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漢朝時期文學藝術方面,誰的貢獻、成就最大?非司馬相如和司馬遷莫屬。
司馬遷,地球人都知道,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如何寫出這本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作品呢?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他個人經歷密不可分。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大漢王朝最高潮的時代,經濟發展、軍事強盛、文化繁榮。這麼一個歌舞昇平、社會和諧的場面,統治階級急切的需要編寫一部史書記錄下來,以向世人證明自己的統治有方,愛民如子。這是《史記》問世的客觀社會條件。
誰來寫呢?司馬遷的祖先做過史官,父親也當過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收集史料、研究曆法的一種官位)。在這樣一個史學味十足的家庭,司馬遷從小就遍讀各種史書、古籍,理論知識那不是一般的深厚。
更難得的是,那時候的司馬遷就懂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道理,不僅研究學問,還「實地考察」。除了現在的福建、廣東以外,長城以南的絕大多數地方都留下過他的足跡。這些遊歷,使司馬遷充分接觸到漢朝社會的方方面面,為他的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司馬遷的父親一直打算寫一部通史,未曾想願望還沒實現,先嗝屁了。臨死前,特別囑咐司馬遷要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種種條件、各種機遇,使得編寫《史記》的歷史重任落在了司馬遷身上。
老子去世後,兒子子承父業,司馬遷也做了太史令,開始收集資料,正式動手寫作。中間的創作過程,跟大多數史學大佬一樣,枯燥、單調、寂寞。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司馬遷惹怒了漢武帝,漢武帝一怒之下割了他的小雞雞。沒錯,司馬遷是閹人已經不是秘密。這才是司馬遷最牛逼的地方,被皇帝閹了,還能忍著劇痛、百般屈辱,堅持寫作。歷時十三年,終於完成這部曠世巨作——《史記》。
當然,對於被割小雞雞的侮辱,是個男人都不可能釋懷。司馬遷也一樣。所以,在他創作的《史記》中,很多地方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而且對封建統治者的黑暗統治也毫無保留地記錄了下來。
如果說司馬遷因為一部《史記》留名青史,那麼司馬相如則是憑藉高超的文學造詣和對後代文學方面的影響而被世人牢記。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沒錯,這句深情款款就出自兩千一百多年前的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原本不叫這個名字,因仰慕名相藺相如而改名叫司馬相如。漢朝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漢賦和漢樂府。漢賦的特點是,文章中堆砌華麗的辭藻,行文鳳麗堂皇。總之,讓人一看就是狂拽炫酷吊炸天的感覺。司馬相如就是漢賦的代表作家,佼佼者。他的作品不僅新穎、華麗,而且結構、用詞、音韻都非常考究,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重口味。鑑於司馬相如在文學上的成就,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
司馬相如不僅文採好,也泡得一手好妞。他和卓文君妹子的你儂我儂,也是一段佳話。
再欣賞兩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禍因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
漢賦雖然言辭誇張,但是對後世詩詞作者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唐朝時期的大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創作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受到漢朝文學的影響。
魯迅先生說過:「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西漢文學兩司馬,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