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繫也變得更加密切,而在改革開放之後,由於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因此,很多中國人也選擇了移居海外,開始新的生活。
其實,在過去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有很多外國人願意留在中國,並參與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1938年,有一對中國父母收養了一個外國棄嬰,而在這個棄嬰長大後,他也立志要來到新疆,報效中國。那麼,在這個棄嬰成長的過程中,都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呢?
這位棄嬰就是李憶祖,在1938年的時候,他的生身父母將他拋棄在了中國,在這個時候,一對中國夫婦不忍心看著小小的他流落在外,因此,就將他帶回了家,並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此後,這對夫婦還為他起名為李憶祖,自此,這個棄嬰也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曾經,有一個外國老奶奶想要收養李憶祖,但是,李憶祖的養母卻不捨得將他送出去,雖然說養父母的經濟條件比較好,但是在戰亂年代中,想要養活幾個孩子,仍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養父母卻並沒有與這個外國棄嬰之間有什麼隔閡,在李憶祖的成長過程中,他和養父母之間的感情也是十分深厚的。
後來,李憶祖也順利考入了北京地質學院,並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在1961年的時候,李憶祖也從北京地質學院順利畢業了,當時,由於他的成績非常優秀,因此,他也被學校分配到了北京工作。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北京應該是全中國範圍內最好的工作所在地了,但是,李憶祖卻並沒有選擇定居北京。
在那個年代中,全中國的建設都處於一種百廢待興的階段,而在這個時候,國家也就號召很多優秀的畢業生前往貧困地區支援建設,在這種情況下,李憶祖就毅然決然地來到了新疆,並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
剛剛來到新疆的時候,李憶祖就被分配到了當地的煤炭管理局,當時,他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煤田地質的普查工作,當時,他和同事們經常開著越野車來到野外進行探查,雖然說在那個時候,風餐露宿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但是,他卻從未對這樣艱難的日子有過抱怨,畢竟在他看來,自己學習專業知識的目的就是回報中國。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由於工作上的調動,李憶祖又被調往了烏魯木齊的一個學校擔任校長,而直到1998年退休時,李憶祖仍然奮鬥在烏魯木齊的教育一線上。當時,雖然說李憶祖已經退休了,但他卻並沒有打算放下手頭的工作,後來,他又來到了關心下一代委員會中擔任常務副主任,而為了促進新疆地區的教育發展,他也曾到處講學,可以說,在那個年代中,新疆地區的大部分學生都曾經聽過李憶祖的課程。
結語:
雖然從血統上來說,李憶祖並不是一個中國人,但是他熱愛中國的內心卻是不容置疑的。在我國煤礦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李憶祖也貢獻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常年的野外工作過程中,李憶祖曾經受過很多傷、也患過很多病,但是,他卻從未對自己內心的堅持有任何動搖。
曾經,面對他人的質疑,李憶祖堅稱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雖然說有很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不解,但是,李憶祖也用自己的切身行動證明了,血液和基因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對於他而言,中國就是他的故鄉,為了自己的故鄉,做出再多的奉獻與犧牲都是在所不惜的。通過了解李憶祖的故事,我們也能得到一些鼓舞,在未來的中國建設之路上,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
參考資料:
《走進創造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