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分享2 | 變革型領導理論(下)

2021-03-02 EMSS管理思想踐行學會

領導的有效性並非僅取決於領導者單方面因素,對領導理論的研究也應關注領導與下屬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學者們圍繞變革型領導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例如,變革型領導的個性化關懷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Van Dyne et al,1994);

變革型領導能夠顯著地增加員工對組織的滿意度,增強其組織承諾,促進組織公民行為的產生,且有助於增進員工的創造力,促進創新行為的出現(Podsakoff et al,1990);

變革型領導與員工組織承諾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Dubinsky et all,1995;Avolio et al,2004);

變革型領導與組織單位水平績效之間的關係,受到創新支持水平的調節,變革型領導風格是組織創新績效的關鍵預測變量(Howell and Hallmerenda,199);

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實證研究表明,變革型領導對員工的組織學習行為、創新行為、角色外行為等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Lowe et al.,1996;Garcia-Morales,2006)。

為了進一步解釋變革型領導的作用機制,近年來,學者們還檢驗了一些重要的中介變量和調節變量。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內在動機、領導一成員關係創造性角色識別和自我效能等因素在變革型領導與員工的創造性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傳統性和工作複雜性在其中起到了調節作用(Shin and zhou,2003;Wang et al,2013);

變革型領導可以通過企業生命周期、組織承諾、組織學習和創新等要素影響企業績效(Gara-Morales et al,2012);變革型領導還可以通過團隊學習影響員工工作態度,工作技能要素可以調節這一影響(Wang et al.,2013);

此外,在Podsakoff et al.(1996)研究的基礎上,領導-成員關係、員工滿意度、組織承諾與組織公平等因素在變革型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檢驗(Wang et al.,2007)。

隨著變革型領導理論的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研究聚焦於變革型領導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機制。

變革型領導實證研究的拓展得益於其不斷發展的理論模型,在Bass and Aholic(1990的四維度變革型領導模型的基礎上,Day and Leithwood(2007) 在《領導力的本質》一書中歸納出了一種競爭性魅力變革型模型。

該模型主要包括魅力的特質理論、自我概念和魅力、願景型領導,以及Podsakoff et al.(1996)的變革-交易型領導模型。

Posner and Kouzes(2013) 在《卓越領導的五種習慣行為》一書中構建了包括以身作則、共啟願景、挑戰現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五因素在內的領導模型,這也是經由變革型領導理論衍生而來的(Posner and Kouzes,1993)。

亦有許多變革型領導模型是基於組織視角的過程模型。

Lewin(1990)將心理學概念擴展到了群體層面,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經典的「解凍一變革一再凍結」的組織變革模型。

Lewin(1990)認為,變革型領導需要釆取措施抵抗阻力、增強驅動力,以此來破除組織慣性、推動組織變革。

隨後,Kotter(1996)在《領導變革》一書中將Lewin(1990)的三階段模型擴展為了八個有明確定義的步驟。

成功的變革得益於有序的變革步驟,變革型領導應關注成功實施重大變革所需的每一個因素,使人們從情感上接受變革,消除那些可能成為阻力的因素,從而強化與變革目標相一致的行為。

