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伯承
一方水土育一方物產。老家龍頭鋪的千畝農田就是泥鰍、鱔魚的天堂。到田裡挖泥鰍、抓鱔魚,亦是孩提時的童趣之一,讓人樂在其中,回味無窮。
晚稻收割後不久,水漬漬、溼漉漉的稻田,在秋風的吹拂下開始變得乾爽、軟綿。原來一些膘肥體壯、在水中活蹦亂跳的泥鰍、鱔魚入鄉隨俗,開啟了潛入地下的「冬眠模式。」此時也正是挖泥鰍、捉鱔魚的黃金季節。大屋場的伢妹子們散學後書包一丟,就背鋤頭、拿桶子,一溜煙地往田裡跑。
泥鰍最喜歡在禾蔸邊打洞,安營紮寨。這是因為禾蔸邊水分多,相對溼潤,且比較隱蔽,便於藏匿和躲避天敵。從這點上看,泥鰍的智商還是蠻高的。難怪鄉下人誇人,常愛說「靈泛得兔子樣,滑溜得泥鰍樣。」不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過好獵手。鄰居家的一個外號叫「鼓眼愣」的伢子就是一個挖泥鰍的高手。
鼓眼愣人如其名。兩隻眼珠子燈籠樣,且有幾分外突。也許是這個緣故,鼓眼愣的視野格外的寬,眼力也格外的好。他的那幾根手指頭似乎有點「另類」,格外的長。滑溜無比的泥鰍一旦被鼓眼愣發現,他那雙手就像鐵鉗樣,讓泥鰍「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瞬間成為「盤中餐」。
鑽入地下的泥鰍往往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最明顯的就是會留有「出生孔」,俗稱「泥鰍眼」。而有的泥鰍眼比較大,容易發現;有的則比較隱蔽,藏而不露;有的則狡兔三窟,玩障眼法,轉移視線。對此,鼓眼愣憑藉其「燈籠眼」和判斷力均能一一破解。一旦找到泥鰍眼,一鋤頭下去保準八九不離十。同伴們忙活了半天,桶子還看見底,而鼓眼愣則早已收穫滿滿,準備打道回府。鼓眼愣亦因多次在挖泥鰍比賽中奪冠而成了大屋場的「泥鰍達人」。
說起挖泥鰍,一次意外的收穫讓鼓眼愣在睡夢中都笑醒過幾回。那是一個周末的下午,幾個夥伴相約去挖泥鰍。大家兵分幾路,火力全開。忙活了個把小時後,鼓眼愣一個人挖了十幾條,而同去的幾個卻差點「剃了光頭」。這時有人提議到另一丘田裡試試。這丘田緊靠大屋場,含腐殖質多,土壤鬆軟、肥沃。在一處有少量積水的低洼處,鼓眼愣用鋤頭輕輕地將表土挖掉。天啦!不挖不知道,一挖嚇一跳。只見上百條體背呈灰黑色、肚皮呈淺黃色、渾身布滿黏液的泥鰍密密麻麻地簇擁在一起,像是在舉行冬眠前的大聚會。鼓眼愣一聲呼喚,同伴們蜂擁而上,抓的抓,捧的捧,手腳並用。一眨眼的工夫,這些還在做夢的傢伙就全成了「囊中之物」。這些「戰利品」提回家後,大人們在鍋碗瓢盆的交響曲中,或清蒸、或油炸、或煲湯,眨眼間變成了一道道讓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一股股誘人的清香亦隨即在大屋場瀰漫開來。
有資料顯示,泥鰍富含蛋白質和鐵元素,有補血補鐵,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病之功效,是一道開胃健脾、補肝益腎的鄉間美味。只可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因環境汙染的加劇,農田裡已難覓野生泥鰍、鱔魚的蹤影了。到田裡挖泥鰍就只能成為積澱在心揮之不去的記憶。
【來源:株洲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