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與「篦」,統稱為「櫛」。齒稀者叫「梳」;齒密者謂「篦」。據《說文解字注》:梳,古作「疏」,言其齒疏,用於疏理。篦,古作「比」,密集排比後又作「毗」,連接相挨。後因「疏」為木製,寫作「梳」;「毗」為竹製,寫作「篦」。故有「木梳竹」之稱。
揚雄說的「頭蓬不暇梳」;杜甫說的「發短不勝篦」。說出了梳與篦的用途:木梳是疏理亂發的,篦子是刮頭上蝨子蟣子的。所以篦子又有「篦蟣」之稱,後又嫌「蟣」字不雅,改作「篦箕」。
遠古,沒有梳篦,任其自然。謝靈運在《山居賦》中寫的「櫛風沐雨」,就是以流風梳頭,瀝雨洗面。
那時,不論男女,披頭散髮,有礙勞務,只好以五指代梳,謂之「爬梳」,就是陸遊筆下的「正如頭垢得爬梳」。而韓偓的「有意通情處,無言攏鬢時」。攏鬢,也是「五指代梳」。
一、梳、篦的誕生與發明
梳和篦是誰發明的?誰是第一個使用人?史外軼聞說各有其祖。上古蚩尤部落,有一位心靈手巧的骨木工匠,姓赫名廉。他看到人們亂蓬的頭髮,垂胸搭背披肩,既礙操勞,又不雅觀,用五個手指也撕擄不開。他經過潛心捉摸,於是找來獸骨,按照人們用五指抓攏頭髮的象形,鏤刻出一個五齒耙梳。缺欠是齒數太少,齒尖禿鈍,正當要進一步完善的時侯,他被捲入部族戰爭。
黃帝打敗蚩尤,赫廉被俘入獄。在囚禁中,他仍矢志不忘刻制多齒梳子。沒有獸骨,便用硬木,每天刻一齒,當他刻完第二十一個梳齒時,被典獄長皇甫收繳,獻給黃帝之妻嫘祖。
知人善任的黃帝聞悉,認定這是一種造福於人類的創造,為獎掖發明,啟用能人,親臨監牢,請赫廉出獄,傳授技藝,並敕封他為「造梳祖師」。所以,舊時梳篦作坊,供有赫廉的牌位。每年逢二月十八赫廉的忌日,匠人們還要祭奠他。古時,標準木梳多為二十一齒,亦示對祖師的悼念緬懷。如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一把二十一齒梳子。
再說嫘祖娘娘,她用那木梳梳理頭髮,越梳越感到舒爽,根根青絲,綹綹垂髮,看上去烏黑鋥亮。她拂捋著長發,一高興綰了一個高髻,這才顯露出女人面額兩旁的鬢角來,從此便開始男女有別。黃帝見了娘娘,與往日判若兩人,心中十分高興。嫘祖竟也成為第一個用木梳的人。
無獨有偶,說也趕巧:竹篦也是產生在獄中。只不過要比木梳的問世遲一千五百年。傳說,春秋時代,在吳國延陵邑監獄中有一名囚犯叫陳七子,因為身上蝨子、蟣子太多,搔癢難忍。
某天,獄卒用青竹板毒打囚犯。過後,陳七子從打碎的竹絲中,揀取那些纖細的,一根一根撮到一起,按照木梳齒的樣,密密齊齊地排列,攔腰夾以竹片橫檔,從囚衣中抽出麻線,依次編結紮牢。然後又在石頭上把兩端竹齒磨尖。用它篦頭,很快就把頭髮裡的蝨子、子全都篦掉。
1983年夏,常州梳篦廠的接待室,還掛有兩幅長達丈餘的國畫,一幅畫的就是木梳始祖赫廉與皇甫,另一幅畫的則是竹篦創始人陳七子。兩幅條畫中間的兩個玻璃櫥內陳列著常州梳篦歷年獲得的獎章、獎狀。其中有1910年南洋勸業會農工商金質獎,1915年美國巴拿馬國際和平展覽會銀質獎,以及1981年國家質量獎銀牌等。
二、關於梳篦的文字記載及出土實物
見於史籍的梳篦記載,《禮記·曲禮》中有「冠者不櫛」。《左傳》有「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櫛」。就這兩則記述推論,有文字可資佐證的梳篦,其歷史也有三千年左右了。
較文字記載還早的梳子實物是「大汶口象牙梳」,呈長方形。長十六點七釐米,有十六齒,近頂端穿孔三個,並刻有四個豁口,梳身有鏤孔花紋。這梳的歷史也有五千年上下了。大汶口文化,是因1959年首先發現於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而得名。其分布範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向南擴及到江蘇和皖北,東部直達山東半島,向北延至遼東半島。該文化中期在氏族社會後期。據《大汶口發掘報告》說,該遺址共發現兩件象牙梳。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也出土有兩把梳子。造型與大汶口象牙梳相近,上為半圓形便於拿捏。二梳齒一疏一密,密者可視作篦箕。
