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李憶祖,相信多數人都會感到不可思議:這位長著藍色瞳孔、鷹鉤鼻、下垂眼的"洋先生",怎麼可能會是中國人?然而,只要李老一開口,那夾帶著北京胡同味的京腔又會讓人深信不疑:這老北京味兒,只有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才能說得這麼流利呀!
身為中國地質界的泰鬥,李憶祖的名聲早已遍布整個神州大地,他的援疆事跡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為此,CCTV還專門為他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專門記錄李老和新疆的不解之緣。
然而,他的"洋面孔"卻一度讓國人質疑他的國籍:有人說李老是中外混血,有人說他是拿到了中國綠卡的外國人……其實都不是,李老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這是毋庸置疑的。
被收養的外國嬰兒
李憶祖於1938年出生於天津的一家教會醫院,可是他剛落地,就遭到了生父母的遺棄。沒有任何人知道關於他親生父母的訊息,因此,李憶祖的血統也無從知曉,根據他的長相,我們只能大概推測出他應該是西方某個國家的後裔。
後來,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主動提出收養李憶祖。這對夫婦經濟條件不錯,丈夫在一家美國公司駐華分部擔任經理一職,妻子是家庭主婦。
在優渥的環境中,李憶祖長大了,他的養父母並沒有因為他不是親生而苛待他,反而視如己出,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
據李憶祖回憶,他小的時候曾和養父母一起去歐洲旅遊,當時一位德國老太太十分喜愛他,又聽說他不是父母親生的,便想收養他,卻遭到了養父母的拒絕。
後來,李憶祖進入北京育英中學讀書,許多同學因為他的迥異長相而排擠、嘲諷他,把他當作異類看待。
這段日子對於李憶祖來說是灰暗的,他也十分自卑,一度因為異域的血統和樣貌而抬不起頭來。但他的母親卻耐心地開導他,讓他做一個有骨氣且自信的人。
捨棄工作,毅然入疆
從北京二中畢業後,李憶祖憑藉著出色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選擇了他最感興趣的地質測量與找礦專業。
1961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北京某單位參加工作。既能擁有首都的留居權,還有一個踏實穩定的飯碗,這是當時多少畢業生都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可李憶祖卻不以為然,他並不想追求安逸的生活。在上世紀60年代,國家鼓勵廣大青年知識分子開發西部。
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李憶祖兩次主動申請援疆,最終被批准成為援疆隊伍中的一員。但是李憶祖的母親卻不想讓他去,彼時,養父和養母已經離異,李憶祖的撫養權被判給了母親,二人相依為命;李憶祖這一走,母親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李憶祖之所以名為"憶祖",是因為養父想讓他銘記勿忘祖國,勿忘根源。對於李憶祖來說,是中國接納了他,給了他重生的機會,讓他得以茁壯成長,中國就是他的祖國!
為了報效祖國,他舍小家,安頓好了老母親,毅然決然地深入新疆盆地。這一走,就是一輩子。
銘記初心,無悔奉獻
剛到新疆時,李憶祖被分配到了156煤田地質隊,專門負責野外勘探野外的煤田油田。由於工作的特殊性,隊伍會經常露宿荒郊。白天,隊伍跋山涉水,深入無人之境;夜晚,大夥就駐紮在野外,風餐露宿。
面對如此艱苦惡劣的條件,李憶祖也時常以苦為樂,不知不覺就堅持了四十餘年。
"為實現理想走進來,為服務社會走出去",這是母校北京二中的校訓,也是李憶祖畢生的座右銘。退休之後,他本可以拿著養老金舒舒服服地回京安享晚年,可李憶祖依舊選擇了留在新疆。
從此,探測隊少了一位勇士,三尺講臺上卻多了一名教書先生。
22年來,李憶祖一直致力於教育行業,他先後去過50多個學校授課,開課次數高達800多次,給近30萬學生上過課。他從不拘泥於死板的教學形式,而是寓教於樂,讓學生們徹底愛上地質學這門課程。
每每有人問起國籍時,李憶祖總是堅定地說:"我是地道的中國人!"的確,李老人如其名,終身不忘報國之志,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和壯年都給了祖國,即便已是耄耋老人卻依然在講臺上耕耘。拳拳赤子之心,讓人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