此外,Herold et al.(2008)還將領導理論與組織變革理論相結合,拓展了專注於行為導向的變革領導力理論研究。

相關焦點

  • 變革型領導與員工工作績效研究構想:目標設置理論的中介作用
    【摘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運用領導理論、目標設置理論的已有研究成果,綜合考慮了不同理論在變革型領導發揮作用的主題框架下的觀點,構建了一個包含變革型領導、目標設置理論對員工工作績效發揮作用的理論模型。同時也提出希望以後的學者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下)
    根據我們的觀察,組織管理研究者主要基於社會學習理論考察個體通過模仿示範者行為而習得新行為的現象、內在過程和邊界條件。根據上述歸納的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我們將其在組織管理研究領域的應用分為以下三類:1.基於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1和2,考察組織情境下的社會學習現象。
  • 理論分享2 | 內隱領導理論(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y)
    Offermann et al.(1994)有關內隱領導理論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在長期的記憶中關於領導者的特徵是具有多維度共通性的認知結構的。Den Hartog et al.(1999)進一步研究了領導者品質的共通性程度,結果顯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內隱領導理論既存在跨文化的認同,又存在領導者原型的差異。
  • 從神經學角度:分析變革型領導的特徵
    此外,將對員工發展需求的個人考慮,並鼓勵他們在智力刺激下解決問題時進行創造性思考 。1)領導魅力:領導者在增強員工追隨並接受他們的價值觀和原則的意願方面起到示範作用2)鼓舞人心的動機:領導者能表達對員工的高期望,並激勵他們為組織做自己貢獻。
  • 變革型領導:真正的撼動者
    取而代之的是變革型領導,他們對與其一起工作的人的基本態度是:  「我們相信你並對你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精神充滿信心,我們將共同分享關於我們的理想、目標和業績表現的信息,在你對我們共同的成功做出有意義的貢獻時,你將獲得愉悅和自我實現的滿足。」
  • 正念與領導力:正念對變革型領導影響的潛在機制
    我們的研究對做了一些理論上的努力。首先,我們具體地概述了正念對變革型領導的益處,並在此基礎上擴展了先前關於正念與變革型領導之間具體聯繫的理論。通過研究正念與變革型領導的關係,本研究支持了領導正念的新興領域。
  • 權威型、變革型、服務型,哪種領導模式更有效
    權威型領導和變革型領導將逐漸無法適應企業發展趨勢,服務型領導模式更加人性化和科學化對我國當前的企業現狀進行詳細全面的研究以及分析之後,可以明顯地看出,當下我國的主要領導類型是權威型領導。這類型領導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強勢,說一不二,要求下屬員工絕對恪守號召和領導。
  • 理論分享2 | 信號理論(下)
    而信號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外部人需要根據信號發送者發出的信號來進行決策,例如,消費者會根據接收到的信號選擇自己更需要或者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或服務。Gula and Higgins(2003)的研究發現,在不同的股票市場條件下,發行公司的潛在投資者會關注不同類型的不確定性;對這些不同類型的不確定性的關注會影響投資者對一家年輕公司不同類型的支持和合作的相對價值的看法。IlMola and Kuusi(2006)認為,對於微弱的信號,接收者對環境的監測尤為重要。另一些研究者則更多地關注接收者之間對信號解讀差異。
  • 理論分享2 | 新制度理論(neo-institutional theory)
    (2)其二,現代組織變得越來越相似不是因為市場中的競爭同形,而是服從外部制度性壓力的制度同形的結果。鑑於這一點,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新制度理論開始關注制度的社會建構特徵,並分別於2002 年和2007年在《管理學會期刊》和《組織研究》推出特刊,推進有關制度變革研究。這類文獻主要突出組織能動性和異質性等觀點,體現在制度創業、制度實踐及制度複雜性等分支領域。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上)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眾多學習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該理論著重解釋了社會情境下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個體會通過觀察他人的行動而習得新事物,即替代性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早期的學習理論有著顯著的不同。早期的學習理論是基於行為主義視角的,認為學習的發生源於強化和懲罰。
  • 解讀U型理論(1)——U型理論的本源
    U理論是關於人類、團隊、組織等社會主體學習、創新與變革的深層次過程與源泉的指導框架與方法論,由麻省理工大學(MIT)資深研究員奧託·夏默(Otto Scharmer)基於10年的研究於2004年提出,經過近十年來的實踐與不斷發展,U型理論開始受到越來越多實踐者的關注。
  • U型理論視域下的認知建構
    例如,夏莫坦言U型理論得益於教育家、社會變革家魯道夫·斯坦納的「歌德現象」 [1]29;U型理論的提出,還基於夏莫長達十年的創新研究,訪談對象超過150位,不僅包括像經濟學家布瑞恩·阿瑟、認知科學家弗朗西斯科·a·瓦雷拉這樣的科學家,也包括企業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以及中國禪學大師南懷瑾等,可謂博採全球大師智慧。
  • 管理理論 U型理論-思考的邊緣
    向未來學習Vs.向過去學習 《中歐商業評論》(以下簡稱CBR):你在書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們共同製造著沒人想要的結果,而關鍵的決策者對此也覺得無能為力。這是U型理論提出的重要背景,為什麼會這樣? 奧託•夏莫:在我看來,領導力是一個系統感知和塑造未來的能力。
  • 領導權變理論 認知資源理論
    菲德勒把領導風格分成兩種,一種是關係取向型,即以人為導向;另一種是任務取向型,即以工作為導向。菲德勒認為人的領導風格一般是不變的。為了確定某一個體(領導)是屬於任務取向型還是屬於關係取向型,他開發了最難共事者問卷測量工具。
  • 協進理論分享 | 新制度理論(neo-institutional theory)
    (2)其二,現代組織變得越來越相似不是因為市場中的競爭同形,而是服從外部制度性壓力的制度同形的結果。鑑於這一點,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新制度理論開始關注制度的社會建構特徵,並分別於2002 年和2007年在《管理學會期刊》和《組織研究》推出特刊,推進有關制度變革研究。這類文獻主要突出組織能動性和異質性等觀點,體現在制度創業、制度實踐及制度複雜性等分支領域。
  • 國際政治經濟學50年:現實變革、議題設定與理論創新
    這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第二代」IPE學者在理論研究上作出的重要貢獻。通過將「利益」和「制度」放在國內與國際的關聯性中來尋求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融合,最終形成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著名的「2×2模式」(利益與制度、國內與國際)。
  • 《長尾理論》|知識型社會 中的 新型生產力
    為什麼會提到「知識型社會」呢?雖然書裡將繁榮的長尾市場的秘訣歸結為兩句話:1.提供所有的產品;2.幫我找到的它。但出現長尾經濟的原因,是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所促成的——將每個人都變成信息的生產者 和 傳播者 有非常緊密的聯繫。現在你可能急於想知道,這個長尾理論到底是什麼意思。
  • 校長領導校本教研改革要學習哪些教育理論
    要有效領導這場新課標、新高考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改革,校長需要學習哪些相關教育理論呢?隨著國務院、教育部針對普通高中和義務教育一系列提高教育質量、轉變育人方式政策的出臺,高中新課標和高考命題傾向的發布,教學改革的總體目標和途徑已經明確,各級各類教研部門已經進行了多層次培訓,但是這些報告式、普及性培訓還無法解決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操作性難題。
  • 管理學之權變理論
    他們還提出企業組織結構既要有穩定性,也要有適應性,二者不可缺一。H.L.託西和S.J.卡羅爾關於市場和技術特徵的兩維研究認為,根據市場或外部環境的穩定性和組織日常工作技術的變革速度,可分別建立4類與之適應的組織結構模式,即層峰結構組織,市場中心型組織,技術中心型組織和靈活的有機型組織。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探討了組織開發策略,信息處理程序等因素與組織結構之間的權變關係。
  • 《Z理論》讀後感
    相信我們在管理學這門課上都學過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的「性本惡」假設的X理論和「性本善」假設的Y理論,那什麼是Z理論呢,Z理論是由日裔美籍人威廉·大內在比較了美日組織的基礎上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為美國企業提供來自日本企業威脅的應對策略的一種理論,相比X理論和Y理論,Z理論更加強調組織管理的文化因素,同時其融入了東方的人性化因素,可以說Z理論是東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學的一次碰撞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