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梳篦又稱「櫛」,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我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常州梳篦始自晉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昔為宮廷御用珍品,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是傳統手工藝品,亦為「延陵特產」。
梳篦製作主要材料為毛竹、木材、獸骨等,製作過程頗為講究。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其製作繁複純屬手工,篦箕和木梳從原料到成品,分別需經過72道半和28道工序,操作時選材嚴、做工精、品種多,採用雕、描、刻、燙、鑲嵌等傳統技法,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篦選用山坡北面4年半左右生長的竹材,又稱「陰山竹」為原料,不得有拖傷擦皮,就地加工;木梳則是選用質地堅韌的棗木,縷紋細密,刨削光滑的黃楊、石楠、棗樹等天然材料製作,常用木梳理髮,能令頭髮光潔去汙能力強,刺激頭髮神經加快血液循環。
《常州賦》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述,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從常州穿城而過,當時運河兩岸的整街滿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稱。站在文亨橋上,頭頂皓月,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燈光、波光交映,水聲、步聲、櫓聲、劈竹聲相匯成樂。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時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歷史上常州梳篦生產盛況由此可見。
近百年來,常州梳篦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展覽,曾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和平展覽會銀質獎、1926年美國費城博覽會金質獎、1981年國家銀質獎、1991年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等獎項。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精美的常州梳篦集實用性與裝飾性於一身,千餘年來一直受到民眾的喜愛。目前,常州梳篦年產量達到650萬張,佔全國總產量的3/4,其中70%出口,遠銷美、英、法、日、澳、德等27個國家和地區。雖然傳統梳篦已漸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其巨大的文化藝術價值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