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理論視域下的認知建構

2021-03-01 慧思嚴語

    U型理論(TheoryU)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奧託·夏莫(C.Otto Scharmer)博士對學習型組織研究試驗時,發現並開創的一個新的學習理論。

  奧託·夏莫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世界,探索一種革命性的自我引導方式——如未來形成的方式一樣來自我引導。在對150多名實踐者和思想領袖長達10年的研究、行動學習和訪談的基礎上,U型理論提供了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故事和例證,收錄了許多練習和實踐,幫助領導者以及整個組織轉變意識,與未來最佳可能性建立連接,並獲得創造未來的能力。

 

一、奧託·夏莫和他的U型理論

奧託·夏莫——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高級講師,組織學習運動先驅,自然流現研究所(Presencing Institute)的創始主席。同時,他也是赫爾辛基經濟學院創新與知識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除了著有代表作《U型理論——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以下簡稱《U型理論》),他還是《第五項修煉·心靈篇》一書的合著者。曾為戴姆勒、普華永道、富士通等公司合作設計並實施了一系列廣受好評的領導力項目。

(一)U型理論的思想來源

U型理論的形成不是夏莫個人冥思空想的結果,不是某種哲學鼎力支撐著深化下去的理論,其來源開闊豐富。

就其在U型理論一書的不同篇章段落和不同場合發言中,梳理可得,U型理論的思想來源有如下幾個方面:

1.童年的獨特體驗,

2.自身的閱讀學習,

3.與他人的對話訪談,

4.社會實踐研究。

夏莫幼年時家裡發生了一場大火,這場大火燒毀了他原本熟悉的物質家園。然而就在那個時候他清醒地發現了兩個「我」,一個關於過去,一個關於未來。關於未來的那個我比關於過去的我更高,似乎能夠說出祖父的言辭「孩子,抬起來,向前看。」[1]23-25這個經歷給了他最初的關於「未來的自我」的啟示;


 

他後來的人生經歷也促使了他觀念的逐步成熟,在《U型理論》中寫到:他在印度學習甘地的非暴力衝突轉換方法,在中國等國家學習儒、釋、道。西方一些藝術家、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學者們的作品也對他思想的形成很有推進作用。這些人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費希特、胡塞爾、海德格爾、尼採、梭羅等。例如,夏莫坦言U型理論得益於教育家、社會變革家魯道夫·斯坦納的「歌德現象」 [1]29;

U型理論的提出,還基於夏莫長達十年的創新研究,訪談對象超過150位,不僅包括像經濟學家布瑞恩·阿瑟、認知科學家弗朗西斯科·a·瓦雷拉這樣的科學家,也包括企業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以及中國禪學大師南懷瑾等,可謂博採全球大師智慧。

 夏莫的研究跟自身的實踐緊密相連,因此U型理論不是學院裡束之高閣的無用而正確的廢話,而是接地氣的可實踐理論。「U型理論真正提出來是1999年,它與學習型組織理論是互補的。18年前,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彼得·聖吉創建的學習中心做研究時就發現,彼得·聖吉在做案例應用的時候,有些案例很成功,也有一些不成功。這時我突然想,一樣的工具,為什麼有些組織就能成功,有些就不成功呢?答案是:一個領導者,如果他想作出改變就會成功,否則就不會成功。一說到領導者或領導力,我們就說這個領導做了什麼,怎麼做的。U型理論不是看做什麼,怎麼做,而是讓我們進入更深層次的「源頭」。彼得·聖吉和我在過去幾年所做的研究發現:學習是從兩個點產生的。這兩個點一個是過去,一個是未來,也就是說一類的學習是從過去的學習,一類是從未來的學習。學習型組織的學習是向過去學習,經驗式地學習。但是,面對當今的挑戰,只是從過去學習是不夠的。所以過去15年裡面,我所研究的課題是如何在未來呈現的時候,從「未來」學習,來解決未來的問題。這就是 U型理論產生的動因。」[2]

U型理論本身就關聯身心體驗,又有深邃理論支撐,有實踐的檢驗和拓展,加上全球頂尖人物智慧的潤澤,個人又以強烈意志推促的智性的不斷深入探索,其研究品質可謂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所以漸漸在國際上有了較大的影響力。



