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通過化學史實、現象的敘述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家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巨大的激勵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教學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是創設問題情境的一種有效途徑。例如:學習苯的分子結構時,可以給學生講述德國的化學家凱庫勒「夢境」中發現苯分子結構的故事,既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的曲折和艱辛,又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1.2 通過精心策劃的課堂討論創設問題情境
討論對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衝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創設問題情境。由於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希望被認可的願望非常強烈,教師在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同時,要適時引導他們冷靜分析,從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問題。
1.3 通過學生意想不到的錯誤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依靠學生已有知識難以正確完成的作業,讓學生在發現自己的錯誤中,感到驚訝,激化矛盾,產生問題情境。
例如: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鈉排在銅的前面,所以教師若要求學生寫出鈉和銅鹽溶液反應的方程式,學生大都認為鈉能把銅置換出來。而實驗事實證明,鈉和銅鹽溶液反應並無紅色的銅生成,而是生成了藍色沉澱,並放出大量氣體。「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與學生的回答發生了矛盾,學生感到無比驚訝,他們迫切地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思維處於高度集中狀態。
1.4 運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的化學實驗在帶給學生驚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時更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在由實驗產生的問題情境中,形成對新的未知知識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講氯氣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先演示2組實驗:(1)氯氣通過乾燥的有色布條;(2)氯氣通過溼潤有色布條。通過2組實驗現象的比較,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氯氣對乾燥的有色布條無影響,卻使溼潤的有色布條褪色呢?通過思考會想到:這一定是氯氣和水作用的結果。那麼氯氣和水發生了什麼反應呢?由此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究氯氣的化學性質。
1.5 從學科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境
化學與生活聯繫緊密,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從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入手來創設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又有助於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由於情境的背景材料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社會實際,學生感到既熟悉,又奧妙無窮,感到化學就在身邊,在生活中,在社會實際中。學習化學,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有利於人類的進步,學習的欲望高漲,學習的需要不斷內化,學習的動力源源不斷地產生。
2.1 主體性原則
問題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所提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認真聽,主動學,積極地思考。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
2.2 主題性原則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明確教學目的,要圍繞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問題的內容要針對課堂教學目標,問題的指向必須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問題的切入點應該針對學生學習的需要。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精力集中於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也能緊扣主題,提高課堂的效率。
2.3 層次性原則
問題情境的設置應合理有序地進行,充分考慮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維水平,做到難易適當,對一些較複雜的問題,可以進行多層次的分解,按照思維由淺入深,由簡到複雜的特點來設計問題,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逐步深化,這樣就能引導學生逐步接近問題目標。
2.4 開放性原則
問題情境的開放性是指教師圍繞一個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提問以打破學生墨守成觀的思維定勢,促使他們進行發散性思維,使其對問題理解得更全面,掌握的更牢固,運用得更靈活,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
2.5 真實性原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學習情境越真實,學習主體建構的知識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從而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真實的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應用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真實本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真實情感和態度,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2.6 科學性原則
化學問題情境的必須符合客觀事實,所涉及的事實,知識和思想,方法必須是真實的,符合科學觀律的,在化學問題解決中所倡導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導向是正確的。
2.7 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所設計的問題情境既構建著當前教學應該解決的問題,又適當蘊涵著潛在與當前教學目標相關的問題,給學生留下課後思考的空間,創設一種意味無窮的教學心理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循著課堂設計的問題繼續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內延續到課外,從而使課堂教學具有發展性,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