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們有沒有覺得奇怪,為什麼孩子才上一年級,每晚一到寫作業就雞飛狗跳,難道每個一年級的孩子都是要經歷這一段棍棒呵斥的階段才能扶直嗎?
看過不少育兒文章的爸爸媽媽會知道,要從小開始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不要破壞孩子的專注力,而在幼兒園階段得注意玩樂,等一年級上學了再好好抓學習習慣,可是到了小學階段才發現,安靜的環境給啦,也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孩子的專注力,為什麼一到寫作業,還是雞犬不寧?
忽略了哪些關鍵的地方?
有些爸爸媽媽會覺得孩子太小去學習各種知識不太好,不想給孩子太多壓力,往後還有二十年寒窗苦讀呢?
我曾經也這樣認為,每當妹頭接觸多一樣學習,我會想,這不是玩的階段嗎?為什麼要這麼早讓孩子學這麼多呢?
可是,當我看到身邊學霸級的媽媽從孩子6個月開始各種知識啟蒙,2.5—3歲開始天天打卡學習,4歲已經非常熟練,獨自能完成每天的晨讀,打卡,樣樣井然有序。
我才明白,堅持好的習慣才養出孩子的自律,而自律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小小孩一樣可以學習,學習不等於壓力,學習也可以很有趣。
是的,學習與玩並不衝突,相互結合才完美。
當4歲的孩子已經把讀書當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6歲的孩子因為不習慣一年級的功課多而倍感痛苦;當4歲的孩子已經習慣每天早起晨讀,再收拾東西去幼兒園,而6歲的孩子早晨拖拖拉拉,早餐來不及吃完就跑去學校。
6歲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與別人家的孩子拉開的可是兩年或更長時間的棍棒呵斥,暴跳如雷,七竅冒煙,暴裂血管,甚至不惜破壞親子關係,平靜的家庭生活。
我很慶幸身邊有一些學霸級的媽媽,在我迷迷糊糊的時候,跟著她們的腳步走,沒有過多的錯過孩子的黃金學習階段。
現在,妹頭4歲3個多月,我們周一到周五:
早上6點30分—7點30分:起床晨讀,晨讀的時光非常美好。
我們先用平板學幾個生字。
再讀《笠翁對韻》,《幼學瓊林》,《唐詩三百首》。
複習英語,讀英語繪本。
下午5點40分—6點30分:完成幼兒園作業。
上英語課或複習英語。
讀《唐詩三百首》。
鞏固早上學過的生字。
學數學,聽故事。
6點30到9點:瘋玩。
9點左右:洗澡磨耳朵,聽《笠翁對韻》或《幼學瓊林》。
9點30分-10點:英語磨耳朵,看看喜歡的兒童書籍。
10點:聽喜歡的故事入睡。
周末的時候,我們會玩一下別的知識啟蒙,比如音樂啟蒙,手工畫畫,去圖書館,去遊樂場等等。
妹頭現在的學習習慣非常好,常常早上6點30分起床,一切習以為常,媽媽陪著一起學習的時光非常幸福呢!
孩子才4歲,培養好的習慣非常容易,而不是讓孩子瘋玩到6歲才要求他靜靜坐下來寫作業。
等孩子上一年級再培養學習習慣,註定你家會有一段雞犬不寧的日子,堅持到二年級也許會好很多;等孩子上三年級再培養學習習慣,花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孩子上了五年級再培養學習習慣,你已經左右不了他。
如果你想孩子與書為伴,那就從4歲前開始培養他與書的感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