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之權變理論

2021-02-19 EMA管理

發展綜述

權變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經驗主義學派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是西方組織管理學中以具體情況及具體對策的應變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進入七十年代以來,權變理論在美國興起,受到廣泛的重視。權變理論的興起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不安,經濟動蕩,政治騷動,達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機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企業所處的環境很不確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論,如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等,主要側重於研究加強企業內部組織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論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適用的、最合理的模式與原則,而這些管理理論在解決企業面臨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時又顯得無能為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再相信管理會有一種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須隨機制宜地處理管理問題,於是形成一種管理取決於所處環境狀況的理論,即權變理論,「權變」的意思就是權宜應變。

理論觀點

權變理論認為,每個組織的內在要素和外在環境條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動中不存在適用於任何情景的原則和方法,即:在管理實踐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發展變化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普適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關鍵在於對組織內外狀況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應變策略。權變理論以系統觀點為理論依據,從系統觀點來考慮問題,權變理論的出現意味著管理理論向實用主義方向發展前進了一步。該學派是從系統觀點來考察問題的,它的理論核心就是通過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繫,來確定各種變數的關係類型和結構類型。它強調在管理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內外部條件隨機應變,針對不同的具體條件尋求不同的最合適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盧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主要內容

組織結構

Fiedler的權變理論模型

這類理論都把企業組織作為一個開放系統,並試圖從系統的相互關係和動態活動中考察和建立一定條件下最佳組織結構的關係類型。例如,T.伯恩斯等人關於環境和組織結構的研究認為,市場和技術環境的變化與組織結構的功能有關,在變動的環境中有機型結構組織有較好的適應力,在穩定的環境中機械型結構組織有較高的工作效率。

P.R.勞倫斯和J.W.洛爾施關於組織分化(組織和外界環境分別對應的程度)和整合(組織的統一和協調)的研究認為,組織分化程度和環境的穩定性成反比;而當分化少的組織採用集權結構,分化多的組織採用分權結構時,一般能較好地適應環境。

J.伍德沃德關於組織內工藝技術和結構的關係研究認為,企業的「工藝技術連續性」對組織結構有重要影響作用,大批量生產宜採用古典層峰結構組織,小批量單位生產宜採用靈活的有機結構組織。

H.黑格爾和J.W.斯洛克姆關於市場和產品特徵的兩維研究認為,根據市場變化的快慢和內部產品與工藝技術的差異,可把組織分解為4類與之相適應的結構模式,即產品事業部結構、矩陣組織結構、直線-職能組織結構和高度集權制組織結構。他們還提出企業組織結構既要有穩定性,也要有適應性,二者不可缺一。

H.L.託西和S.J.卡羅爾關於市場和技術特徵的兩維研究認為,根據市場或外部環境的穩定性和組織日常工作技術的變革速度,可分別建立4類與之適應的組織結構模式,即層峰結構組織,市場中心型組織,技術中心型組織和靈活的有機型組織。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探討了組織開發策略,信息處理程序等因素與組織結構之間的權變關係。

人性

認為人是複雜的,要受多種內外因素的交互影響。因而,人在勞動中的動機特性和勞動態度,總要隨其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工作條件的變化而不同,不可能有統一的人性定論。主要研究有J.J.莫爾斯和J.W.洛爾施的超Y理論(見組織行為中的人性理論)。

領導

認為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條件和工作任務結構4個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不存在普遍適用的一般領導方式,好的領導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管理。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F.費德勒有效領導模式的研究和V.H.弗羅姆等人關於領導參與模式的研究。

權變理論被一些研究者譽為未來管理的方向。它整合了管理學科某些方面的基本認識和方法,建立了多變量和動態化的新管理規定,它提倡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精神,注重管理活動中各項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是,權變理論存在著有些研究偏重組織的表面結構特徵、不夠深化、樣本過小等方面的不足。

中心思想

權變理論的中心思想是:

①企業組織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開放型的子系統,受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根據企業組織在社會大系統中的處境和作用,採取相應的組織管理措施,從而保持對環境的最佳適應。

