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酒頭腦」釀黃酒

2020-12-19 浙江新聞

  編者按:2015年初,浙江第一次提出發展「歷史經典產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提振絲綢、茶葉、青瓷、黃酒、浙八味等歷史經典產業。本報今起推出「品味經典」系列,首篇關注黃酒產業。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很多人對黃酒的記憶,來自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直到今天,紹興鹹亨酒店的大堂內,依舊掛著一塊「孔乙己欠十九錢」的牌子,撩撥過往遊客抿兩口黃酒的衝動。

  在浙江,黃酒是古老的,也是鮮活的。融合、創新、跨界、「網際網路+」……從產品升級到業態更新,浙江的黃酒產業正變得「年輕」起來。造酒時節,我們來到「戶戶釀酒滿城香」的紹興柯橋,走進一直堅持手工釀造的「塔牌黃酒」。春節銷售旺季剛剛過去,「塔牌黃酒」實現了營業收入15%的增長。經典味道為何依然能煥發青春?我們跟著釀酒師傅們一道,去感受紹興黃酒千百年經典工藝的神奇魅力。

  浙江在線杭州2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金梁)

室外廣場上的上萬個酒罈。 馮賀 攝

  從大米到黃酒

  與其說人在釀酒

  不如說是大自然釀造

  記者來的時候,已是冬釀尾聲。

  所謂冬釀,自然是入冬才釀。這也是最傳統的釀造之法——農曆七月做酒藥,八月做麥曲,九月做淋飯,立冬投料開釀,翌年立春開始壓榨、煎酒,然後泥封窖藏,整個工藝製作時間足足跨越了兩個年份。據說,冬天釀造黃酒,發酵最慢,時間最長,獲得的黃酒品質也最醇美。

  1月8日,濛濛細雨已經下了好一陣子,甩不盡的水滴訴說著冬日裡的寒意。而酒廠內時不時地冒出一團團熱氣,在空氣中飄散出一股子糯米飯的香味。

  「紹興有句老話:兒子要親生,老酒要冬釀。現在正是冬釀最忙碌的日子,你們算是來對了。」站在酒廠門口的是塔牌釀造廠廠長陳洪浩。他說,冬釀期間來酒廠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每天至少有三四撥客人。

  「為什麼黃酒要選在這個季節來釀造?」一路上,這個疑問始終困擾著我們。

  陳洪浩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他說,從米到酒的過程極其複雜,與其說人在釀酒,不如說是大自然釀造,這正是這個歷史經典產業最神秘之處。「等你們對整個釀造過程深入了解後,自然會理解的。」

  跟隨著陳洪浩的腳步,只見酒廠內到處都是一排排、一摞摞碼在一起的老酒罈子。沒幾分鐘,我們來到第20組工坊。這個工坊一共20多名工人,整個冬釀期間,他們要釀出2000噸黃酒。或許是每天的釀酒任務繁重,或許是來參觀的人頻繁,我們的到來並沒有引起工人們的注意。

  在這裡,我們認識了「酒頭腦」宋國良,一位非常和氣的老釀酒匠。酒廠裡,幾乎每位「酒頭腦」都喜歡喝黃酒,宋國良也不例外,每天吃晚飯時他都習慣喝上半斤。

  「黃酒主要只有兩種原料:米和水,這兩者之間的首次合作,就發生在釀酒的第一道工序浸米。」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宋國良的講解不烈不溫,是一種綿綿的暖意,就像黃酒的味道一樣。

  他領著我們來到工坊的露天平臺,這裡放著幾個大桶,取徽州產的優質糯米,放入鑑湖水中浸泡,任憑風吹日曬雨淋,需要泡上十五六天。低頭看去,只見這一桶桶水或清或濁,不時還有小氣泡從裡面冒出來,泛出絲絲酸味。

  「這些米不會壞掉了吧。」我們疑惑地問。

  「十幾天內,糯米會被徹底浸透,米粒漲大,長時間的浸泡,乳酸菌在其中緩慢生長,輕微發酵,所以清水成了酸漿水。」宋國良神秘地說,浸米的關鍵就是水質。

  為什麼好酒出在紹興?只因鑑湖水是黃酒釀造的基礎,被稱之為紹興黃酒之「血」。多年來,諸多紹興黃酒企業坐落在鑑湖上遊,正是這個原因。

  宋國良解釋說,手工紹興黃酒釀造最看重冬水。一年之中,鑑湖水冬季水體溶氧值高,水質穩定,水溫低能抑制有害菌繁殖,最適合釀酒發酵。此外,鑑湖水之所以神奇,還源於山間泉水微量元素含量較高,對釀酒時的酵母菌生長發育有利。

