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對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2020-08-27 可樂不要加冰

1 高中化學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

1.1 通過化學史實、現象的敘述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家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巨大的激勵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教學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是創設問題情境的一種有效途徑。例如:學習苯的分子結構時,可以給學生講述德國的化學家凱庫勒「夢境」中發現苯分子結構的故事,既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的曲折和艱辛,又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1.2 通過精心策劃的課堂討論創設問題情境

討論對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衝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創設問題情境。由於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希望被認可的願望非常強烈,教師在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同時,要適時引導他們冷靜分析,從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問題。

1.3 通過學生意想不到的錯誤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依靠學生已有知識難以正確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在發現自己的錯誤中,感到驚訝,激化矛盾,產生問題情境。

例如: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鈉排在銅的前面,所以教師若要求學生寫出鈉和銅鹽溶液反應的方程式,學生大都認為鈉能把銅置換出來。而實驗事實證明,鈉和銅鹽溶液反應並無紅色的銅生成,而是生成了藍色沉澱,並放出大量氣體。「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與學生的回答發生了矛盾,學生感到無比驚訝,他們迫切地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思維處於高度集中狀態。

1.4 運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的化學實驗在帶給學生驚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時更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在由實驗產生的問題情境中,形成對新的未知知識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講氯氣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先演示2組實驗:(1)氯氣通過乾燥的有色布條;(2)氯氣通過溼潤有色布條。通過2組實驗現象的比較,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氯氣對乾燥的有色布條無影響,卻使溼潤的有色布條褪色呢?通過思考會想到:這一定是氯氣和水作用的結果。那麼氯氣和水發生了什麼反應呢?由此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氯氣的化學性質。

1.5 從學科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境

化學與生活聯繫緊密,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從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入手來創設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又有助於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由於情境的背景材料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社會實際,學生感到既熟悉,又奧妙無窮,感到化學就在身邊,在生活中,在社會實際中。學習化學,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有利於人類的進步,學習的欲望高漲,學習的需要不斷內化,學習的動力源源不斷地產生。

2 問題情境的創設原則

2.1 主體性原則

問題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所提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認真聽,主動學,積極地思考。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

2.2 主題性原則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明確教學目的,要圍繞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問題的內容要針對課堂教學目標,問題的指向必須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問題的切入點應該針對學生學習的需要。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精力集中於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也能緊扣主題,提高課堂的效率。

2.3 層次性原則

問題情境的設置應合理有序地進行,充分考慮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維水平,做到難易適當,對一些較複雜的問題,可以進行多層次的分解,按照思維由淺入深,由簡到複雜的特點來設計問題,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逐步深化,這樣就能引導學生逐步接近問題目標。

2.4 開放性原則

問題情境的開放性是指教師圍繞一個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提問以打破學生墨守成觀的思維定勢,促使他們進行發散性思維,使其對問題理解得更全面,掌握的更牢固,運用得更靈活,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

2.5 真實性原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學習情境越真實,學習主體建構的知識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從而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真實的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真實本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真實情感和態度,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2.6 科學性原則

化學問題情境的必須符合客觀事實,所涉及的事實,知識和思想,方法必須是真實的,符合科學觀律的,在化學問題解決中所倡導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導向是正確的。

2.7 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所設計的問題情境既構建著當前教學應該解決的問題,又適當蘊涵著潛在與當前教學目標相關的問題,給學生留下課後思考的空間,創設一種意味無窮的教學心理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循著課堂設計的問題繼續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內延續到課外,從而使課堂教學具有發展性,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相關焦點