②組織的活動是在不斷變動的條件下以反饋形式趨向組織目標的過程。因此,必須根據組織的近遠期目標以及當時的條件,採取依勢而行的管理方式。

③管理的功效體現在管理活動和組織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因此,必須根據組織的各要素的關係類型及各要素與管理活動之間相互作用時的一定函數關係來確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制約因素

制約權變理論的因素主要有:組織規模、組織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性、組織資源與經營活動的差距、管理人員對員工先入為主的假想、戰略、科技等。

領導力

最早對權變理論作出理論性評價的人是心理學家費德勒(F.Fiedler)。 他於1962 年提出了一個「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費德勒模式。這個模式把領導人的特質研究與領導行為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將其與情境分類聯繫起來研究領導的效果。他通過15年調查之後,提出:有效的領導行為,依賴於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相互影響的方式及情境給予領導者的控制和影響程度的一致性。

費德勒認為,領導者的行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標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存在,是由領導者之間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異決定的。因此,應當而且必須以此種需求結構來界定領導方式。這是費德勒權變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所以,費德勒將領導方式(領導型態)歸納為兩類,即「員工導向型」領導方式和「工作導向型」領導方式。前一領導方式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務之需要為輔。後一領導方式則以完成任務為其主要需求,而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之需求為輔。在這裡,費德勒將領導方式認定為領導者的一種人格特定,這種人格特質是一種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變之特徵。費德勒還設計出一種LPC 量表,用以鑑別不同的領導方式,並認為無論何種領導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領導方式是不存在的。

費德勒不僅對領導方式作了分類,而且還對領導效能作了界定,並在此基礎上深入地探討了如何使各種領導方式充分發揮其功能的問題。費德勒認為,一個領導者,無論他採取何種領導方式,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最大的領導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領導效能,必須使一定的領導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領導情勢相配合。領導情勢亦稱「團體-任務」情境,是指發生領導行為所處的人際環境。它包括領導者與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任務結構和職位權力三個要素。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是指團體成員對其領導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誼、信任、合作、接納、支持以及忠誠程度。任務結構是指團體目標與任務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確而妥當,它包括目標對成員來說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測度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確性及完成任務的途徑或手段之多寡等。職位權力則指領導者現居職位所具有的權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屬服從指揮的程度。換句話說,也就是領導者現居職位能對部屬施展多大影響力,包括領導者的地位、權威與責罰、升貶、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領導情勢的三個因素中,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費德勒看來,一個領導者要想取得理論的領導效能,必須通過一定的領導方式來對領導情勢實施有效的控制,而領導者對領導情勢程度又決定於領導者使領導情勢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狀況。根據這三個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領導對情勢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費德勒模式的最大優點於在它吸收了過去有關領導行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領導方式能夠發揮領導效能的情境。

繼費德勒的權變論之後,70年代初,一種新型的領導權變理論頗受重視,這就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豪斯(R.J.Howse)的路徑-目標理論(Path goal theories)。該理論把伊萬斯(W.G.Evans)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論與俄亥俄大學的領導行為二因素理論結合起來。該理論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領導行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為在該情境之中,這種行為有助於下屬人員達成和工作有關的目標。豪斯等人認為:領導是一種激勵部下的過程。領導方式只有適用於不同的部下和環境時,才是有效的。該理論的核心是要求領導者用抓組織、關心生產的辦法幫助職工掃清達到目標的通路,用體貼精神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幫助職工通向自己預定的目標。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種領導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參與型的、成就型的。而這四種領導方式必須根據部下的不同情況分別選擇,選擇時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環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環境因素包括任務的性質、組織的權力系統和工作群體等。

與費德勒理論不同,路徑-目標理論認為這四種領導方式可由同一領導者在不同情況下使用,這就比費德勒的二維領導模式更進了一步。但通路——目標理論關於高效率的領導行為的預言,並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結果。這可能是由於領導行為的測定方式以及工作結構的測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權變理論一樣,「路徑-目標」論也是了解有效領導行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須更進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論的有效性。

1973年,佛魯姆(V.H.Vroum)和耶頓(P.W.Yeton)又提出了領導-參與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這種模式主要是研究決策中的領導行為。模式指出:領導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各種選擇的可能性,有效的領導應根據不同的情境讓成員不同程度地參與決策。佛魯姆認為有五種領導方式應有不同情境中靈活選擇。而佛魯姆這個模型是規範性的——它以決策樹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應遵循的連續的規則,來確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選擇參與決策的方式和程序。