  從平庸到極致

  必須有心靈深處的衝動

  沒有衝動就只有平庸

  浸米只是起點。我們從室外轉入室內,首先見到的是熱騰騰的蒸飯。

  只見幾個巨大的木製飯甑冒著熱氣,浸好的糯米被工人倒入飯甑之中,約十分鐘,米就蒸熟了。原來,進入酒廠時聞到的飯香就是這裡冒出來的,不過走近飯甑一聞,發現飯香中還帶著一股子酸味,這或許就是乳酸菌的氣味。

  我們用手從飯甑裡一撈,蒸好的糯米呈半透明狀,顆粒分明,外硬內軟。「蒸熟的糯米需要趕緊冷卻,去和酵母、根黴們相會,但剛出鍋的糯米溫度太高,會燙死酒藥裡的菌群,所以還需要攤冷。」宋國良說,如今,蒸好的糯米飯是用鼓風機吹上一陣使它降溫。而在以前卻是用「攤飯法」,將飯攤涼在蓆子上,人為翻動使其冷卻。固守傳統並非頑固不化,這正解答了黃酒產業源遠流長的原因所在。

  降溫後的糯米飯,即將開啟一趟奇妙之旅。

  跟著宋國良,我們來到釀酒最核心的發酵車間,這裡簡直就是一個酒缸的世界。只見蒸飯被倒入一隻大缸內,隨之而入的還有鑑湖水、麥曲和酒母,用攪拌機讓其混合均勻。然後,工人們在缸外包上一層稻草編織的草卷,缸上覆蓋一層厚厚的竹墊。

  熱飯、鑑湖水以及菌類,是這趟奇妙之旅的所有主角,而導演就是「酒頭腦」,工具是一個用來攪拌的大耙子。「酒頭腦」最關注的就是溫度,需要不斷觀察酒缸內的溫度進行開耙攪拌,讓混合物在合適的溫度中充分糖化發酵。

  「黃酒釀造中,頭樁大事就是開耙,尤其是第一次攪拌的『頭耙』。」宋國良說,「酒頭腦」的水平高低,就看對開耙時間的把控,這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判斷,沒有具體量化的標準,完全靠經驗積累而來。

  為了給我們演示,宋國良翻開昨天的一個酒缸上的草卷。他時而摸一下缸壁的溫度,時而手戳進厚厚的糯米中,取出一小撮聞其香,再唆一小口品其味。「這一缸的溫度有點高了,要早點開耙了。」說完,他把大耙子伸進缸內進行攪拌。

  開耙,看似簡單,裡頭卻充滿神秘。這是「酒頭腦」對溫度、溼度、氣候的綜合考量,對糯米不同階段發酵的深刻理解。因此,每一缸酒的開頭耙時間不一樣,耙子伸進去的深淺也有所不同,最終每一缸釀出來的黃酒口感也各不相同。

  從宋國良手中接過耙子,我們照模照樣地學著用手測溫、用鼻聞味,最後用耙子在酒缸內用力攪動。發酵車間內貼著不少標語:美酒的釀造必須有心靈深處的衝動,沒有衝動就只有平庸。

  「開耙很辛苦的,冬釀3個月期間,我們需要24小時待在酒廠。每隔4個小時開耙一次,來控制發酵溫度、發酵速度和均勻程度,這關係到糖分積累、酵母增殖、酒精和香氣物質生成情況,以及雜菌的控制等一系列問題。」宋國良告訴我們,傳統釀造之法不是光看看就能學會的,他的徒弟往往跟著學七八年才能出師。

  4天之後,酒缸內的醪液溫度接近室溫,意味著室內發酵完成,隨後被灌入一個個小酒罈之中,搬至室外。

  從古老到時尚

  在一味求快的工業化時代

  手工黃酒如何找準出路

  離開宋國良所在的釀酒車間,陳洪浩又帶著我們來到工坊外的室外廣場。上萬個酒罈在這裡整齊地壘上三層,場面頗為壯觀。一般而言,這一罈子酒的重量大概在70斤左右,全靠工人手工搬運壘疊,足見手工釀酒的辛勞。

