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發布,並廣泛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提及的個別條款引發廣泛熱議。如:
第三十九條(禁止行為) 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幼兒園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不得向學前兒童及其家長組織徵訂教科書和教輔材料,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
校外培訓機構等其他教育機構不得對學前兒童開展半日制或者全日制培訓,不得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
部分家長表示,如果幼兒園不提前培訓小學內容,小學課程緊、任務重、學生多,老師沒辦法逐一教學。孩子上小學後有可能會因跟不上學校進度,影響成績。
雖然《草案》中提及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內容,但並不意味著,幼兒園就只是孩子玩樂、嬉戲的場所,全然不引導、激勵孩子的學習。
《草案》第三十五條中也有關於幼小銜接的規定:「幼兒園與小學應當互相銜接配合,共同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
那麼,幼兒園的孩子如何做好小學的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呢?
1
生活作息的適應。
生活作息的適應
與以往幼兒園朝九晚五的作息時間不同,揭西地區的小學基本要求一年級孩子上午7:30左右到校,家長應該在孩子即將進入小學時,為孩子進行對應的生活作息訓練,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為小學生活做鋪墊。
2
學習環境的適應
幼兒園每節課約30分鐘,小學每節課是40分鐘。家長和幼兒園要針對培養學前兒童的注意力和耐力,防止孩子不適應小學長時間的課堂而出現走神、講話、過座位等影響學習效率的行為。
3
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強
上小學了,學校會要求孩子做簡單的值日任務。家長在家可以提前訓練孩子完成掃地、擦桌子等簡單的小家務,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4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幼兒園時,老師和家長會主動幫孩子收拾書包、記作業,準備好一切生活與學習用具,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但久而久之,孩子往往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經常依賴家長的「保姆式」照顧。其實,家長應該適當放手,鼓勵孩子自己思考,主動學習,為小學生活過渡。
小學是兒童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好習慣的養成時期。家長和老師應當注意孩子的學習意識、學習習慣的培養,為孩子的今後的學習生涯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