(二)U型理論的主要評價

夏莫的U型理論用一句話來概括即「跟隨你的想法,預判未來,從正在發生的趨勢中去學習。」[3]U型理論的形成過程中,夏莫曾經被很多人批評和勸說。以實體思維來思考世界的現代人們,對科學的理解也相對狹隘。他們不能接受夏莫的說法,他們認為未來還沒有到來,怎麼可能指引當下?夏莫沒有放棄他的研究,他認為「我們需要拓寬科學的視角,涵蓋掌握真理的其他能力,包括應用技術、實踐智慧、理論智慧,以及依靠直覺了解認知和意願能力的源頭。」[1]16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創造的過程,是提出新現實的過程。領悟這個創造過程在所有領域都是達到真正精通的根本。

夏莫也得到一些有識之士的認可與讚賞。

彼得·聖吉指出,「U型理論指出了一種不同的學習過程。在這種過程中,我們向尚未發生的未來學習,也向不斷發現自己的過程學習。」埃德加·沙因也說到:「夏莫提出的U型理論意義非凡,這個關於如何打開思維、心靈和意志以及通向發現和發現理解的模型,正是我們的時代所迫切需要的。」拉爾夫·施耐德評價說:「奧託·夏莫掀開了當今領導力智慧的面紗,邀你探索最強大的領導工具:自我。」我國學者鍾國興也高度讚譽《U型理論》,「奧託這本書就是引導我們進入到穿越未來的一種新思維場域中。」[1]封底

二、U型理論的主要內容

從本質上講,U理論描述了湧現的各個不同層次,也就是我們行動的不同質量。U理論建立在對社會現實或有機系統的觀察基礎上,這些系統能從多個內在場所運行。挑戰在於我們未察覺這些內在場所,而不是不能激活它們。

(一)U型理論的名詞略解

    夏莫的理論中有很多個性獨具的舊詞,還有完全創生的新詞。這些詞包括:U型、自然流現、下載、觀察、盲點、場域、原型等。理解其話語系統是理解其思想的一個必要基礎。

盲點盲點是我們通常會忽略掉的一部分認知,是個人或社會體系運作的內在發源地或源頭。我們沒有完全理解關注和意圖產生的內在場境,並與之建立連接。這就是夏莫所說的「盲點」。

夏莫認為關注的對象和關注的方式是創新的關鍵所在,而阻礙人們有效關注的原因就是盲點。盲點出現在個人、團隊、機構、社會和各種系統之中,它們以不同的形式在我們的理論和概念中展現自己。對於各種系統而言,盲點每天都會出現,但它們通常隱而不見。因此,關注這些盲點如何顯現、把它們呈現出來並為我所用,是有效的領導者和創造者的任務。穿過夏莫的U型過程,我們有意識地接近「盲點」,並學會了與「真實的大我」——知識與靈感最深層的源泉——建立連接。

場域夏莫以田地中土壤的活性有機體來理解社會場域。他認為有四種不同的源頭決定了不同的質量或注意力的場結構。這四種場結構是:我中我;它中我;你中我和當下我。其中「我中我」,對應的聆聽為「下載」;它中我對應的是客觀聆聽,你中我對應的是同理聆聽,當下我對應的是「從正在生成的未來場域聆聽」。

組織學習有四重障礙(如圖8-2),跟場結構及其相應的聆聽狀態是直接相關的。

下載觀察下載模式是習慣性的狀態,人們心智受到習慣思維的指揮,注意力源頭產生於組織的中心,所以人們被限制在舊世界之中(下圖左所示)。U型過程的第一步過程就是要停止下載,進入認知階段:觀察。觀察時注意力從自身組織的習慣和常規生活的中心移到外圍,透過自身組織的界限,觀察呈現出來的新的世界。(下圖右所示)。

觀察有三原則:澄清問題和意圖;融入相關的情境;暫懸評判,保持好奇。

U 1999年,夏莫在施樂帕克研究中心訪談布萊恩亞瑟。夏莫和亞瑟意識到,認知的類型是有區別的,分為常規型的(下載式心智框架)和深層次的覺知。為了激活深層次覺知,必須經歷三個步驟:觀察、聯結到要生成的事物、立即採取行動。夏莫在紙上畫了一個U型圖(如下圖所示),這就是U型理論發端的最初的原則性洞見。

