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的開國大將譚政:不要房子,住八年臨時招待所

2020-12-17 史書傳音

放眼古今中外,每一個帝王對自己的追隨者都是優厚對待,尤其是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將領。不僅名聲大噪,而且衣食無憂,大部分人絕不會拒絕自己用血汗換來的名利,因為這不止是他應該所得,還是為自己的子孫後代奠基立業的時機。

歷史有特點,只有那些活在人們口中的故事和人才不會被歷史洪河衝走,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想要塑造出一個口口相傳的事跡。

我國歷史上就那麼一個人,既不為名又不為利,但為我國的偉大復興立下卓越功勳的大將,在抗日戰爭中戎馬一生的譚政將軍。

泱泱中華豈怕小小倭寇,譚政將軍向那些侵略者展現了什麼叫大將之風,可偏偏這位頂天立地的將軍,卻拒絕了國家分配的房子,寧願住在狹小的招待所內,而且一住就是八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譚政

本是教書匠卻以槍代筆

先從譚政將軍的背景講起,你會發現那些人人熟知的英雄也只是個普通人,他們只是比我們多了恆心和責任,且從不為名為利。

譚政原名譚世名,1906年6月生於湖南湘鄉楠竹山村。

早在山東讀書期間,譚政就多次參加反帝愛國運動,跟隨學生一起遊行助威,那時的他青春年少,滿腔熱血,對祖國革命懷著一顆炙熱的心。可現實沒能讓他實現心中的抱負,從學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一小學擔任教員。

可他內心的火焰並沒有被澆滅,固執的他於1927年春,放下了手中的筆扛起了戰鬥的槍。歷史向我們證明,許多的名將名人都是在這一刻定下的,他們懷著堅定不移的信念,不屈不撓的精神,指引他們一路向前。

譚政棄筆從戎後由於過人的才華的軍事才能,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後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擔任多部部長,如政治部,紅軍十二軍,帶領將士取得多次勝利,這時的譚政已經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革命軍人,並受到國家的重用。

譚政

行兵打仗靠的不僅是孤勇還要有戰術的謀略,譚政本受過先進的教育,他對軍事理論深有研究,進入部隊後從事的大多是政治工作。為了能更順利地進行革命工作,特地更名為譚政,從此在中國革命歷史上便多了一個熠熠生輝的名字。

其實一開始,譚政從事的是秘書工作,可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便穿上了國民革命軍的軍裝,每日跟著部隊一起訓練,無論多苦多難,他總是能咬牙堅持下去,除了完成每天的訓練,譚政回到營房還要學習一些列先進書刊,為新思想打下基礎。

儘管一直從政,但譚政很少擔任過部隊的政治主官,倒不是譚政多喜歡這個名號,只是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更多的人。

早期譚政能暢所欲言的機會就很少,他大多數是為會議做記錄,寫報告,到後面譚政的報告工作能力已經在軍政領域產生影響。

譚政是書生,遇人不懂變通,只相信自己判斷,到後來的官場上令他吃了許多虧。

譚政和戰友們

直言直語最終慘遭批鬥

1928年4月,滿山遍野的杜鵑花開滿了整個井岡山,轟隆的革命號角在這裡吹響。譚政一直以來的直言直語在這裡有了更生動的體現。

首先在彭老總問題上態度不明,更是直言批評不正確,甚至在言語當中有不正確的思想,隨即便引起強烈不滿,起初人們以為這位政委讀書讀傻了,可經過多次的明提暗示任然我行我素,依舊態度曖昧,表現消極,以至於到後來的開會批評。

以前的讀書人是桀驁的,他們從小接受著傳統道德的教育,形成傳統的價值觀,以至於在人情世故上不懂得變通。

往往有時得罪了人自己都沒反應過來,可這樣的人又是純粹簡單的,他們明辨是非,善惡分明,面對不公時會據理力爭,面對正義時會慷慨激昂。可在仕途上面,譚政沒有認識到自己一貫職守的性格標準,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譚政在後面的道路走的越發艱難起來。

解放戰爭時期譚政與林彪曾一同共事,本來二人在東北時期就是舊識,想必配合工作起來會順暢很多,可事情卻遠遠沒想得那麼簡單。

譚政是讀書人出身,不喜拉幫結派,這一點在軍團當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因為許多人出自一個部隊,軍團情節濃厚所以常常會一起結伴暢聊,譚政不合群的行為為後續的工作埋下了伏筆

1959年林彪開始主持軍委工作,本來之前兩人分工明確,譚政負責政治工作,林彪負責打仗,可後來卻發生了分歧。

譚政

作品蒙冤成為一生心病

由於兩人思想觀念不同,譚政長期的政治工作有了他自己的一套工作體系,可現在林彪提出了建議與他違背,逐漸開始產生矛盾。林彪刻意突出政治,提出了一些不太嚴謹的政治口號和做法,譚政覺得應該求真務實,實事求是,並對林彪的指示表示不滿。