  「半成品黃酒被灌入酒罈後,蓋上幹荷葉,鬆鬆地扣上陶蓋,放置在院子裡進行為期70天的露天發酵。」陳洪浩說,醪液在陽光雨露的照拂下,在冬天低溫的孕育中,糖化發酵依然在緩慢進行。我們掀開其中一個陶蓋,裡面的液體呈渾濁的淡黃色,味道清醇,不斷有小氣泡向上冒,透出一股淡淡的酒香。

  黃酒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釀出來?陳洪浩笑著說,這些半成品已趨近成熟,然後經過壓榨(去除糟粕)、煎酒(滅菌),最後灌壇、封口、貯存。

  3個月冬釀期,200多名工人,兩萬噸黃酒。這是塔牌黃酒提供的生產數據。

  「手工釀造的黃酒周期太長,產量又不高,還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問題。」陳洪浩也承認,隨著擴大市場的新需要,費時費力的老方法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是浙江歷史經典產業面臨的共性難題。

  傳統釀造與現代技術有可能結合嗎?在酒廠內,我們碰到了塔牌科研中心主任單之初。他說,紹興黃酒產業正在進行著一場釀酒流程的變革,機械化、自動化正在取代傳統的手工釀造。在會稽山、古越龍山等龍頭企業,黃酒自動化釀造生產線早已啟動,不鏽鋼罐取代了陶土老壇,發酵周期從90天的慢發酵變為20天快速發酵……

  為了找到手工黃酒和機器黃酒的區別,單之初在實驗室設計了一套簡易的釀酒設備,用同樣的原料和環境來製作兩類黃酒。「機器的高效取代了手工的慢活,大大降低了黃酒產業的用工成本,但手工黃酒口感的獨特性還是有著絕對優勢。」單之初說。

  為何會出現口感上的差異?我們請教了紹興黃酒釀製技藝省級傳承人潘興祥。他解釋說,冬釀主要是慢酵,發酵過程中把大分子變為小分子物質,漫長的冬季讓發酵更為完全,讓酒的口感更為細膩。

  在一味求快的工業化時代,手工黃酒該如何找準出路?採訪進入尾聲,我們漸漸為這個歷史經典產業擔憂起來。

  在塔牌黃酒董事長繆育平的辦公室,我們發現了一種遠高於市場價的「本酒」。「市面上的黃酒都添加了焦糖色,但老底子的黃酒是沒有任何添加劑的,所以我們開發了『本酒』,酒色呈現的琥珀色是用時間沉澱出來的,口感醇厚,一下子為我們打開了高端市場。」繆育平說,提升手工黃酒的附加值,實現黃酒產品的價值回歸,改變消費者把黃酒認為是低檔酒的錯誤意識,這個歷史經典產業實現千億元產值才有可能實現。

