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家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每次約她出去的時候都是一臉的疲憊,前幾天又和閨蜜小聚了一下,閨蜜邊吃飯邊抱怨。
「這才上一年級,作業就寫到11點多,她熬夜,我也跟著熬。這以後作業更多了,可怎麼辦?」
我有點吃驚,因為按理說一年級的孩子作業不可能留這麼多的。我家大寶上一年級的時候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寫作業寫到11點多的情況。
我就問閨蜜,孩子有多少作業呀?
我聽閨蜜說完發現,孩子的作業並不多,完全是合理的量,這真不怨老師。
其實閨蜜家孩子的這一現象,很多家長也會有,才一年級就看孩子寫作業寫到半夜,孩子也疲憊,家長也睏乏。
而孩子之所以寫作業寫到11點,其實主要是這3個原因造成的,家長完全可以幫助孩子解決。
1、孩子缺乏時間觀念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3歲左右,孩子才有了時間觀念的模糊意識;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仍然不會認識表,對於具體時間有多長沒有概念。
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就會缺乏時間帶來的緊迫感。所以寫作業的時候就會慢悠悠地,一直拖到了晚上。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坐在書桌上,但是注意力卻不在題目中,而是在自己的手指甲上、橡皮上、甚至是一個書本上的一個卡通圖案上。
本來5分鐘就能寫完,結果孩子的注意力被分散,20分鐘都不見得完成,孩子效率低,自然時間線就會拉長。
3、孩子條理性差
雖然說孩子一年級的作業並不多,但是孩子突然從幼兒園升到一年級,面對作業孩子還是會有些不知所措的。
孩子做事情缺乏條理性,目標感不強,一會找不到橡皮,一會找不到鉛筆,這樣做事情就會比較低效能。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會表現得比較丟三落四。
孩子才上一年級,老師們基本上都不會給留太多的作業,所以孩子寫不完作業,或者是完成效率低,別人需要1小時,他卻需要3個小時,基本上就是以上3種原因。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以上幾種問題,一定要趁著孩子還小,才上一年級就及時糾正,這樣孩子才不至於走更大的彎路。
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好的學習習慣呢?
1、將時間「可視化」
如果孩子是因為缺乏時間觀念才寫作業慢,那麼就幫助孩子把抽象的時間具象化,讓孩子感受到時間的存在。
建議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列清單,當孩子把所有的事情以清單的形式列出來以後,家長就可以引導他將這些事情按照想做的事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分類。
排好序之後根據清單去完成,然後每完成一項就標註上所用時長,這樣孩子對時間的概念走了,自律性也有了。
2、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做事情不專注,那麼他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孩子的專注力是強還是弱,90%都是靠後天環境的培養。家長總是在孩子專注的時候打斷他,那麼他的專注力就會被破壞,無法專注。
反過來也一樣,家長注意保護、引導孩子去集中注意力,孩子的專注力也會得到培養。
那麼就可以從遊戲入手,帶著孩子玩培養專注力的遊戲,當孩子沉浸在遊戲當中的時候,孩子獲得了樂趣,同時專注力也得到了培養。
推薦一套可以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遊戲《德國好奇狗陪你學》 7冊,由以嚴謹著稱的德國團隊打造,暢銷歐洲30年。
將專注力訓練習題和各種孩子們感興趣的遊戲緊密結合在一起,根據兒童好奇、好動的性格特徵及學習能力,專業地設定了科學的訓練步驟。
因為都是依據一些題目來鍛鍊孩子的專注力,所以同時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能力、觀察力也都會得到提升。
另外推薦一套幫助孩子養成自律好習慣的書籍——《歪歪兔獨立成長童話》。曾連續三年進入噹噹童書年度暢銷榜TOP10。
一套共10冊,一共分3個方面,學習能力(不馬虎、不拖拉磨蹭、不找藉口、不放棄)、獨立品格(不盲從、不迷失、發現優點)、社會適應(學會溝通、學會友愛、學會表達)。
比如《拖拖拉拉國》,蘇小懶根本不把自己的拖延當回事,終於又一天,媽媽忍無可忍,把蘇小懶發配到了拖拖拉拉國。蘇小懶在這裡體驗了各種被拖延的滋味,終於為自己的拖延和磨蹭付出了「代價」。
這套書可以說是著名童話作家陳夢敏的扛鼎之作,故事精彩,想像奇特,即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學習好習慣,同時又是基礎閱讀和文學啟蒙的上乘之選。
這裡是小婷老師育兒觀,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