 


 

自然流現自然流現是U型的底部。夏莫結合了「當下」(presence)和「感知」(sensing)兩個概念創造了一個術語:自然流現(Presencing),而U型理論展示的正是自然流現能力如何得以培養。自然流現因為與當下的生成相聯結,發自真摯的內心,允許內心知覺的湧現,因此也帶著善與美。自然流現的左側是「放得下」,右側連著「拿得起」,是深層認知理念和行動交合的必經的環境。

原型  在U型理論中,通過行動探索未來,即塑造原型。塑造原型是指,在實施行動之前提出概念,快速地反饋學習效果並調整。

建構原型有七個原則

(二)U型理論的思維進路

U型理論可分為三個部分:發現我們的盲點;進入U境;自然流現,引領深層次的創新與變革。

其中,進入U境是核心的部分,包括如下步驟:

下載:基於慣性思考與行動

觀察:暫懸判斷,保持好奇

感知:轉變認識,走出困境

自然流現:與最大可能性相連接

晶透化:澄清願景和意圖

塑造原型:探索未來的第一步

運行:日常實踐中的配合

 


三、U型理論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1.關於認知的建構,教育者要有更開闊的視野與實踐

     夏莫的研究融合了當今時代最新的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系統科學等研究成果,使其更為結構化、體系化,並將其放在個人、團隊、企業與社會等宏觀組織四個背景下來研究。

但是他的研究又能夠全世界範圍地得到肯定,這與他研究的開闊豐富有關,他的結論非常契合中國古代關於認知、創造與學習的分析,讓我們感覺既親切又深刻。深層次的學習與創造必須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U型過程,包括七個階段,這和《大學》中所稱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恰如我國聖賢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以未來形成的方式,完成自我的引導

夏莫的研究切入點很獨特,他關注的是孕育創造過程的內在狀況,是影響莊稼產量的土壤;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站在空白的畫布前,而他的腦中、心中、意識裡正在經歷的過程。他的U型理論超越了單環學習、雙環學習抑或適應性學習、創造性學習,這恰恰如作者所言是現代社會學、管理學研究的「盲點」,是組織學習研究領域的「處女地」與新成果。

 

 

   

            

[1]奧託·夏莫,《U型理論——感知正在生成的未來》.邱昭良,王慶娟,陳秋佳,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2]《學習時報》【專訪】U型理論創始人麻省理工學院的奧託•夏莫博士訪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d1fff0101eb1j.html

[3]奧託夏莫:不要被外界局限

http://www.cbnweek.com/v/article?id=7572

[4]對話奧託夏莫:U型變革 從自我到生態的系統革命http://money.163.com/14/1128/08/AC4HUECG00253G87.html

 