相關焦點

  • 黃酒釀造能用機器代替手工嗎?跟記者到紹興去看看
    工匠精神釀造良心好酒在紹興,人們親切地稱釀酒匠為「酒頭腦」,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志明就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酒頭腦」。從學徒到師傅,再到浙江省首席技師、浙江工匠,身份在變,不變的是對紹興黃酒高品質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發揚傳承的責任感。
  • 黃酒「巡」味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黃酒「巡」味紹興黃酒是浙江紹興的一張金名片,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天下一絕」。它的手工釀造從立冬開始,到立春前投料結束,這段過程稱「冬釀」。此時因天氣寒冷,發酵時間自然延長,長時間的低溫發酵會令黃酒更為醇厚、柔和、色澤清澈、香氣濃鬱。
  • 黃酒冬釀開始了「老酒」原來是這樣釀出來的
    酒酒罈用田泥封口,壇內的黃酒仍可以「呼吸」「兒子要親生,老酒要冬釀。」這是紹興人的一句土話。紹興人習慣把黃酒叫做「老酒」,每年的立冬到來年的立春,是紹興黃酒進行傳統「冬釀」的時候。汲取門前鑑湖水,釀得紹酒萬裡香,紹興人的釀酒之水取自鑑湖,浸米、蒸煮、淋飯都離不開這鑑湖水,用鑑湖水釀成的黃酒,酒色澄澈、酒香馥鬱、酒味甘醇。冬釀,就是冬天釀酒的意思。選在冬天釀酒,一來由於氣溫低,釀酒時雜菌無法生存;二來冬季鑑湖的水質特別清冽,釀得的黃酒品質更為上乘。
  • KOOK特型黃酒—葡米釀
    葡米釀,是以黃酒基酒為原料,與白葡萄酒混糧而成,摒棄了傳統黃酒深沉厚重的酒色和略帶藥味的口感,在包裝上也別具特色。酷客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品通過一臺臺氣相色譜儀,對黃酒進行微觀分析,從而實現對酒質的把控,包括去除傳統黃酒的藥味。
  • 採鑑湖源頭水 精選本地酒材 塔牌推出高端時尚「本酒」 引領黃酒...
    塔牌得稽山之靈氣,取鑑水之精華,擁有經驗豐富的釀酒名家,堅持「一冬一釀」,用傳統工藝及純手工釀造,成就黃酒之典範,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堅守純手工釀製技藝的黃酒企業及中國黃酒出口量最大的企業之一。擁有「塔牌」「麗春」兩個中國馳名商標,為中華老字號、中國名牌產品和浙江出口名牌。
  • 黃酒冬釀正酣,能喝一斤白酒的壯漢,喝3瓶黃酒就倒下
    12月1日,江南水鄉紹興一家黃酒產業園區釀酒車間內,工人將蒸煮好的米飯抬出車間,傾倒在竹簟上進行攤冷。立冬前後是紹興黃酒開始投料發酵的日子,從立冬節氣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時間最適合做黃酒,人們把這段時間稱為「冬釀」。
  • 用自己釀的黃酒做的紅燒肉
    黃酒是一種以稻米為原料釀製而成的糧食酒,屬於米酒,是世界三大釀造酒之一。黃酒屬於我國漢族民族特產,是唯一產自我國的酒種,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 黃酒不同於白酒,黃酒是沒有經過蒸餾的,酒精含量低於20%。黃酒顧名思義因為顏色是黃色所以得此稱謂,與白酒清澈透明不同,黃酒顏色多褐色、黃色、棕色等,也有部分黃酒呈現無色的狀態。
  • 好喝的黃酒如何七步成「鮮」?
    總有酒友問小塔,你家黃酒那麼好喝,有沒有什麼秘方啊?其實大多數黃酒的釀造工藝都一脈相承,不同的口感主要源於繁複的釀造細節,比如小塔家的黃酒就堅持手工釀造。好了不吹不黑,小塔給大家講講好黃酒是怎樣釀造的吧。
  • 黃巖打破黃酒釀造千年「鐵律」 生米也能釀美酒
    浙江日報黃巖12月3日電 不煮熟的生米不能釀酒,這個千年不變的黃酒釀造「鐵律」被打破了。記者今天從台州黃巖食品科技學會了解到,原黃巖酒廠釀酒工程師陳佩仁發明的「無蒸煮黃酒釀造法」日前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黃酒是我國獨樹一幟的民族食品,有著約兩千多年的釀造歷史。
  • 精釀千年的黃酒傳奇——女兒紅
    與之相關的,還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紹興有個裁縫師傅,嫌棄妻子所生是女兒,將原本慶賀添丁釀的酒全部埋進 了後院桂花樹下。女兒漸漸長大,嬌俏伶俐,手藝精湛,父親逐漸摒棄了偏見。在女兒成親之日,他想起了桂花樹下的幾壇酒,急忙挖出來宴客。甫一開壇,酒香四溢;入喉之後,濃烈醇厚。這便是「女兒 紅」的由來。
