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學共青團新媒體中心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篦」研究實踐活動

2020-12-13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9月10日常州訊(記者 趙家瑋) 為弘揚常州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團委組織下,該校新媒體中心「龍城一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實踐團發起「以梳簪發,青絲成雪」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團成員

頂著烈日炎炎,近日「龍城一方」小隊來到常州梳篦博物館參觀考察。蹲點篦箕巷,同學們對經過各大梳篦品牌門店的消費者進行了針對性的問卷調查,一系列實證調研與質性分析,讓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篦的發展現狀有了全面認知。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梳篦在歷史中所散發的光芒,「龍城一方」小隊還聯繫並且採訪了常州梳篦工藝大師、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邢糧。

邢糧1960年出生,江蘇省著名工藝美術名家,也是常州梳篦新品設計的領軍人物。長達36年的梳篦製作設計經驗,使邢糧對這一行業感觸頗深:「梳篦是載體,賦予它相應的文化,才能提升它原有的價值。」

邢糧給小隊成員介紹了梳篦製作流程,分析了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的問題,也親手向小隊演示了梳篦製作的部分步驟以及展示了已經完成的梳篦精品。大師的慷慨授教,讓小組成員對梳篦文化傳承興趣滿滿,堅定了發揚推廣梳篦文化的決心。

邢糧講解梳篦藝術

在詳細研究了解常州梳篦現狀、傳承、及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實踐團團員分工合作,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和設計理念,把當代藝術設計的視覺效果運用到傳統手工藝產品中,設計了 「梳篦小精靈」的可愛IP形象及「以簪梳發」系列海報 、「魏晉風骨」實物圖樣等系列作品。據悉,作品計劃近期就在校內展出。

展覽海報

部分作品

「以全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來包裝傳統手工藝產品,並運用新媒體等媒介宣傳梳篦古法製作工藝,」實踐團負責人告訴記者,保護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常州大學新媒體"龍城一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實踐團的初衷,也是他們將堅持不懈做下去的事情。