  • 王珏:在線教學中,如何有效調動學生思維
    在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下,往往會認為學生開展「主動學習」是先進的教學理念,不過這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它並不一定能激發學生的「高認知活動」。最近若干年來,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才是被廣泛認可的!無論是講授、還是學生活動,只要能製造「高認知活動」,就是有效的!
  • 初中英語「合理確定教學容量,有效激發學生互動」主題教研活動順利舉行
    「合理確定教學容量,有效激發學生互動」暨上海市初中英語「合理確定教學內容」系列主題活動,於2018年5月9日下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嘉定外國語學校舉行
  • 寫作對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要求高,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思維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寫作模式生硬、呆板,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開發,久而久之,學生在英語寫作中沒有寫作技巧,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模仿,讓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一直處於低水準的狀態[1]。因此,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寫作思維的訓練,以下將對此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 合作學習,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
    學生在小組的環境中必須學會與他人相互交流合作,從根本上能改善課堂上的氣氛, 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養成。1 合作學習的內涵及精神實質合作學習法又被稱為合作學習策略,指的是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一系列學習活動,並達到其共同目標的一種教學理論和策略。
  • 有效運用發散與集中策略,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通過知識、觀念和方法的重新組合,可以找出更多、更新的答案、設想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散思維是一種創新思維。例如,在講授數學題時,有的老師會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尋找不同的解題角度,再通過思考選擇出最有答案。這就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循環,是創造性思維的體現。但是,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並非完成上述一個例子就能實現。
  • 如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人在生活中需要與人溝通,而語言表達是最基本的溝通方式,寫作又是另一種必需的溝通手段,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生活方式快速變更,它無時無刻不在要求我們學習溝通的方法,提高溝通水平,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學習能力。(2)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 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學習的良好情緒,對於培養學習願望起著很大的作用」。
  • 小學語文學生問題意識,掌握這幾點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利於激發學習的興趣,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 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倡導的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允許 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中能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有利的激發 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 有助於開發學生智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和拓寬學生的 視野。
  • 沒有思維就沒有數學——讓學生深度參與的數學課堂是如何煉成的?
    這之後,她在專業上突飛猛進,基於思維型教學理論探究了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情境創設,開發了激發學生潛能的「小先生」課堂,在成為數學教研組長之後,她藉助教研組活動讓思維型教學驅動更多教師的專業成長。而創設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此外,情境創設可以營造思考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科學習興趣。也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意願,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同時,情境創設很多都是問題情境,合適的問題可以驅動教育教學的進行,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 小學數學課堂中,採取教學新思路和新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並培養學生的思維質量,因為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不需要掌握如何精通知識,而是要穩定而紮實地基於在教學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靈活,敏捷,深刻和獨到的思想,從而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將更加高效便捷。因此,尋求一種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為重要。
  • 陳彥竹 | 文本+學生+現實互動,三管齊下助力學生思維能力提升
    2在學生中展開對比激發思維碰撞鼓勵思維表達學生是各類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直接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果。同時,由於學生的個人經歷和認知水平存在差異,不同學生的想法往往相差很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抓住語篇的矛盾點,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激發思維碰撞,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邏輯性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 基於結構思考的有效方法:結構性思維
    經過思考,我們會發現,我們面上的表達不清,實際上是思維混亂,而要克服思維混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結構化。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結構」都在其特定的位置發揮著重要乃至決定性的作用。結構就是事物的各個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或排列,它所關注的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部分組成的整體,都離不開部分和整體這兩個概念。
  • 小學語文教學中自主管理模式的運用,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無論是 新授過程、鞏固過程還是評價考核環節,學生的自主參與可 以滿足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興趣,能夠激發學生語文學 習的動力,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之中。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管理作為基礎, 學生才能夠逐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發現預習環節出 現的問題,讓教育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3.2 自主開展學習探究,以小組為單位集聚大家智慧 部分學生因為習慣於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獲得現成的 問題答案,思維不夠積極,學習中等待思想、觀望思想普遍 存在,自己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養。
  • 課堂討論不夠熱烈?3個方法+13個TED視頻啟發學生思維!
    「小組討論」作為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和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得知識的教學策略,可以對學生各項能力提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它不僅能夠促使學生為解決某一問題而去主動學習,還可以學生在討論的群體思考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相互啟發。然而,很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羞於開口或不善言辭,以至於無法在討論中取得較好地學習效果。
  •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造一種情況,激發小學生對數學提高興趣
    教材一直側重於「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教學堅持以生命為導向的新觀念和新思維。為了關注小學生能力的提高,最基礎的是小學教師開始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獨立探索和合作的能力。顧X雲「沒有固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獲得方法」。為此,作者通過學習精神新課程改革中,結合個人一線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回顧,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有效的方法如下,希望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參考作用。
  • 自信是「立人之本」,是成功基石;自信能夠激發學生的意志力
    而學習過程中的小組活動恰恰能充分體現這種學習環境,它能夠很好地展現「利用差異,發展差異」的教學理念。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可以暢所欲言的平等討論交流,在和諧寬鬆的氣氛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們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思維想像力,而且學生們還增強了自尊。
  • 「問題討論」合作教學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問題討論」合作教學改進了師生關係,並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了思維、智慧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科學和完善,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問題討論」合作教學兼容了主體教育、創新教育、情感教育和愉快教育等各種現代教學論的思想,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方略。
  •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態度與興趣
    精心設置,激發學習興趣。在我的論文「音樂教學中引起興趣的敘述」中,我曾經學習過如何激發學生體驗,欣賞和表達他們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以此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手段。因為我一直同意「興趣是導致人類繼續學習和進步的最原始的驅動力」。著名的心理學家贊科夫(Zankov)將學習動機和興趣視為學習的「內部誘因」。
  • 在線教學中,調動學生思維的6個技巧
    今天分享通過設計「高認知活動」的教學設計,來始終抓住學生思維的方法。怎樣設計這樣的教學設計呢?給您幾個小技巧。當教師開始講課時,首先要想:學生為什麼要聽我講課。這也是在線教學技巧中最重要的一點——激發動機居首位。
  •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而對於那些過於簡單的質疑,只需說「是」或「不是」就可以解答的問題無助於激發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智慧,應儘量少問乃至不問為佳。我國古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大疑則大進」。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有步驟的進行引導和點撥,最終達到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目的。
  •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把學生引向積極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軌道。這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後經過教師點撥,又上升到創作目的和創作方法層面的探究。通過這樣的類比聯想,學生的創造思維被大大地激發,衝破已有知識的束縛,學生說出的答案豐富有理,真正地把知識學透學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