如此一來不僅讓林彪下不來臺,還令他在隊伍中沒了聲望,一時間並沒顧及老同事的份上,對譚政在多次的軍委大會上做出批判。這令譚政十分寒心,他一直盡忠職守卻得到這樣的結果,他無法接受,可不能想通。

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件事會發酵到動蕩十年時期,他向來覺得君子坦蕩蕩,事情當面說清楚也當面解決,可他的直言快語得罪了不少人,動蕩時期被批鬥他被折磨得不像樣子,儘管堅持到了放出來的時候,身體也遭受了很大的打擊。

譚政

也許這個時候的他已經看透這些虛假的表面,他無法改變只得變得少言寡語,在一些大會上他甚至不發表任何意見,這時人們意識到廉頗老矣。

譚政並不是變得清冷了,而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時將有些事情看得通透了些,可在有些事情上他絕容不得沙子。

六十年代時期,他在西北會議上作的「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報告,被指出是剽竊偉人的著作,這個報告是他一生中最引起為傲的作品。

他無法忍受這種不公,他不甘心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被別人指罵,可無論他再怎麼據理力爭,都無法撼動人們對他被批鬥後的成見,這件事一直成為他無法磨平的心病。

譚政和家人

不為名利方顯大將之風

時間會衝淡所有事情,建國後國家經濟開始復甦,已經有了足夠的條件來為開國將軍們做事情,慢慢的許多為國為民做出貢獻將士,已經得到相應的物質獎勵,可唯獨作為開國將軍的譚政拒絕了國家的一切好意,許多人說他傻。

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總得為自己的後人做打算,但譚政總是說:我的後人應該靠自己的雙手來獲得報酬,而不是總想著不勞而獲。他這種做法令許多人自行慚愧。

譚政將軍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他雖是一介書生,但戎馬一生,打的仗不比別人少,扛過槍穿過草地,為我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又是淡泊名利的,即使是開國將軍的身份,卻還是如一個普通老百姓般過著清貧的生活,也許別人說他傻,但在我看來,譚政將軍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漢子,人民群眾的保護傘,現代年輕人的榜樣,中華民族的驕傲。

