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開學還有十來天,杭城不少中小學老師開始家訪。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年級組的十多位班主任,最近不是在家訪,就是在去家訪的路上。有位班主任蘆琴燕設計了一份「默契試卷」,到了學生家裡,家長和學生現場「測試」5分鐘,老師「監考」,之後面對面點評。
學生和家長同考一份「默契試卷」
蘆老師是90後,教齡三年。
記者非常好奇,問她:「有沒有家長感受到一點重回考場的瑟瑟發抖?」
蘆老師笑說:「我目前去了8家,家長和孩子都比較淡定,有媽媽看到問卷標題是『默契』,還說挺有趣的。」
不過做問卷的過程裡,還是有些地方比較有意思,蘆老師都默默記下來。
因為有些家庭蘆老師還沒去家訪,所以記者只能放幾題,給大家保留點神秘感。
蘆老師的家訪流程是這樣的,先問一些學生的基本情況,比如有沒有做過班幹部等。之後就開始現場「考試」了。家長和孩子分開就座,答題時間5分鐘。
幾家走下來,發現學生做起來很快,最先交卷。家長們則比較謹慎一些,思前想後才落筆。
除了第一題和最後一題是填空題,其餘都是選擇題。
一般來說,試卷第一題都是送分題,問的是父母(孩子)的生日是哪天。沒想到,8個人裡,有兩個男生不會做。
「有個媽媽一看到這題,就望著兒子露出迷之微笑,感覺兒子應該不會答。果然,媽媽的直覺很厲害,這名男生老老實實寫了『不知道』三個字。」蘆老師說,還有個媽媽擔心這個小測試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第一印象,悄悄遞眼色,告訴了孩子。
「其實家長想多了,卷子只有兩個目的,一是防止我上門因一時忘詞而出現尷聊的情況,二是了解家長和孩子之間,對於對方的認知有沒有偏差,父母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等。其實不會影響我對孩子的印象。」蘆老師給家長寬寬心。
再來看看另一題,你覺得自己(孩子)的優點主要在哪些方面?選項有身體素質高;性格好、朋友多;文學、藝術等才能多;成績好;自覺、守規矩;孝順、體貼人等幾項。
「這是一道多選題,充分展現了『娃是自家好』的真理。孩子們都比較矜持,選個一兩項。但是家長就不一樣了,大多數家長選了三四項,還有人差不多把所有選項都勾上了。」蘆老師說,家長欣賞孩子,這很重要,能給孩子帶來很多鼓勵。
到了最後一題,也算是全卷最具「靈魂拷問」的一道題:在溝通交流、相互理解上,你會給父母(孩子)打_____分(10分滿分)。
「這道題其實大家打的分數都差不多,平均8分。但是有位媽媽給孩子打了6分,被孩子剛巧偷瞄一眼看到,感覺孩子一臉震驚。」蘆老師說。
卷子做完,蘆老師對一對兩份,發現答案差距比較大的地方,就和家長、孩子好好聊一聊。比如上面這個給孩子打6分的媽媽,是覺得跟孩子年齡差比較大,擔心溝通起來有點觀念不同。最後,根據問卷反映出的問題,蘆老師也會給出一些關於高中學習、關於生活、關於溝通的小建議。
貴州黔東南支教剛返回
又馬不停蹄投入新學期家訪工作
另一位高一班主任張國軍老師,從8月初到現在已走訪16戶家庭,讓他有點意外的是,很多孩子都會問他一個問題:貴州孩子學習苦不苦?
問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張老師剛剛結束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去年8月,張老師主動請纓,前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支教,在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杭黔班任教,主要承擔這些班級的政治教學。除了日常上課,還有晚自修,張老師還經常對學習薄弱的孩子,進行一對一輔導。
「大家都很關心貴州的學校怎麼樣,孩子們怎麼學習的,和杭州孩子比,貴州孩子學習苦不苦。」張老師說,貴州孩子的學習熱情很高,但當地條件確實比較艱苦。
他隨手翻開朋友圈,點開兩張圖,就是他支教班裡的學生,男生暑假去工地搬磚,手上已經磨出了血泡,還有女生去服裝廠勤工儉學。
聽到貴州這些事情,張老師說,孩子們都比較震驚。「這段支教經歷也帶給我很多深刻的感受,這些對於我之後的教育教學,也提供了不少鮮活的素材。」
最近的杭州,每天都是高溫炙烤。張老師一般乘坐地鐵或打車家訪,一天裡,身上的衣服往往溼了幹,幹了溼,來回好幾次。
「這點苦和我支教班裡的那些孩子比,不算什麼。」張老師說,其實學校沒要求老師做全班家訪,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了解學生情況。但是他總想,通過和孩子們、和父母親面對面交談對每個孩子的了解會更深入一些。
一天在外15小時
每天開出100多公裡
早上6:40出門,晚上9:40才到家,當天一共去了六七戶家庭,這是汪旭東老師最近的一天。
汪老師是90後,15年到杭州工作,一直都在做班主任。
今年帶了新高一,想深度了解一下班裡的孩子,前期發過一份表格,請大家填寫個人和家庭情況。汪老師收好表格,專門做了整理,給每個學生做了個小檔案。之後,開始進行家訪。
「我請家長們先來報名,告訴我他們方便的時間,我再來按照區域大概分一下。」汪老師說。
那天持續在外15個小時,除了家訪時間,還有路上的時間。
汪老師家住臨平,先開到西湖區三墩附近。正家訪時,接到另一位家長電話。原來聽汪老師去三墩了,那位家長說他家就在隔壁,邀請順道走一下。後來,就臨時加了一戶。
「上午三家走完,已經下午13點多了。之後又臨時加了一戶,晚飯時間省下來,再跑一戶。當晚8點多完成家訪。到家後才吃上晚飯。那段時間,每天開車都有100多公裡。一箱油很快就沒了。」汪老師說即使很辛苦,但還是盡力到學生家裡走走,因為能看到很多東西,比如孩子的學習氛圍、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等,這對以後的家校溝通非常重要,所以儘可能多走一點。
每家的家訪基本上都在1小時及以上,汪老師說即使這樣,還感覺有些不夠用。不過後續的家校溝通還會持續。
還有一位新高一班主任,專門做了份家訪地圖,家訪前還給自己布置了項「作業」。這位老師名叫胡家成,這是他帶的第二屆高一新生。
他要去自己為每一位受訪的學生,「做一份小記錄」、「聽一個小願望」、「定一個小目標」、「制一份小計劃」。「學生的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特點等,都記下來。聽聽大家的願望是什麼,在了解了同學們的基本情況後,幫助大家定個小目標、小計劃。」
浙大附中利用假期開展「百名教師訪千家」活動已成為學校傳統。學校不斷踐行「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展而設計」的育人理念,其實老師們全杭州到處跑,都是為了更快更多了解學生,了解家庭,讓新學期的學習生活能儘快走入正軌。
那麼最後,就祝同學們新學期順利!(都市快報 首席記者 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