三、梳篦的產地及製造工藝
「梳篦世家延陵地」。延陵即今之常州的古稱。這句話是說,作為傳統商品的梳篦,其生產的歷史,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就在江南常州設坊製造。
常州城區清水潭南邊的人家,大多都以剖梳剔篦為業,種田人家也以做梳篦為兼營。在常州這許多製造梳篦的同業中,牌子最老、叫得最響的當推千年老店「卜恆順」的白象牌梳篦。1983年任常州梳篦廠副廠長的卜仲寬,就是「卜恆順」的末代老闆。
明代江南一位朝中大臣進京路過常州時,買了幾把梳篦,帶到北京獻給皇帝。皇后、妃子拿來梳頭,誰知,水碰到梳篦,瀑花四濺,宮人無不稱奇,以為是避邪之物,視為寶梳。
清代光緒年間,地方官員為了獻娟皇上,每年農曆七月定製60張象牙梳,60張梅木脊梁象牙檔的高級篦箕,進貢朝廷作為官內御用品。北京故宮博物館至今還保藏有慈禧太后用過的常州梳子。
據說,乾隆皇帝的母親逝世後,乾隆竟製作了一座金髮塔,將他母親生前梳落的頭髮連同使用過的御梳,一併存放在裡面,厝在佛龕上。
由於明清兩代皇宮都欽定以常州梳篦為嬪妃御用,作為貢品,歲歲進獻。所以,常州梳篦被稱譽為「官梳官篦」,名噪天下。
木梳是選用黃楊、石楠、棗木等為材料。經過開齒、切齒、方根、做背等三十二道工序。篦箕是選用壯竹之竹青,經過制茬坯、膠合、挫齒、雕刻、描燙等七十二道工序而製成。
木梳以黃楊木製作的最為名貴。我國有句俗話:「鳥中之王稱鳳凰,木中之王為黃楊」。
四、梳篦發展的更新換代與貢獻
1981年以來,梳篦在更新換代中,兩年連升三級:第一代是單純日用品,第二代是日用品和工藝品結合,第三代是藝術欣賞品、小禮品;第四代是髮飾梳和胸飾梳。
可歸納四個大類:日用工藝造型梳、欣賞梳、裝飾梳、紀念梳,品種多達四百五十多個。如:雅致秀氣的琵琶篦箕,活龍活現的金魚梳,婀娜輕柔的仕女梳,穿著披風的昭君梳,溪邊浣紗的西施梳,懷抱琵琶的貂蟬梳,婆娑醉酒的貴妃梳,還有《紅樓夢》十二金釵梳,福祿壽三星梳,京劇臉譜梳,以及各種花卉魚蟲、雀鳥禽獸梳等。在美國影片《星辰女嬌娃》裡,女主角配戴的胸飾,就是一把我國製造的很別致的箕。
一位日本記者指著四大美人梳,提問挑哪一個好?接待者回答說:「不知夫人長相如何?胖的就買楊妃梳,瘦的就買西施梳,高個就買昭君梳,矮個就買貂蟬梳,拿回家後,保證尊夫人滿意」。回答得機智詼諧,恰到好處。
今天,梳子在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原料已由木、骨、象牙、牛角、化學,進入塑料、尼龍、鋼絲及其它合成材料。造型各異,顏色多彩。儘管如此,常州的竹木梳篦傳統工藝和製品,在千百家競爭中,不但沒被淘汰,反而更加韶光勃發。
常州梳篦廠規模並不很大,1983年8月只有職工392名。但它依靠附近農村的一萬多名勞動力,運用一家一戶的力量,每年生產一千多萬把梳篦。不但行銷國內各地,在全國一百多個旅遊點設立了銷售櫃檯,還有產品總量的45%暢銷海外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
古色古香的梳篦,既給國家換回了大量的外匯,又向世界傳播了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展示出我國不愧為文明古國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