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鏡篦櫛話梳子」:從梳、篦的誕生與發明,聊聊梳篦發展的貢獻

2020-12-13 芳談歷史

「梳」「篦」,統稱為「櫛」。齒稀者叫「梳」;齒密者謂「篦」。據《說文解字注》:梳,古作「疏」,言其齒疏,用於疏理。篦,古作「比」,密集排比後又作「毗」,連接相挨。後因「疏」為木製,寫作「梳」;「毗」為竹製,寫作「篦」。故有「木梳竹」之稱。

梳子圖

揚雄說的「頭蓬不暇梳」;杜甫說的「發短不勝篦」。說出了梳與篦的用途:木梳是疏理亂發的,篦子是刮頭上蝨子蟣子的。所以篦子又有「篦蟣」之稱,後又嫌「蟣」字不雅,改作「篦箕」

遠古,沒有梳篦,任其自然。謝靈運在《山居賦》中寫的「櫛風沐雨」,就是以流風梳頭,瀝雨洗面。

篦子圖

那時,不論男女,披頭散髮,有礙勞務,只好以五指代梳,謂之「爬梳」,就是陸遊筆下的「正如頭垢得爬梳」。而韓偓的「有意通情處,無言攏鬢時」。攏鬢,也是「五指代梳」

一、梳、篦的誕生與發明

梳和篦是誰發明的?誰是第一個使用人?史外軼聞說各有其祖。上古蚩尤部落,有一位心靈手巧的骨木工匠,姓赫名廉。他看到人們亂蓬的頭髮,垂胸搭背披肩,既礙操勞,又不雅觀,用五個手指也撕擄不開。他經過潛心捉摸,於是找來獸骨,按照人們用五指抓攏頭髮的象形,鏤刻出一個五齒耙梳。缺欠是齒數太少,齒尖禿鈍,正當要進一步完善的時侯,他被捲入部族戰爭。

黃帝打敗蚩尤,赫廉被俘入獄。在囚禁中,他仍矢志不忘刻制多齒梳子。沒有獸骨,便用硬木,每天刻一齒,當他刻完第二十一個梳齒時,被典獄長皇甫收繳,獻給黃帝之妻嫘祖。

知人善任的黃帝聞悉,認定這是一種造福於人類的創造,為獎掖發明,啟用能人,親臨監牢,請赫廉出獄,傳授技藝,並敕封他為「造梳祖師」。所以,舊時梳篦作坊,供有赫廉的牌位。每年逢二月十八赫廉的忌日,匠人們還要祭奠他。古時,標準木梳多為二十一齒,亦示對祖師的悼念緬懷。如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一把二十一齒梳子。

馬王堆漢墓出土梳篦圖

再說嫘祖娘娘,她用那木梳梳理頭髮,越梳越感到舒爽,根根青絲,綹綹垂髮,看上去烏黑鋥亮。她拂捋著長發,一高興綰了一個高髻,這才顯露出女人面額兩旁的鬢角來,從此便開始男女有別。黃帝見了娘娘,與往日判若兩人,心中十分高興。嫘祖竟也成為第一個用木梳的人。

無獨有偶,說也趕巧:竹篦也是產生在獄中。只不過要比木梳的問世遲一千五百年。傳說,春秋時代,在吳國延陵邑監獄中有一名囚犯叫陳七子,因為身上蝨子、蟣子太多,搔癢難忍。

某天,獄卒用青竹板毒打囚犯。過後,陳七子從打碎的竹絲中,揀取那些纖細的,一根一根撮到一起,按照木梳齒的樣,密密齊齊地排列,攔腰夾以竹片橫檔,從囚衣中抽出麻線,依次編結紮牢。然後又在石頭上把兩端竹齒磨尖。用它篦頭,很快就把頭髮裡的蝨子、子全都篦掉。

1983年夏,常州梳篦廠的接待室,還掛有兩幅長達丈餘的國畫,一幅畫的就是木梳始祖赫廉與皇甫,另一幅畫的則是竹篦創始人陳七子。兩幅條畫中間的兩個玻璃櫥內陳列著常州梳篦歷年獲得的獎章、獎狀。其中有1910年南洋勸業會農工商金質獎,1915年美國巴拿馬國際和平展覽會銀質獎,以及1981年國家質量獎銀牌等。

二、關於梳篦的文字記載及出土實物

見於史籍的梳篦記載,《禮記·曲禮》中有「冠者不櫛」。《左傳》有「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櫛」。就這兩則記述推論,有文字可資佐證的梳篦,其歷史也有三千年左右了。

