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唐朝浪漫主義詩人,一生喜歡四處觀光賞景,因此,寫下上百首詩篇,李白二十二歲,有去四川成都,成都當時俗稱錦城,又稱錦裡。《成都記》云:「府城亦呼為錦官城,以江山明麗,錯雜如錦也。」這說明了成都早就是個風光綺麗。經濟發達的城市,這個繁華的大域市對李白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他曾多次遊覽成都,並登臨了成都名勝之一的散花樓。
現在,散花樓雖然早巳不存在了,但她那富麗堂皇、高雅別致,宏偉壯觀的形象,卻因李白《登錦城散花樓》一詩而永遠留在入們心中。
登錦城散花樓作者:李白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全詩的大意是:早晨的太陽,照射著成都南郊的散花樓。樓上的窗欞閃耀著金色光輝,門丄的彩繪像錦繡一般美麗。珍珠串成的門帘懸桂在銀質的簾鉤上,凌雲欲飛的樓梯升起在碧綠的樹叢中。站在樓頭,放眼四望,一切憂愁憤懣的情緒都散去了。三峽隱約在昏暗的雲雨之中,雙江索繞著廣闊的平原流去。此時此刻,置身樓頭,簡直是九重天上遊覽了。
這裡,詩人沒有描寫散花樓的逮築規模,營造特點,位置布局等等,而是通過金窗、繡戶、珠箔、銀鉤、飛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態的變化和輝映,顯現出散花樓的富麗堂皇、高雅別致,宏偉壯觀的形象,通過極目所見和聯想到的三峽和雙流的景象,展示出成都平原的廣闊、美麗和富饒。
特別是結句「如上九天遊」把詩的意境升華到無以復加的高度,令人頓生「天府」之感,玩味無窮。這種抓住典型特徵突出描寫對象的氣質與神韻,給人以無比鮮明的絢麗形象和無比廣闊的美妙聯想的藝術手法,正表明詩人具有善於觀察,敏於感受,富於想像,精於表達,妙於傳神的氣質和能力,真不愧「天才英麗」的美稱。
這首詩既打破了格律的約束,又具有律詩的基調。如果刪除「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二句,就是一首基本合律的五言律詩了,伹是詩人因其必然,聽其自然,並不以合乎格律為準, 從而幵拓新的創作蹊徑,體現出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風格。
細味全詩,可見詩人不是不熟悉格律,而是有意要打破格律,以保證思想內容的完整體現,真情實感的自然抒發。詩的首聯點明時間、地點及登臨處所,次聯特寫門、窗、簾、鉤以見散花樓的富麗堂皇。這些都是外景,顯然尚未登樓。要是直轉下 聯,就會顯得十分突然。既然身在樓下,何以得見三峽,雙流之景,更不會說「如在九天遊」之感了。
綜觀全詩,形象蛘明,意境飄逸,情景真切,開合自然。讀來不僅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雖屬少年之作,大手筆已見端倪,不是人盡能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