費德勒和耶頓的權變理論也把領導情境劃分為八種情況,但劃分的標準不同。費德勒是根據上下級關係、任務結構、職位權力來劃分的,而費德勒是根據決策樹所揭示的方案來選擇擔任經營決策任務的經理們的興趣。費德勒模式將領導人的行為特點看成是固定不變,要通過調整領導者所處的環境以適應其特點,而領導——參與模式則認為領導行為應根據環境的需要而變化。

80年代以來,Heller和Wilpert(1984 )進一步提出Heller-Wilpert權變模型,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進行了大規模的跨文化國際比較研究。這一模型在理論上探討了決策行為、資源利用、工作滿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同時分析了各種權變量對決策行為及其結果的影響, 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影響——權力連續體(Influence——Continum)」的概念。他們認為領導決策過程中參與的程度事實上反映了下級在決策過程中能夠施加的影響及權力的大小。這種影響和權力可以在一個連續體的一端,一級對於決策制度沒有任何影響和權力,另一端下級則擁有充分的權力和全面的影響。

對傳統的權變模型公式:Y=f(x),Heller和Wilpert提出了異議與批評。他們指出,組織活動是極其複雜的,我們很難確定哪個變量是「因」,哪個是「果」。例如,如果參與的決策方式與組織績效相關,我們很難說是參與導致了較高的組織績效,還是與之相反的結果。因此,他們在研究中採用「核心變量」和「周圍變量」的術語,而不能規定「自變量」和「因變量」。而所謂的「核心變量」 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關注的行為,「周圍變量」則是那些對核心變量發生影響的變量。周圍變量包含許多內容,Heller(1976)在研究中規定了五層次,它們構成了心理學上有意義的變量子系統。這種變量的劃分,的確比費德勒、豪斯等模式進了一大步,並且,Heller和Wilpert(1981 )進一步提出,在具體研究中至少存在著三種類型的權變模式:等值模型、層次模型、緩衝器模型,這三種權變模型,對於他們研究總體模型的建立起著十分重要作用。當然,Hellert和Wilpert的權變理論仍只是一種理論假設,而未見到實證性研究的驗證。這種權變思想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還值得深入研究。

更多的管理學者和心理學家認為,管理者的領導行為不僅取決於個人的品質、才能,還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因此,領導行為應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研究成果中以菲德勒模型、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和路徑—目標理論最為典型。

根據權變理論,成功領導是諸多變量的函數,如下屬類型、工作任務及團隊因素等。 一種特定領導行為的效果也受制於具體環境需求。 權變理論強調各種不同的領導風格一定要貼近各自的組織環境需要。 與之相關的具體理論有:

1、Fiedler的權變理論(Fiedler's Contingency Theory):

Fiedler理論是最早的權變理論,被廣泛研究。 Fiedler的研究從領導者性格特徵和行為習慣出發,總結出組織績效受制於領導者個人心智導向及其他三個情景變量,即 組織氛圍、任務結構以及領導者權力地位。 這一理論解釋了組織績效在上述三個變量兩兩作用下的不同結果, 揭示了在不同變量情境下的有效領導風格。 根據Fiedler理論,領導效能就是領導風格與領導者工作環境屬性交互作用的結果。

2、Hersey & Blanchard的情境理論(Situational Theory):

情境理論是Blake和Mouton的管理方格模型(Managerial Grid)和Reddin的3D管理風格理論(3D Management Style Theory)的延伸, 它在對領導力的研究中,擴展了人際關係與工作任務維度的概念,並融入了準備度維度。

3、德羅特的領導補給線(Leadership Pipeline) :

領導補給線(Leadership Pipeline)模型,通過關注和解釋在領導人才培養的各個過渡階段,那些諸如時間配置、工作技能以及工作價值等發生的至關重要的變化,來幫助公司構建一條管線漏鬥型的未來人才補給線。 這一模型還能夠幫助理解在不同的層級上對於管理者的不同要求。