1988年11月6日譚政將軍在北京逝世,我們將永遠緬懷這位不求世名的開國元勳。

相關焦點

  • 堪稱最低調的開國元帥,一生淡泊名利,流水不爭先,許世友對其讚不絕口
    在十大元帥中的羅榮桓,是一位很另類的存在,不僅僅還是因為他的政工身份,還有的就是他低調的性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位堪稱最低調的開國元帥,一生淡泊名利,流水不爭先,許世友對其讚不絕口
  • 十位開國大將,誰入黨時間最早?三人同一年入黨
    這其中有優秀的一批人,他們在1922年至1928年間紛紛加入,最終成長為開國大將。 ;譚政,1906年6月14日出生,是陳賡的老鄉,也是同班同學,他倆共同就讀於七星橋私塾,1927年在井岡山入黨。
  • 高考作文素材:淡泊名利
    淡泊於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慾、名利橫流的當今,有志者更應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2)事實論據關麟徵辭官隱居關麟徵是黃博軍校一斯期生,曾在******軍隊中歷任要職。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採訪,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衝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採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 第一元帥省、第一大將省、第一將軍省,是指哪三省?
    一九五五年我國首次授予軍銜,此後十年期間,共授予元帥共十人、大將共十人、上將共五十七人、中將共一百七十七人、少將一千三百六十人。將帥們在戰爭年代,馳騁沙場、戰功赫赫,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汗馬功勞,被譽為「開國將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些地方擁有將帥數量最多,當地人引以為傲。
  • 【盤點】開國十大將後人今何在
    圖為粟裕長子粟戎生中共開國十大將後代從動蕩歲月中走來,經歷了人生起伏後都過著怎樣的生活,對於父輩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感念?他們現在都在做什麼?在問到作為大將之女在生活上有什麼不同時,黃梅平靜地說:「在生活上其實還是和其他老百姓的家庭一樣,沒什麼特別之處。我也穿我哥哥姐姐的舊衣服。我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
  • 出自黃埔軍校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名單
    十大將軍: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十大元帥中有5人都從黃埔軍校出身,葉劍英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聶榮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教官。其實除了這些元帥和大將之外,還有很多的上將,中將,少將都是從黃埔軍校出身的。                                                                              57位開國上將中有10人都是黃埔軍校出身的。177名中將裡面有12人出身黃埔軍校。1360名少將中有23人出身黃埔軍校。
  • 開國中將被判16年,晚年回家鄉提一要求:可以住招待所嗎?
    今天我們要講的邱會作,就是從興國縣走出來的開國中將。邱會作,1914年出生,江西興國人。15歲那年,他報名參加紅軍,由此開始了革命生涯。雖然年齡小,但邱會作能力卻很強,他小時候讀過書,有文化,組織上於是安排他擔任紅軍總供給部機要統計員。因為表現出色,邱會作後來又晉升為軍委第四局三科科長、軍委供給部副部長。
  • 不要做一個「淡泊名利」的女人,「俗不可耐」才是你的保護傘
    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可以遠離那些自己不認同的人和事,覺得自己淡泊名利會得到別人的欣賞,這樣的我甚至在大家看來活得很清高,然而就像做官的一樣兩秀清風,兜裡啥也沒有。在這個社會大家所追求的東西你一定要有,因為這是你在人群裡活得很好的保護傘。
  •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
    10句有關名利的經典格言,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1.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語出唐·張志和《漁歌子》詞。此寫漁父風雨中戴笠穿蓑、從容閒逸的形象,暗寓了詩人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醉心山林閒適生活的情趣。2. 爭利亦爭名,驅車復驅馬。語出南朝梁·王僧儒《落日登高》。爭利也就是爭名,這就好像是驅車也就是驅馬一樣。此以比喻修辭法形象地說明了名利是難以分開的道理。3.
  • 你在社會底層苟活,卻學著社會高層「淡泊名利」
    社會高層,的確需要淡泊名利。他們處於社會金字塔的頂端,手握權力和財富,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享受者最好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資源,如果沒有淡泊名利的廉政教育,無限制貪婪下去,等待他們的就是「囚籠」。可悲的是,社會底層苟活的窮人,聽了社會高層的訓誡,真的把「淡泊名利」當成了座右銘。「家有黃金萬兩,食不過一日三餐;家有廣廈千間,臥不過一榻之地。」
  • 周陽生:開國大將 直聲詩人——黃克誠大將詩詞賞析
    開國大將黃克誠,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無私無畏,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克勤克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歷經坎坷,忠貞不渝;追求真理,百折不回;胸懷大局,高瞻遠矚;光明磊落,敢做敢言;家國情懷,溢於詩詞。
  • 李健佳作無數音樂成就極高,但淡泊名利,在娛樂圈是怎樣的存在?
    導讀:年過40的李健,一直安靜如初,很多人形容他就像是娛樂圈的邊緣人物,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像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實行禁欲主義的詩人。他的作品和他的歌唱全部都是發自內心,來自於他真實的生活空間,就像一名行吟詩人和田園藝術家。最近的娛樂圈,熱度最高的莫屬小鮮肉。
  • 沒有名和利,你憑什麼說你淡泊名利?
    有人說:經常說淡泊名利的人都是有名有利的人。沒名沒利的人,哪有什麼名利可以淡泊?人微言輕,說淡泊名利就是一個笑話。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如果你有名有利,你想淡泊名利也不成。古今中外,能留名的人絕大多數是君王、文臣武將、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富豪等,當然也有造反者、叛國者,以及其他大奸大惡之人,庶民百姓極少有留下姓名的。
  • 賈寶玉真的淡泊名利嗎?答案就在《好了歌》裡
    他們都以淡泊名利為榮,活在高高的雲端裡。 《好了歌》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神仙」。 甄士隱自以為是「神仙一流人品」,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直到他聽到了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 十位大將中,有三位擔任過總參謀長一職,他們都是誰
    1955年有十位將領授予了大將軍銜。他們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等十位將領是大將軍銜。開國大將是僅次於元帥軍銜的一個級別。因此,能夠授予大將軍銜的將領也是戰功卓越的軍事家。
  • 淡泊名利,缺心眼,沒什麼執念的4個星座
    下面就來說說這幾個淡泊名利,沒什麼執念的星座吧。射手座射手座缺心眼,說話直,從不刻意地去強求什麼,即便是愛得入骨的愛情,一朝分手,射手座就不會執念下去,即便心存漣漪,也當作不存在。正因為不去強求,所以射手座不習慣去執念什麼,因此在他們看來,友情甚至重要於愛情,愛情變得可有可無了,朋友一定要,而愛人則不會去強求。
  • 初中作文素材:淡泊名利的居裡夫人
    淡泊名利的居裡夫人   【事例】   居裡夫人曾獲得過許多令世人羨慕不已的榮譽,但她卻從不因此而陶醉。   【感悟】   淡泊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能夠淡泊的人會視身外之物為草芥,並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淡泊,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以純淨的心靈面對人生,以從容的心境品嘗榮譽。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居裡夫人才成為當今世界上惟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 與世無爭耐歲寒,淡泊名利笑開顏
    與世無爭耐歲寒,淡泊名利笑開顏。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淡泊名利,擁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
    本人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淡泊名利,擁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本人發表的著作《曾國藩智慧全集》【曾氏名言】淡泊二字最好。譯文:淡泊兩個字是最好的,淡,就是恬淡:泊,就是安泊。恬淡安泊,沒有其他的妄念,這樣的心該是多快樂啊。曾國藩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對於歷史上因為過於汲汲於名利而喪身敗家的先例十分熟悉,並且時時引以為戒。
  • 十大元帥十大大將排名
    1955年十大開國元帥官方排名:朱德(1886-1976)、彭德懷(1898-1974)、林彪(1907-1971)、劉伯承(1892-1986)、賀龍(1896-1969)、陳毅(1901-1972)、羅榮桓(1902-1963)、徐向前(1901-1990)、聶榮臻(1899-1992)、葉劍英(1897-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