相關焦點

  • 常州梳篦上榜國家級非遺名錄
    近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布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保護單位名單我區的常州梳篦上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保護單位名單(常州)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廠始建於1951年8月,現座落在常州市勤業路17號,主要產品:篦箕、木梳,是全市唯一生產梳篦的正規廠家。
  • 小學生學非遺製作八道梳篦開心過暑假,過出一個時尚新穎文化假期
    小學生學非遺製作八道梳篦開心過暑假,過出一個時尚新穎文化假期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好多讓我們學習的東西,這就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文化,更是歷史,從生活中學習,才能學習出新時尚,學習出新文化。就在2020年7月14日,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文化館開展暑期青少年非遺體驗課活動,來自鐘樓區懷德苑小學的小學生們學習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梳篦的歷史發展,在老師的指點下,親手體驗木梳製作中的開齒、拋齒、劃樣、鋸背、打磨、拋光、剔齒、描繪等八道重要工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名留學生學「非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揚子晚報網8月27日訊(通訊員 繆雙明 高陽 記者 郭靖宇)近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來自俄羅斯、孟加拉等10個國家的20名留學生來到常州梳篦廠、常州市梳篦博物館、青果巷常州梳篦省級傳承人邢糧工作室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調研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梳篦」的生成工藝。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常州梳篦」,歷史悠久,享有「宮梳名篦」的美譽。「梳篦是兩種器物,即木梳和篦箕。
  • 細細來品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又稱櫛,中國古代婦女的髮飾大致有八種,即簪、髻、釵、珠花、金鈿、勒子、步搖、梳篦。梳篦,為八大髮飾之一。篦箕制篦業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魏晉時期常州篦梳製作技藝逐漸成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故也稱常州梳篦。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各地、各單位共推薦77個優秀實踐案例,經專家評審,確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實踐」等16個項目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行了發布。
  • 常州梳篦上榜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常報全媒體訊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鐘樓區的常州梳篦上榜。常州梳篦廠始建於1951年8月,現坐落在常州市勤業路17號,主要產品為篦箕、木梳,是全市唯一生產梳篦的正規廠家。
  • 青絲繞夢,宮梳名篦:常州梳篦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梳篦又稱「櫛」,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我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常州梳篦始自晉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昔為宮廷御用珍品,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是傳統手工藝品,亦為「延陵特產」。
  • 普洱:鎮沅恩樂鎮中心小學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實踐活動
    本網訊(記者 李仕仙 李飛雷)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培養青少年對家鄉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興趣。12月11日,恩樂鎮中心小學30個同學與者東鎮中心校52名同學匯合,到者東鎮學堂村倉房小組開展「探尋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蜂桶鼓舞」社會實踐活動。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論壇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平臺主辦,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承辦。論壇採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國際學者和國內學者均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參會。
  • 非遺梳篦 擦亮龍城文化新標識
    51 /a/20191004/b2fb45de1b364079b97c58e2f851cb99.shtml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 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南京體育學院成立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陳通司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發展處郝永安處長、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研究部原主任崔樂泉研究員、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王健處長出席了成立儀式。我校黨委書記朱傳耿,黨委副書記、校長楊國慶,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史國生出席成立儀式。
  • 安徽省學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
    葉醒獅代表學校黨政領導班子致辭,向「安徽省學校共青團新媒體工作研究中心」的落成和正式運行表示祝賀,希望「研究中心」珍惜機遇,積極整合政、產、學、研等各方的資源,加快建設,擴大影響,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
  • 四川共青團新媒體中心成立
    四川共青團新媒體中心成立     本報訊(李維葦 記者 龐瑩)7月26日,四川共青團新媒體中心揭牌,四川共青團官方微信同時上線運營。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普遍來看,世界各國對於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尚處於起步階段。同時,當今時代下,時尚文化、外來文化都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盲目的追逐所謂的時尚文化,崇拜外來文化。加之廣大的人民群眾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同,外來文化和時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為主影響非物質文化的發展;(2)經費投入不夠,專業性人才短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應該由政府主導來進行相關工作的開展。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一、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保障機制  成立了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評審機構和專業合理的保護隊伍;印發了《泰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和《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實施細則》以及《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建立了定期自查報告機制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然而,在用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作為電視創作者,應當如何更好的完成這個記錄工作,可能就需要回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通過尋找其本質特徵,然後從紀實類作品創作中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實踐,從而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
  • 乾隆嫁女的禮單中,就有數十盒常州梳篦!
    上百件梳篦展示了常州梳篦悠久的歷史以及傳統手工藝之美。當天,市文廣新局、市文化館、市非遺中心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及多位梳篦廠老員工、收藏家們匯聚一堂,對它們的演變歷程及特色進行了交流、品鑑。2014年,他成為常州梳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目前是該項目唯一一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收藏梳篦十多年了,一方面是自己的愛好,另一方面,也是師傅的願望。」邢糧說,他的想法,就是通過收藏和各界朋友交流,理順常州梳篦的歷史。而他口中的師傅,就是「真老卜恆順梳篦店」第八代傳人——卜仲寬,先後擔任過常州真老卜恆順梳篦店經理、常州梳篦廠副廠長、工藝美術公司經理等職務。
  • 天下名士有部落 東南無與常州儔 宮梳名篦——常州梳篦
    燦爛的歷史文化給常州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蹟,其中有中國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城池遺址--春秋淹城;始建於唐代的"東南第一叢林--天寧禪寺";南朝古塔——文筆塔;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泊舟處——艤舟亭;仿古一條街——篦箕巷等,相互輝映盡顯古城風範。
  •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 【魁閣學社】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作者簡介】龔浩群,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宗教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泰國研究、海外民族志方法;姚暢,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2016級碩士研究生。【摘要】非遺時代的民俗學似乎正在進入疲軟期,民俗學對於非遺保護現狀的研究和反思未能有效推動學科理論與方法論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