作用影響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的核心概念是指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管理與其說是一門理論,更不如說是一門實操性非常強的技術;與其說它是一門科學,更不如說它是一門藝術,權變管理能體現出藝術的成分。一名高明的領導者應是一個善變的人,即根據環境的不同而及時變換自己的領導方式。權變理論告訴管理者應不斷地調整自己,使自己不失時機地適應外界的變化,或把自己放到一個適應自己的環境中。

權變理論對組織的影響

(1)如何管理組織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方式或最佳方式。

(2)組織、系統的設計必須符合它所存在的特殊環境。

(3)有效組織不僅與其所處環境相適,組織內部的次級系統之間也存在這種適應性。

(4)只有當組織形式設計適當、組織的管理風格既適應組織任務所需,又貼近組織屬性的時候,組織各項所需才能得到較好的滿足。

權變理論對決策的影響

(決策的情景影響因子)(1)決策品質及下級對決策的接受度。

(2)領導與下級所擁有的相關信息總量。

(3)下級接受獨斷決策的可能性,或者下級參與其中合作制定更好決策的可能性。

(4)與下級意見的分歧大小。

相關焦點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就中國當前實踐而言,公共管理學批判想像力修煉旨在通過對兩種相互糾纏的傾向進行檢視以推動學科發展。一種是公共管理實踐中「任何單一合理性的支配地位」[35]482的傾向;一種是公共管理學領域存在的「技術理性隱性的宏大敘事」以及與之相應的知識生產的單向度化和工具主義的傾向。與之緊密相關,在對理論和實踐層面這兩種傾向進行檢視和反思的過程中,需要藉助於後現代主義視角的啟發。
  • 管理學原理之管理學基礎
    ⑶、歷史性管理學是對前人管理實踐、經驗和管理思想的總結、發揚、摒棄和發展,存在從萌芽、形成、發展的歷史。⑷、實踐性管理學作為管理的理論學科,與其他純理論科學相比較,又顯出很強的實踐性,它是為管理者提供從事管理工作的有用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的適應性學科。同時,這些有用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管理學形成的基礎是管理實踐。
  • 請求權競合與訴訟標的理論之關係重述
    傳統訴訟標的理論在請求權競合問題上遇到的障礙,使得盛行達50年之久的傳統訴訟標的理論日趨式微,新訴訟標的理論(與傳統訴訟標的理論相對而言)隨之興起。 所謂新訴訟標的理論,非指某一種理論,而是指為克服傳統訴訟標的理論難點所提出的不同於傳統訴訟標的理論的各種觀點 ,包括:  1.二分肢說(訴的聲明+事實理由說)。二分肢說由羅森伯格(Rosenberg)和尼克遜(Nikisch)提出。
  • 管理學的基礎理論—德魯克理論
    德魯克的管理學理論是管理學的基礎理論,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他是基礎理論學派的代表。管理學家德魯克說:「企業的宗旨只有一種恰當的定義:那就是創造顧客。企業的宗旨是創造顧客,所以企業有且只有兩項基本職能:創新和市場營銷。創新不等同與發明。
  • 2018年自考「行政管理學」第一章練習題及答案
    ,產生於( )A.16世紀末17世紀初 B.17世紀末18世紀初 C.18世紀末19世紀初 D.19世紀末20世紀初9.行政管理學的創始人是( )A.史坦因 B.古德諾 C.威爾遜 D.懷特10.行政管理學發展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較為系統的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的著作是( )A.
  • 2019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導語】三支一扶考試中,公共基礎知識是必考內容,但公共基礎知識點浩如煙海
  • 2019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甘肅省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管理學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2019年甘肅省三支一扶公告預計5月份發布公告,報名時間5月份底6月初,筆試時間為7月上旬,筆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為了幫助廣大考生比較好的備戰2019三支一扶考試
  • 愛看管理學——動機理論1
    然而動機理論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運用市面上琳琅滿目動機理論?年,由麥格雷戈在其著作《企業中人的方面》中首次提出,X理論與Y理論為兩個完全相反的理論。相對於X理論,Y理論則與之相反,認為人是積極的「自由人」,提倡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融合,強調實現員工的自我管理。應用:適當安排得富有意義和挑戰性的工作,能讓員工完成後引起自豪感,滿足其高層次需求(自尊和自我實現),使員工達到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
