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這個詞,或許帶著一點「書面」的感覺,也從名字上代表著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對於農友們的尊重——在市集組織者常天樂看來,農民是真正的「城市英雄」,他們是重要的社會角色,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融合感,也一直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努力的方向。
天福園生物多樣性農莊的主理人張志敏老師,也是最早組織參與市集的生產者。張志敏老師是國內最早從事有機農業的先行者之一。CNEX推出的紀錄片《食為天》(網上可以找到,有中英文字幕)的主角就是她。
CHANG TIANLE AND BEIJING FARMERS' MARKET
常天樂: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十年
文|Rose
圖|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召集人常天樂
每周二在三裡屯那裡花園、周末在公益西橋華聯購物中心、紫竹橋香格裡拉、CBD新國貿飯店等商場或購物中心,北京有機農夫市集都會成為一場「流動的盛宴」,吸引不少人駐足流連。如今,市集一周平均要在不同場地舉辦兩至三次城市趕集活動。即便如此,有時農友們帶來的農產品還會在兩三個小時內賣空。除了市集的固定集友,許多人或許是偶然機會來到市集,但也一定會被市集新鮮有趣的活動和美味產品所吸引。
【三裡屯·那裡花園】農夫市集現場,每周二11:00-14:00舉行
每月初,市集都會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公布這個月的趕集地點與時間。到了「趕集日」,農友們帶著自家遵循生態種植原則的新鮮果蔬或是農副產品前來擺攤兒,而城市裡的消費者們則被鼓勵帶著自己的「趕集三寶」——購物袋、飯盒、水杯前來吃喝購物和聊天。無論是在市集上美美地吃喝一頓,還是隨手減塑,使用環保袋或重複利用塑膠袋購買農產品,這三寶都是環保趕集的重要裝備。市集還鼓勵人們捐出自己不用的廢舊袋子,讓這些袋子在市集裡得到新生。消失已久的「散打」概念也重新回到人們視線裡,人們可以用家裡用過的瓶子來購買市集售賣的環保洗潔精、洗手液或是沐浴液等液體產品……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很多攤位都提供各種散裝的食物,集友們會自帶容器來散打,價格也更實惠!
集友會捐贈二手購物袋給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回收循環使用
集友把平日家裡攢的水果網套、冰袋、雞蛋盒、氣泡袋、包裝填充物、紙箱、泡沫箱帶到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上,可以給農友循環使用!那些你丟掉的快遞包裝,在這裡都是搶手貨!
常天樂形容市集是一個非常好玩的特殊場域。在這裡,無論是從事生態農業生產的農友還是城市裡的消費者,他們的社會構成都非常廣雜,農戶裡有開著奧迪為消費者送貨的,也有普通農民和城市返鄉青年,消費者裡有明星、海歸、全職媽媽,也有學生和退休老人。對於市集來說,大家能夠在一起面對面交流,建立理解和信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資深集友豌豆主動在市集志願「市集導覽員」,為第一次來趕集的集友認真介紹每一位農友的食物和故事。
信任與監督
市集的特殊之處在於,這裡所售賣的農副產品,全部來自於遵循生態種植理念的小農戶手中。這裡雖然沒有一個「有機認證」標籤,但是通過建立PGS(參與式保障體系),市集鼓勵農戶之間、消費者與農戶之間的監督與交流。這也是因為,對於生產規模有限的小農戶來說,獲取有機認證是一件成本高到遙不可及的事情。
【崇文門·合景摩方購物中心】農夫市集現場
常天樂形容,市集建立的信任體系基於「群眾運動式」的核查方式:消費者可以去農戶家檢查,農友也可以去,大家相互評議。每一個參與市集的小農戶,都首先要經過市集的組織者、志願者去田裡親自考察。當然,這些考察都只能針對農場的基礎設施和農場主的基本種植理念,無法提供科學檢測或全部環節的檢驗結果。
市集組織PGS拜訪一墩青農場
「透明是市集最重要的基礎,消費者在市集上與食品的生產者面對面,聽他們講述、品嘗他們生產的食物,從彼此陌生變成相熟的老朋友。對於農戶來說,在一段彼此信任的友誼中,朋友會帶來更多的朋友。如果這種信任因為一次作假受到了質疑,那你不僅會失去客戶,還會失去朋友。對於消費者來說,你吃的東西來自一位你認識的農戶,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跑到他家裡去看他的農業生產方式,這就是信任的基礎。」常天樂說。
這種模式有點像是「小農區塊鏈」,一切都在於一個圈子中的互相印證。
【紫竹橋·香格裡拉飯店】農夫市集現場
常天樂認為,市集其實聚集了全北京最精明的一群消費者。首先,他們了解什麼才是真正好的農產品,並且願意走進市集親自甄別挑選和花相對較高的價格購買它們。他們其中許多人也會仔細與農戶攀談問詢,了解農戶的農業作業模式和生產過程,甚至會提出苛刻的問題與批評,這種交流過程同時也會督促農業生產者們去完善自己的種植和銷售模式。一旦進入市集,農戶是否能夠生存下來和賺錢,則都是消費者用他們的消費來決定的。
【北京華聯公益西橋購物中心】農夫市集現場,住在北邊的鐵桿兒老集友姜阿姨跟著市集去到南城買菜。
價格與生存
許多人對於市集裡農產品的第一印象就是「貴」。這一點其實並不難理解,建立在大規模生產和化肥催生基礎上的普通農產品生長速度快、成本低廉,但它們雖然「便宜」,其背後所付出的環境和健康代價是高昂的。一棵自然、健康的果蔬能夠從土地裡生長出來,所要付出的時間、土地和人工成本,註定是相對高昂的。但是這種「昂貴」的背後,同時還隱藏著更多問題:為什麼食物就一定要是便宜的?為什麼農民的勞動就要是廉價的?為什麼他們不能賺多一點錢和過上體面的生活?
