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則新聞,一個10歲的男孩多次離家出走。
因為多次的輔助尋找,這個孩子給警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於好奇,警察詢問孩子的出走原因。
孩子給出的理由在你眼裡也許十分荒唐,他僅僅是為了抗議父母對他習慣性的無視。
男孩在採訪中回答:每天回到家,父母都是捧著手機忙著各自的事情,從未多看過他一眼。
他也渴望父母能多關注他一點,哪怕是別的孩子早已厭煩的幹涉和約束,他都得不到。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父母永遠都是一種淡漠的無視,沒有想像中的幹預,也沒有他極度渴望的安慰,哪怕是衝他發脾氣,都很難出現。
這個10歲的男孩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選擇離家出走,他期盼父母心急如焚地尋找,因為在那個時候,他才能感覺到他在父母的心中有一點點的分量......
冷暴力的可怕初見彌章。
01 壞孩子不見得都是壞的
春節假期,我時常聽到隔壁的男士大聲呵斥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哭聲歇斯底裡。
我們都知道,這個孩子平日裡是最調皮的,打架、摔東西、破壞公物......
也許是平日裡習慣了這個孩子犯錯,也看慣了他被教訓的樣子,我並沒有過多的在意。
有一天因為停電,我和他們父子在樓下相遇,一起吐槽物業的辦事效率,中途他的父親因為業務在一旁接電話,我也難得有機會和這個平日裡的「壞孩子」獨處。
我們兩人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突然他伸出一隻拳頭問我:
「叔叔,你知道我這隻手裡有什麼嗎?猜對了我就告訴你。」
「我不知道,也許是......一塊糖?」
「不對,諒你也猜不到,我就告訴你吧,是......兩塊糖!哈哈!」
「哈哈哈哈.......就你機靈!」
看著這樣的遊戲,我著實提不起興趣,尷尬的陪他笑了幾聲。
「雖然你猜錯了,但我還是給你一塊,這樣咱倆就能一起吃了,而且味道不一樣,你要哪個?」
「嗯.......我就選橙子味的吧。」
他伸手把糖放在我手裡,看著他拆開包裝,美滋滋的把糖塞進嘴裡,這一刻我忽然覺得這個孩子是那麼天真,並不像印象中那麼壞。
因為好奇,我試探性的詢問:
「你不喜歡你爸爸嗎?」
「喜歡啊!」
「喜歡為什麼還那麼淘氣?只要你乖一點,你爸爸就不會經常訓斥你了。」
「我知道,我故意的,不怪他。」
聽到這句話,我忽然一怔,故意的?這是什麼理由?
「我媽媽離開我了,爸爸忙著工作,一天到晚基本都不跟我說話,不管我做什麼,他都只有一句支持我,從沒有關注我在做什麼,既然他說支持,那我就故意犯錯,這樣他就能多跟我說幾句話,哪怕是罵我,起碼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
雖然話沒有說完就被他父親叫走了,臨走時還回過頭對我做了個鬼臉。
我忽然明白:所謂的存在感,也許就是人生活下去的動力,無論是成年人,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
02 冷漠,可以摧毀任何一個人的心理防線
5月12日,一位男孩撥通了110的電話,稱自己被家暴,要跳樓。
民警趕到後,這位年僅14歲的男孩表示自己說謊了,他沒有被家暴,也沒有想跳樓,只是想用這個事情來威脅他的媽媽,引起他媽媽對自己的重視。
上網課需要用到手機,而媽媽又覺得網課講不了什麼內容,自己沒有手機又無聊,於是每天都會因為這件事和媽媽發生爭執。
自己考到年級前100名,和媽媽分享喜悅的時候,媽媽卻說:不考零蛋就可以了。
老師要求家長在孩子的作業後面寫家長寄語,但媽媽卻在玩手機看電視,讓他自己發揮一下,代替媽媽填寫。
平日裡回家,自己想把一天中的經歷和媽媽分享,但無論是喜怒哀樂,媽媽都沒有理會過,始終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哪怕是無關緊要的娛樂活動。
男孩越說越激動,最後選擇用跳樓的方法來引起媽媽的重視,希望在生命面前,能得到媽媽的關注,哪怕是暫時性的也好。
他要的只是來自媽媽的一個回應,但卻始終得不到,對他來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有人說:「譁眾取寵」是一個貶義詞,但我覺得從某個角度而言,這是一種正能量,當孩子身處黑暗,但他還希望自己能被外界所關注的時候,譁眾取寵也許是他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長期分享,但卻得不到回應的孩子,最容易陷入麻木不仁得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破罐子破摔。
他考滿分,並沒有得到所有師生的關注,對於他來說,這個滿分毫無意義,畢竟他只是個孩子,用汗水置換未來的道理他並不能完全理解並接受。
但跑在最末尾,卻依然有人願意陪他跑完全程,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比賽他已經贏了,至少不會因為這一次失敗,而讓他無視整個過程的價值。
孩子被忽視,會故意犯錯引起父母重視,甚至是用離家出走、跳樓等極端的方式威脅父母,從而引起重視,這些都意味著父母角色的嚴重缺失。
在3M家庭教育圖譜中就顯示出這一點。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直接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保障、傳遞、激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提供經濟保障和安全保障的基礎上,傳遞知識和技能,激發孩子的認知和人格。
在這三種作用過程中,為了實現不同的目標,家長需轉換不同的角色,分別為:保姆、保鏢、對手、觀眾、助手、導師、教師、教練、朋友。
在現代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陷在帶娃的壓力中,他們白天拼命的工作賺錢,只是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但是當他們把職員這個社會身份做到極致的時候,卻忘記了他們還有一重身份,那就是父母。
他們忙著為將來打拼,卻搭上了孩子的現在,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沒有在孩子正需要的時候,盡到一個父母應該盡的責任,無論是激發,傳遞還是保障,孩子都接收不到足以影響他們的信息。
這樣就很容易使孩子靠主觀意識去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選擇和決定。
在《讓愛更智慧》一書中主要講解的就是父母要懂得在實際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來完成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