較文字記載還早的梳子實物是「大汶口象牙梳」,呈長方形。長十六點七釐米,有十六齒,近頂端穿孔三個,並刻有四個豁口,梳身有鏤孔花紋。這梳的歷史也有五千年上下了。大汶口文化,是因1959年首先發現於山東泰安地區大汶口而得名。其分布範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向南擴及到江蘇和皖北,東部直達山東半島,向北延至遼東半島。該文化中期在氏族社會後期。據《大汶口發掘報告》說,該遺址共發現兩件象牙梳。

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圖片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也出土有兩把梳子。造型與大汶口象牙梳相近,上為半圓形便於拿捏。二梳齒一疏一密,密者可視作篦箕。

三、梳篦的產地及製造工藝

梳篦世家延陵地」。延陵即今之常州的古稱。這句話是說,作為傳統商品的梳篦,其生產的歷史,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就在江南常州設坊製造。

常州城區清水潭南邊的人家,大多都以剖梳剔篦為業,種田人家也以做梳篦為兼營。在常州這許多製造梳篦的同業中,牌子最老、叫得最響的當推千年老店恆順」的白象牌梳篦。1983年任常州梳篦廠副廠長的卜仲寬,就是「卜恆順」的末代老闆。

明代江南一位朝中大臣進京路過常州時,買了幾把梳篦,帶到北京獻給皇帝。皇后、妃子拿來梳頭,誰知,水碰到梳篦,瀑花四濺,宮人無不稱奇,以為是避邪之物,視為寶梳。

清代光緒年間,地方官員為了獻娟皇上,每年農曆七月定製60張象牙梳,60張梅木脊梁象牙檔的高級篦箕,進貢朝廷作為官內御用品。北京故宮博物館至今還保藏有慈禧太后用過的常州梳子。

據說,乾隆皇帝的母親逝世後,乾隆竟製作了一座金髮塔,將他母親生前梳落的頭髮連同使用過的御梳,一併存放在裡面,厝在佛龕上。

乾隆製作金髮塔圖

由於明清兩代皇宮都欽定以常州梳篦為嬪妃御用,作為貢品,歲歲進獻。所以,常州梳篦被稱譽為「官梳官篦」,名噪天下。

木梳是選用黃楊、石楠、棗木等為材料。經過開齒、切齒、方根、做背等三十二道工序。篦箕是選用壯竹之竹青,經過制茬坯、膠合、挫齒、雕刻、描燙等七十二道工序而製成。

木梳以黃楊木製作的最為名貴。我國有句俗話:「鳥中之王稱鳳凰,木中之王為黃楊」

四、梳篦發展的更新換代與貢獻

1981年以來,梳篦在更新換代中,兩年連升三級:第一代是單純日用品,第二代是日用品和工藝品結合,第三代是藝術欣賞品、小禮品;第四代是髮飾梳和胸飾梳。

可歸納四個大類:日用工藝造型梳、欣賞梳、裝飾梳、紀念梳,品種多達四百五十多個。如:雅致秀氣的琵琶篦箕,活龍活現的金魚梳,婀娜輕柔的仕女梳,穿著披風的昭君梳,溪邊浣紗的西施梳,懷抱琵琶的貂蟬梳,婆娑醉酒的貴妃梳,還有《紅樓夢》十二金釵梳,福祿壽三星梳,京劇臉譜梳,以及各種花卉魚蟲、雀鳥禽獸梳等。在美國影片《星辰女嬌娃》裡,女主角配戴的胸飾,就是一把我國製造的很別致的箕。

一位日本記者指著四大美人梳,提問挑哪一個好?接待者回答說:「不知夫人長相如何?胖的就買楊妃梳,瘦的就買西施梳,高個就買昭君梳,矮個就買貂蟬梳,拿回家後,保證尊夫人滿意」。回答得機智詼諧,恰到好處。

今天,梳子在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原料已由木、骨、象牙、牛角、化學,進入塑料、尼龍、鋼絲及其它合成材料。造型各異,顏色多彩。儘管如此,常州的竹木梳篦傳統工藝和製品,在千百家競爭中,不但沒被淘汰,反而更加韶光勃發。

常州梳篦廠規模並不很大,1983年8月只有職工392名。但它依靠附近農村的一萬多名勞動力,運用一家一戶的力量,每年生產一千多萬把梳篦。不但行銷國內各地,在全國一百多個旅遊點設立了銷售櫃檯,還有產品總量的45%暢銷海外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