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一棵自然、健康的果蔬能夠從土地裡生長出來,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土地和人工成本。
市集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強調農民們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生存權利。許多人或許可以花幾十元購買一杯咖啡,花幾千元或上萬元買一個包包,但是花幾十元購買一盒草莓或是幾根胡蘿蔔時,就會認為「太貴了」。這背後其實牽扯著社會利益分配、消費習慣等諸多深層問題。
在食品安全受到格外關注的今天,一些社會資本和品牌也進入到了有機食品生產領域。這首先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遵循有機生產過程的農產品一定要比普通工業化生產的農產品要好。但是其「生產-收購-消費」模式如果不能夠改變,農民依然無法從中獲利。
【新國貿飯店】農夫市集現場
讓農友們真正賺到錢,是市集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市集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在幫遵從生態種植理念的小農戶們做好Marketing(市場營銷)。」常天樂說。因為小農戶要生存,實際上需要面臨更多的困難和風險。雖然現在微店、淘寶店鋪等各種網絡銷售平臺更加便捷豐富,但是對於小農戶來說,如果沒有穩定的客戶來源,這些「工具」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
這也是市集一直沒有在網絡平臺上賣菜的原因——「我們幫助農友去做他們做不了的事情,我們不去賺他們能賺的錢。」常天樂說。
歷史與發展
市集的歷史說來很有趣,簡單來說,它經歷了從一個藝術項目到志願者組織,再到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的發展歷程。
2010年,一對國外藝術家夫婦麥可(Micheal)和植村惠美在北京組織了第一場有機農夫市集,彼時,沒有固定時間與目的的農夫市集,還只是關注鄉村與食物的藝術家與當地農民們共同參與的一場「行為藝術」。作為第一批志願者和消費者的常天樂,卻發現了市集的特殊意義與價值。儘管不被理解、困難重重,她和最早的幾名志願者還是繼續將市集固定和延續了下來——組織市集涉及的一些費用,甚至都是志願者們自掏腰包來支付的。
早期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活動現場合影:植村繪美、Caroline Merrifield、Michael Eddy、常天樂(左至右)
早期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活動現場
在市集剛開始的階段,常天樂和志願者們「不拿一分錢做了三年」,中間有環保基金會為這個「草根小組織」資助了一筆錢,市集才得以短暫僱用了一個全職員工,然而半年後工資便再發不出來了。市集組織者也在探索如何讓市集能夠堅持初衷,並同時經營下去。在不斷探索中,市集也開始幫外地農友代賣農產品,2013年,市集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門店;2016年,參與成立了合一綠色公益基金會;2017年,創辦傳播和倡導可持續食物體系的網絡平臺「食通社」……
2013年,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在三元橋·鳳凰商街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社區門店【集室】
2016年,參與成立了合一綠色公益基金會;2017年,創辦傳播和倡導可持續食物體系的網絡平臺「食通社」
從最初的不被理解到有了自己的微博、網絡共享學習小組和今天的眾多鐵粉兒,縱觀有機農夫市集走過的近十年光陰,理想與現實似乎一直在鬥智鬥勇、親密相伴。
市集目前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農友們的「趕集金」,根據生產規模每月幾百到千元不等,以及自有兩家實體店鋪和一家微店的營業收入。兩家實體店鋪相當於從合作小農戶手裡進貨生態農產品,再直接進行銷售的「農夫菜店」。在有了營收後,市集還向農友們開放了「小額貸款」(其實相當於預付當年貨款)。因為市集組織者們發現,許多農友在年初需要租地、購買農具,或是蓋大棚時往往面臨很多經濟困難。通過這種方式,市集也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城市返鄉青年的工作。「我們會優先考慮返鄉青年作為貸款對象。」常天樂說。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快樂返鄉青年農場創始人黃利峰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戀鄉農場創始人——年輕的返鄉青年夫婦溫志強&任盈盈
除了城市裡受過高等教育的「返鄉青年」,現在越來越多在生產一線的普通農民也開始轉型加入到生態種植的隊伍中。這是因為,農民們在生產一線,對工業化種植模式帶來的問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些「覺醒的農民」,其實比城市裡的消費者更加理解恢復土地、進行生態種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組織實踐了40多年的有機農業專家Denis和農戶、消費者進行交流學習,在小柳樹農園為大家親自示範怎麼堆肥減少草害,怎麼觀察土壤結構,怎麼翻地不破壞土壤,綠肥怎麼種效益最高。
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市集的組織者、農戶、客戶甚至定位,其實一直處在變化之中。目前,市集已經超出了原有的單一身份——為農友做有機農業培訓,組織農友和消費者的經驗分享會、傳播生態種植理念,組織二者建立社會互助體系CSA,也和中國農業高校和三農問題專家進行學術合作,輔助學術領域設計田野調查問卷和對接農戶等。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或許是一個獨特、小眾、無法複製的存在,在過去的近十年時間裡,它確確實實匯集了許多關注農民,農村、農業問題以及食物的人,來來往往,共同成長。
圖 | 四月天、靈泉、小樹、食通社、市集農友、市集工作人員等
文 | Rose
微信製作 | 靈泉
《中國民航》雜誌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