不見得每次對孩子的批評都是合理的。家長用老師的話壓孩子,實際上是對孩子話語權的剝奪,孩子會覺得更加孤立無援,會漸漸地對父母封閉自己的心扉。
作為家長如果經知道了孩子挨批的事,尤其是你的孩子將挨老師批評的事告訴了你,就一定要做出正確的反應。
現身說法,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如果孩子因為被批評情緒不好,家長可以談談自己小時候挨批評的經歷,讓孩子認識到挨批評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自己因為某次被批評,取得了什麼樣的進步。也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偉人、名人虛心接受批評的例子,以讓孩子學會積極地看待批評。
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緒:「媽媽知道你心裡不舒服!」得到理解的孩子可能會說一些氣話,比如「老師真討厭,簡直太討厭了!」這個時候,父母不用急於去講道理,而是告訴孩子,你理解他很生氣你。而不要去幫腔或者反對。
讓孩子體驗一下老師:可以換角色讓孩子體驗一下,老師當時的感受。比如爸爸媽媽來扮演孩子的角色,讓孩子扮演老師,讓孩子能理解老師的辛苦和著急,這對孩子及時化解對老師的怨恨和恐懼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