古色古香的梳篦,既給國家換回了大量的外匯,又向世界傳播了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展示出我國不愧為文明古國的稱號。

相關焦點

  • 【文脈頌中華】常州梳篦:宮梳名篦 花開並蒂
    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特產,花開並蒂。常州最早叫延陵,這首常州民謠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產木梳、篦箕。篦梳,又稱櫛,是我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有云:櫛,梳篦之總名也。古人興蓄長發,梳篦為每日梳理頭髮的必備之物。
  • 常州梳篦:宮梳名篦 花開並蒂
    「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特產,花開並蒂。」常州最早叫延陵,這首常州民謠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產木梳、篦箕。篦梳,又稱櫛,是我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有云:櫛,梳篦之總名也。古人興蓄長發,梳篦為每日梳理頭髮的必備之物。梳子齒距疏鬆一些,用於頭髮的梳理;篦子的齒距的密,用來篳去發間的汙垢,保持頭髮清潔,不長寄生蟲,使人煥發容光。梳篦還可以刺激頭皮神經,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並能插於發間作首飾。
  • 常州梳篦天下一,在篦箕巷給孩子買一把格格同款木梳
    說起常州,除了西瀛門城牆、京杭大運河、春秋淹城遺址,也少不了專門進貢給皇室使用的梳子。篦梳,又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常州人從晉代(公元265-420年)開始做梳篦,迄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從常州穿城而過,當時運河兩岸的整街滿巷都是篦梳作坊,因此也就誕生了木梳街、篦箕巷的名稱。
  • 青絲繞夢,宮梳名篦:常州梳篦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梳篦又稱「櫛」,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我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常州梳篦始自晉代(公元265-420年),迄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昔為宮廷御用珍品,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是傳統手工藝品,亦為「延陵特產」。
  • 天下名士有部落 東南無與常州儔 宮梳名篦——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的歷史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 「梳」、 「篦」是理髮專用工具,齒稀的叫「梳」,中間有梁、兩側有密齒的叫「篦」。木梳、篦箕是兩個產品,簡稱「梳篦」。以梳理髮,如梳頭、梳洗、梳妝,有去除發垢和保健的功能功效。
  • 文藝範|尋宮篦名梳,常州篦箕巷
    篦箕巷位於常州城西,是古毗陵驛所在地,雖然只有百米來長,卻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篦箕巷東起新橋弄,西至西直街,位於常州市區西部古運河畔,可謂是常州一條年代久遠的老街巷。後來,乾隆私訪來常州時發現街上出售「宮篦名梳」的篦箕店比比皆是,遂口諭改稱「篦箕巷」。
  • 洛陽初中常州晚報小記者特色活動精美的手工藝——宮梳名篦
    其實啊,梳篦分梳和篦,梳也就是我們生活中所用的梳子,而篦呢,就是以前用來篦掉頭上蝨子的工具,現在可能不常用了,以前的時候,那可是居家必備的東西,若是頭上癢了,長蝨子了都可以用篦子清理一下。說到製作,那可就麻煩了,篦子的製作可是整整有72道半工序呢。說到這兒,我就想到了邢糧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一輩子就做這一件事,把這一件事做到極致,做到完美。
  • 趣說梳子:不僅僅是梳妝工具,小梳子也有大文化!
    古人對「髮膚」是十分重視的,也因如此,歷代均製作了大量梳理頭髮的梳和清理頭髮的篦,其中梳齒較為松疏,篦齒則更加緊密。《釋名釋首飾》中說:「梳,言其齒疏也。篦,言其齒細相比也。」又《說文解字》云:「櫛,梳篦之總名也,從木節聲。」自梳篦產生起,便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寓意以及豐碩的哲學與社會學意蘊。
  • 細細來品常州梳篦!
    梳篦,在歷史的演變下逐漸變成男女定情的信物,代表著想和對方白頭到老,糾纏一生。所以小編在這裡提醒各位一句,千萬不要隨意送梳子給女孩子哦! 但是早期,梳子沒有這個含義,只是單純用於梳發,而且他的由來也十分的有趣。
  • 古代女子把梳子別在頭髮上,不僅僅是因為好看