本文為2015年論著選讀課的作業,如今仍有迴響。

相關焦點

  • 學者匯聚羊城探討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傑 通訊員 陳瑞迪 唐詩人)1月12—13日,「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學術研討會在暨南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分別圍繞「新文科時代文藝理論創新」「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建構的世界視域」「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數字時代與中國網絡文藝評論新視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文學與共同體美學」五個議題進行發言和討論。  會議開幕式由暨南大學文學院閆月珍教授主持,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程國賦、《粵海風》雜誌主編盧瑜、暨南大學文學院蔣述卓教授先後致辭。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在當今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熱潮中,認知科學在其中扮演著日益活躍的角色。近20年來興起的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取向,為我們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啟發線索。因此,通過人格與文化分析理論來說明跨文化現象是很難行得通的,需要對文化問題開展深入的認知過程與機制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心理學領域內認知革命的發生,人類學領域內認知人類學的研究也日漸成熟起來,其核心主張和重要成就主要反映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認知革命融入了人類學的文化研究。崛起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認知心理學迄今爆發過兩次認知革命。
  • 概念辨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在皮亞傑的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認知結構的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等人則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並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維果斯基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
  •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基礎學習理論
    相應的教學設計也經歷了行為主義教學設計、認知主義教學設計和建構主義教學設計階段。 1.行為主義:基於可觀察的行為上的變化,行為主義關注對某一行為的重複,直至它變為自動、無意識的。 2.認知主義:基於行為背後的思維過程,我們觀察到的行為可用來分析了學習者內心的變化。 3.建構主義:基於這樣一個假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計劃來建構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建構主義關注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解決問題。
  •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之建構學說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之建構學說是教師招聘考試常考知識點。皮亞傑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所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過程或建構過程有四個核心概念圖式、同化、順應以及平衡。圖式皮亞傑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圖式。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歷年來,學習理論部分通常以兩大題型出現,分別是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分布於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中,總體特徵是知識點分散、零碎。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
  • 中公專項輔導: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區分
    學習理論是各地區教育心理學的一大。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B7 認知學派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凱利將人視為科學家,他對人性的看法為: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來的。2.人對環境有主動形成表徵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動的反應。在這一基本假設下,凱利提出了11 種推論:1.結構推論:是指一個人通過對事件的反覆建構來預測事件。2.個性推論:是指人們在事件建構上的互不相同。3.組織推論:是指為了預測事件個體會發展出一個包含各種有序的獨特的建構群。4.二分推論:是指個人建構系統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構所組成。所有建構都具有兩極:相似極和相異極,稱為建構極。
  • 學習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
    今天要學的Sharon老師的課更是感覺理論性很強,所以提前一天做了一些預習,有了大致的獲取信息:    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結構主義是structivism,兩者既有聯繫,也有區別),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理論一個重要概念是圖式,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動的框架或組織結構。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屬於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中學習理論部分的知識點,在考試當中這部分知識點是備考的重點和難點,需要結合例子理解記憶,出題形式多樣,以選擇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在學習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需要重點把握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教學觀。接下來對這幾個重要知識點進行剖析。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一)認知主義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二)建構主義1.個體建構主義。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媒介依賴」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社交」成癮
    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桑德拉·鮑爾—洛基奇和梅爾文·德弗勒在1972年提出了著名的媒介依賴理論,其考察的重點在於對報紙、廣播、電視這樣的傳統媒體進行探究。時隔40年後,媒介環境日新月異,特別是在以交互性為主的,集人際和大眾傳播方式融為一體的社交媒體所建構的媒介環境中,媒介依賴理論是否仍然適用?
  • 教招備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一章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選擇、判斷、填空、簡答、論述都有涉及,以全題型備考。難度在中等偏上。下面將這部分知識做一個梳理,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我們所說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學習理論,而是許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它的出現被人們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
  • 金德楠: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理論形態與誤讀範式
    由於對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理論形態的誤解誤讀,出現了單純強調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道德解構效用、無視其道德建構意義,抑或反之的現象,助漲了「倫理社會主義」思潮與「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思潮,使之成為了人們科學認知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兩大理論誤區。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作為藝術的核心要素,媒介與藝術家、欣賞者、世界和藝術品一起建構了藝術實踐與藝術研究的坐標。在圖像轉向與跨媒介轉向的雙重文化語境中,藝術的跨媒介性研究破除了作品本位與文學中心論,不僅拓展了藝術學理論的研究領域,而且有效地闡釋了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共通性,實現了方法論上的跨學科融合,為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不同取向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中是比較常見的考點。該知識在考試中可能以簡答題或論述題的形式考察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也可能以多選題的形式考察其代表人物和以例子型反選的形式考察該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因此,需要考生對該部分的知識深入理解,把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分為個人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
  • Web2.0環境下的認知系統與知識系統協同建構機理
    裘江南,楊暢,王婧賢(大連理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遼寧 大連116024)摘要:隨著Web2.0的發展,知識建構呈現出新的特徵:用戶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收者」,還是知識「創造者」,知識建構由單向的認知建構向雙向的認知和社會協同建構轉變。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考點解析
    1、建構主義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取向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即向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另一方向發展。在皮亞傑和早期布魯納的思想中己經具有建構的思想。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思想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也對當代建構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
  • 「智慧教育創新理論」視域下的家庭教育理論,是實施家教的基礎!
    科學全面地看待「智慧教育創新理論」視域下家庭教育理論知識體系,是全面實施家庭教育的基礎!因為「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教育觀點認為,對於當下我國的家庭教育活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與現象的解決,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觀點強調的是,看待家庭教育不能單一性、狹義性和簡單性,而是把家庭教育事業審視為家庭文化理論知識和家庭教育技能兩大板塊的不同與聯繫、獨立與貫通、融合與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