  • 2017管理學考研基礎要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2017考研已經起步,很多考生投入到各考研專業的基礎階段複習當中,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在此整理總結了管理學原理相關知識點,幫助大家更好的複習!   2017管理學考研基礎要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2個基本觀點   1: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其需要取決於它已經得到了什麼,還缺少什麼,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能影響行為   2:人的需要都是有輕重層次,某一層次得到滿足後,另一層次需要才出現   需要層次劃分為五級
  • 公共基礎 | 領導權變理論
    這就是領導權變理論的研究內容。比較典型的是赫塞和布蘭查德的情境領導理論。該理論又叫領導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把研究重點放在下屬人員的成熟度上,認為領導者應該根據下屬的成熟水平選擇正確的領導風格。1.成熟度所謂成熟度是指個體對自己直接行為負責任的能力和意願。它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
  • 蘇東水:王熙鳳是管理學之母
    [摘要]回到三十多年前,我的導師蘇東水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知道誰是管理學之父嗎?」學生們回答:「泰勒。」他又問:「誰是管理學之母?」學生無語,他說:「王熙鳳。」回到三十多年前,我的導師蘇東水教授在復旦大學的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知道誰是管理學之父嗎?」學生們回答:「泰勒。」他又問:「誰是管理學之母?」學生無語,他說:「王熙鳳。」
  • 2013年10月成人自考管理學原理真題
    點擊查看:全國自考00054管理學原理歷年真題及部分答案匯總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卷」上的相應字母塗黑、錯塗、多塗或未塗均無分。
  • 【2018復旦管理學獎】洞鑑古今 合璧中西: 2018年「復旦管理學終身...
    蘇東水對東方智慧中的管理學思想的悟道由此開始。《紅樓夢》是他頗為喜歡在管理學課堂上向學生們講述的案例。蘇東水會將書中的王熙鳳戲稱為「管理科學之母」。這樣一種新穎的分析方式讓學生們頗為意外,也正折射出了蘇東水在管理學與中國文化認識上的開創性。早在1976年,蘇東水就開始發表文章探討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並開設了《「紅樓夢」經濟管理思想》講座,以經濟學家的眼光開始探究《紅樓夢》的經濟思想。
  • 管理學之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綜述與簡介
    管理學之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綜述與簡介走馬觀花看專業之十二(2)寫在前面的話教育部於2020年3月發布了本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 考研專業解析系列之行政管理學
    2.主要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方面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這類人才應該具備較高的政治理論素質,掌握現代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並具有較強的管理、經營、策劃、調研、交際能力。
  • 王澤鑑:請求權基礎的理論
    王澤鑑:請求權基礎的理論第一款 請求權基礎的意義及功能第一項 請求權基礎與法學教育典型的實例題的構造為:「誰得向誰,依據何種法律規範,主張何種權利
  • 龔鵬程|管理學是被問題不斷改變的提問者
    我舊作《人文與管理》一書也談過類似的觀念,認為目前管理學各個學派之理論固然各有巧妙,但整體說來,仍甚稀鬆,原因有四:     一、學科發展時日太短,理論鑽研及實證分析均嫌不足。       二、學科的實用性質,使其理論偏重於實務應用,而較少思考其中蘊涵之各種問題。
  • 管理學中的激勵理論(教師和校長必看)
    管理學中的激勵理論教苑垂釣
  • 管理學入門看什麼書好?管理學初學者書籍推薦
    特別是7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和管理被並稱為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而管理又被視為「科學的科學」、「特殊資源」和「第三生產力」,從而在世界上掀起了研究管理的熱潮,許多學者和管理學家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和新學說,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管理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如果說20世紀初,管理學領域還是一塊處女地的話,那麼現在它早已發展成為一片各種管理理論和流派盤根錯節、爭相競榮的茂密的叢林了。
  • 管理學之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綜述與簡介
    管理學之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綜述與簡介走馬觀花看專業之十二(4)寫在前面的話教育部於2020年3月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老頭計劃在2020年高考前完成對《目錄》中包括的12個門類、92個專業大類,共703個本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