    看古畫時,如果你仔細觀察古裝美女的髮飾,會看到她們頭上會戴著形似梳子的髮簪,其實這種髮飾是梳篦。梳篦是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屬於一種齒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制篦業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常州的梳篦製作技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 禮儀文化:淺談「梳篦」,古代女子為什麼要將梳子插在頭上?
    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梳理頭髮用梳,淸除發垢用篦。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古代插梳也是是講究!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複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 為什麼梳子上的齒不能有73根?小小的梳子背後,是我國的文化
    梳子,一個小小的物品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如今流傳在市場上的梳子多種多樣,其中不乏傳統的木質梳子。我國梳子的發展也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從種類到製作工藝,逐漸產生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梳子。小小的梳子也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古代人們都留著長頭髮,所以梳子的用途十分廣泛,地位也非常重要。
  • 篦箕巷的來歷是什麼?
    又見一群小老手舞足蹈地高唱: 「甘棠橋頭對鼓樓,木梳篦箕擺首頭; 源源客船運河來,都在花市靠碼頭。……」 乾隆皇帝聽不清他們唱的是什麼,便問劉綸:「這些小孩唱的是什麼?」 劉綸說:「他們在唱山歌。意思是說常州的篦箕木梳很出名,運河中來往的客船,都慕名在花市街停靠,上岸購買梳篦吶!」 「哦!」
  • 常州梳篦
    餘忠良常州有三寶,梳篦是其中之一。梳篦是兩種器物,即木梳和篦箕。常州梳篦製作工藝技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73年,常州東郊古墓中出土了一把高背半圓形漆雕菊花圖案木梳,經考證是東晉末期(公元420年)的產物。
  • 《陳情令》中那把表相思的梳子,你可記得?
    這子是不能隨便送的,在古代梳子表達相思,是定情信物送對方梳子就是希望與她共白首的意思。我們之前講過《藍湛為什麼不束髮》的時候說到過,古代頭髮也叫青絲,是「情絲」和「情思」的諧音,用梳子梳青絲,就有理情思的意思。「卿且梳相思,思卿共白頭。」
  • 「風雅」「非遺之旅·常州篇」讓您領略「慢工出細活」:小小一隻篦...
    我們的非遺之旅,選取了常州梳篦、亂針繡、留青竹刻、天寧寺梵唄等非遺項目。宮梳名篦美絕天下的純手工製造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2008年,常州梳篦入選國家級非遺。據介紹,梳篦的製作技藝形成於東晉,迄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至明代起,常州梳篦即被選為宮廷貢品,故一直享有「宮梳名篦」之稱。
  • 常州梳篦,江南風情的「活化石」
    梳篦,又稱櫛,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古代婦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髮髻上當作髮飾。梳篦製作是精湛的傳統技藝,用料精良,製作過程頗為講究。常州梳篦在千年傳承中形成分散而眾多的行業傳承體系。
  • 美+多樣化=地位:戰國時期就有的梳篦文化,為何直到唐朝才「流行」
    古時男女均留長髮,因此梳篦是極常用的工具,利用率很高。梳早於篦,因梳齒較粗,間距略大,在原始社會磨製骨器的時期可操作性更強。造型從長條形演變為半圓形、方形等,功能為梳理和造型頭髮。而篦的齒細,在加工能力有所發展之後才出現,用途為排擠出頭髮中的雜物,實際上大多用來篩掉蝨子以及汙垢。
  • 乾隆嫁女的禮單中,就有數十盒常州梳篦!
    邢糧介紹,「比如,乾隆最寵愛的固倫和孝公主與和珅長子豐紳殷德的婚禮典據中,就有這樣一個細節『除衣料、朝珠外,來自常州的篦子有12盒、象牙梳10盒、黃楊木梳20盒』。」「再比如,1951年來自梳篦行業聯合會的信息,常州梳篦從業人員4萬名,年產梳篦3千萬隻。」
  • 姬字甲骨文是女子梳頭,或是用文字記錄黃帝妃子發明梳子傳說
    姬字的象形字是一個女子在梳頭,這樣的造字,應當記載了一個姬氏部落的貢獻——發明梳子。這並非望文生義,而是確有黃帝妃子方雷氏發明梳子的傳說,並且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中,也發掘出了象牙梳。她找來工匠,讓他用木頭做成魚骨的模樣,木匠爽快地答應了,最開始做出來的木梳子,就像耕地用的耙子。在方雷氏的指點下,木匠改進行了多次的改良,最終做出了適合梳頭髮的木頭魚骨。方雷氏便把它叫梳子。梳子中有一個分類叫篦子,可以去頭皮屑,比現代的洗髮露還好使。這個篦子的篦,讀必,音與姬相近。也許讀音就是從姬這裡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