  • 浙江日報整版丨千年釀得黃酒香
    「我們在這裡釀了幾十年的黃酒,酒氣燻蒸久了,連柱子都變了色。」鑑湖酒坊的主人李國龍說。我們都不是善飲者,這樣的場景卻仿佛已然經歷過無數次,在書內,在畫裡,甚至是在夢中。酒,早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日常了。傅建偉風趣地告訴我們,在四大名著裡,都能尋見酒的身影。
  • 正是黃酒冬釀時 慢慢燉一鍋秘制香雪東坡雞
    正是黃酒冬釀時  杭州已經是冬天的溫度了,冬天的美食,怎能離得開紹興黃酒?蒸魚蒸雞蒸螃蟹、燒魚燒肉燒海鮮、都需要用到黃酒去腥提味,再喝上一口暖好的黃酒,渾身暖洋洋的,舒服!  而現在,正是紹興黃酒的最佳釀造季節。從立冬節氣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時間的低溫,讓發酵過程更加緩慢精細充分,釀造出的黃酒品質更好。  要做冬釀黃酒,必須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
  • 黃酒南乳燜鴨,用了自家釀的黃酒來煮鴨子,味道出奇的野味
    黃酒南乳燜鴨By 落葉漫天飛這是上個星期的菜譜了,今天有空整理一下,大家分享分享。 自從說有H7N9之後,雞鴨都沒有買過了。這次我用了自家釀的黃酒來煮鴨子,味道出奇的野味。不知道是太久不吃,還是這次真的很好味道,大家都狂吃不停。一隻8斤的光鴨兩餐就幹掉了,過了兩天又去買了半隻回來。呵呵,趁便宜趕緊下手。原料:光鴨、生薑、蒜苗、青辣椒、剁椒、紅蘿蔔、紅辣椒、南乳、黃酒、豆豉、生粉、鹽、生抽。
  • 大雪也是個「好吃」的氣節,不僅有醃肉,還有冬釀黃酒
    冬釀黃酒除了醃肉之外,大雪時期還會涉及「冬釀」,即釀製黃酒。冬季嚴寒,水體清冽,能使酒在低溫發酵過程中慢慢醞釀醇厚風味。冬釀黃酒在南方地區較為流行,其中以浙江紹興最為出名,「紹興黃酒釀製技藝」已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黃酒時間發酵的香醇
    立冬之後,永城很多家庭都要做一缸黃酒
  • 黃酒入門,黃酒是什麼,黃酒的主要口味與分類?
    黃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麥等為 原料,經過蒸料,拌以麥曲、米曲或酒藥,進行糖化和發酵釀製而成的酒精飲料的統稱。黃酒分為四種口味: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對應的就是幹型、半乾、半甜、甜型。代表黃酒:元紅酒、幹型麗春酒、井岡山紅米酒熱門品牌:塔牌、會稽山、井岡牌2、半乾型黃酒半乾型黃酒,「半乾」表示酒中的糖分還未全部發酵成酒精,還保留了一些糖分,總糖含量在15g-40g/L。
  • 【黃酒中的高級定製】複雜度驚人的塔牌手工冬釀,中秋選它!
    中秋將近,薦酒小分隊今年又給大家挖寶來了兩款超級搭配節日的傳統國酒之光——來自紹興老字號「塔牌」酒廠兩款 單一年份的手工冬釀黃酒 。      黃酒中醉有名的紹興酒老字號之一    紹興現存zui大的手工釀酒廠牌    單一年份手工冬釀,鹹鮮醇和、溫潤如玉
  • 一杯黃酒釀出億元致富路,土城村靠什麼鄉村振興?
    一杯黃酒,思接千古;一抹鄉愁,凝成傳奇。土城村用了近10年時間,從原本貧窮落後的村莊變成了「中國黃酒民俗文化村」。千年黃酒釀出億元致富路,土城村實現鄉村振興!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土城村,看她是如何做好酒文章,走出致富路的?
  • 釀紫薯黃酒時多一道工序,口感瞬間提升,很多人卻忽視了!
    用釀酒小設備釀紫薯黃酒時多一道工序,口感更加飽滿、爽淨、色澤清澈紅亮,薯香濃鬱,可卻被很多人忽視了,請隨雅大釀酒小設備的釀酒師去看看吧! 紫薯是甘薯的一個特殊品種類型,兼有糧食物、經濟作物和藥用作物的特點。
  • 吃羊肉、打麻餈、釀黃酒,今日立冬,這些習俗了解嗎
    北方人百年不變的是「吃餃子」,但南方人可不只如此,他們會在立冬這天吃羊肉、鵝肉、打麻餈和做冬釀。福建泉州:吃羊肉泉州市有一條「泉州小吃一條街」,叫水門巷,這巷子更貼切的叫法是「補冬巷」。它位於市中心的塗門街附近,巷雖小,補冬之寶卻盡在其中,羊肉、鵝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