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上圖二維碼填寫資料集郵寄地址,免費的哦)
產品的功能與形式一直貫穿整個設計的發展過程,功能與形式的辯證關係是常考的話題。那麼,功能與形式的關係都有哪些考法,我們應該如何論證?一起跟著學姐來看看吧!
《產品設計中的功能美與形式美》呂文靜(節選)
●產品的形式
形式是材料和結構的外在表現,是由一定的線條、形式、質地等可以為人直接感知的物質屬性所構成的整體。而產品只有通過形式才能成為人的知覺對象,使人對它產生認知和相適應的情感體驗,進而發揮其精神功能。產品的形式總是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
●產品的形式美
形式美普遍存在於自然物、社會物和藝術之中,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組成部分。產品形式美的要素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物質材料、手段,如語言、形狀、線條、色澤、聲音等以及和諧完全的組織結構。當產品形式要素組合符合對稱與平衡,調和與對比等形式的美學原則時,使人產生美的感覺。產品設計的形式美與所有事物的形式美一樣,遵守著共同的美學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美的形式法則。
●產品的功能
功能是特定結構的事物或系統在外部的聯繫和關係中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任何物質系統都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設計美的體現,需要材料和結構作載體,需要形式為依託。設計產品作為人造物,不同於純藝術創作,它必須符合實用功能目的性。產品形式的審美創造,以功能為取向原則,使產品精神功能的發揮有助於整個產品目的性和實用功能的體現。無論社會怎麼發展,人的物質需求,人的精神需求永遠代替不了人的物質需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產品功能即是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因而產品的功能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隨著人的需求變化而變化。功能不應該只與人的生理需求對應,還應該與人的社會需求相對應。產品的功能即產品的物質功能、社會功能和精神功能。只有首先滿足了人的需要的物質功能,才能進而實現其社會功能、精神功能。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說這三個功能是屬於不同的步驟,一件產品的設計,將其三種功能完美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成功的設計。
●產品的功能美
在產品設計中對功能的考慮是抽象思維的範圍,對美的造型的追求是形象思維的範圍。然而,「功能美」恰恰把這兩個範圍溝通起來。功能完善的產品,隨之帶來了造型上的美感,近年來提倡「功能美」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形式美與功能美的辨證關係
藝術設計的產品既是實用的對象又是被觀照的審美對象,它與純藝術品與功能無關的純粹形態相反,它是功能與形式的統一體或功能與形式的特質結合統一的具體表現。功能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是內在的統一,它可以通過功能美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產品的審美價值,除了指產品的外觀、造型和視覺的形式美之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從使用價值中直接產生的產品的功能美。當今先進工業生產設備、大型計算機、電腦、琳琅滿目的手機、五光十色的汽車、人們生活中的各種日用品,它們之所以不僅滿足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求,而且還能使人感到某種愉快、舒心、喜悅和興奮,不單單在它的外觀效果,而主要取決於它們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以及實現了人肉體達不到的能力。現代人不僅利用手機作為通信工具,而且運用這種通信工具的人感到十分的順手、舒適,沒有心理和生理的不快所帶來得疲勞。一件好的產品,不僅只是能使用,外觀的形式美可以說是實用和審美相結合的產品,還應該是讓人用的方便,用的順心,這種使用價值是蘊涵著審美價值的更高一級的東西。從這一點講,功能美與形式美是辨證統一的。
美的設計產品必須是功能美和形式美的交融統一。「技術與藝術的統一, 實用和審美的統一, 並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 而是客觀規律的必然, 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框架裡,其中的 `配比' 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人們對於產品功能美和形式美所要求的配比維度必然不同, 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在生活艱難、 物資短缺的時期, 人們重視的主要是產品的功能, 而隨著物質生活的豐裕, 人們對精神的需求就會加強, 對形式美的重視程度相應提高。不同時期的產品功能美和形式美存在著不同的配比維度, 同一時期不同產品之間的功能美和形式美也存在著不同的配比維度。
形式和功能必然是合二為一的, 但是兩者並沒有孰高孰低之分。《論語· 雍也》指出: 「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孔子非常強調 「 質」 與 「 文」的和諧統一, 也就是功能與形式的完整統一。形式不必完全追隨於功能, 而功能也不必完全讓位於形式。在不同的產品設計中, 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才是實事求是的設計作風。「產品設計不是技術+美化;不是工業+美化;不是內容+形式, 也並非先實用, 再經濟, 可能條件下才講美觀。設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全過程, 在講功能的同時, 經濟性與美感享受是同時交融的」 。好的產品是實用功能與形式完美的有機結合。我們不必斷定究竟哪個重要, 如果非要強行定義一個方面的重要性, 那只會造成不切實際的設計作風, 不利於設計的進步和學習更迭。如何在技術與人文、物質與審美之間尋找一種相互統一的美學中介, 仍然是我們今天和未來的設計所應思考的問題。在實際的設計案例中, 我們只需要知道兩者都很重要就足矣。正如人有千面,各不相同,產品也有著不同的屬性和側重點。
作為「 為人造物」 的產品設計, 功能美是產品設計的第一性, 但功能並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 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人, 而人對產品的需求不只是停留在有用性上,同時還有審美性、 精神性、 文化性等社會性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對產品的形式需求也越來越豐富, 而科技的發展又為產品的形式美的多樣性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和自由空間。只有使功能美與形式美完美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產品, 才能滿足人們多元的豐富性的需求。而發展形式美並不是以犧牲功能美為前提,設計是一種直覺的靈感,但這種直覺是建立在工學基礎之上的,設計師必須全面考慮和衡量產品的功能、 審美及社會性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不同產品功能美和形式美的配比維度,以設計生產出既具有合理功能美,又具有適度形式美的產品。
在1851年英國水晶博覽會上水晶宮的設計運用了玻璃幕牆和鋼材預製件的應用,新材料和新生產方式的成果成為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上最成功的展品,在科學的指引下新材料和新生產方式帶來了全新的看待生活的方式。在機械化大生產的作用下,設計開始成為機器生產和手工業之間的調和劑。折中主義和歷史主義的維多利亞風格的產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產品的風格由炫技浮誇、為裝飾而裝飾進而轉向功能第一。正如十九世紀美國芝加哥學派著名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 「形式追隨功能」的觀點,即一切是以功能為先導,機器生產的形式需要滿足功能性。
19 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將工業化帶入城市化發展,滿足市民階級的個性化需求並轉入大眾市場,產生了大批量消費也導致了大批量標準化生產,這也就出現了民眾階級個性化需求和廠家的標準化大規模生產的矛盾。在十九世紀末期,現代主義設計從歐洲興起,隨後傳到美國,這也進一步影響到了世界各國的設計風格發展,在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指導之下,世界各國迅速受到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影響,至使現代主義設計日趨成熟。
在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快速發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上有一些主要設計團隊推動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其中德國包浩斯設計學院的成立提出 「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將技術作為本體的設計理念下,把設計的形式與功能的關係同戰後的背景結合起來,將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至高潮。包浩斯設計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格羅皮烏斯是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先驅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特別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不是產品」,他還主張設計 「要使產品儘可能的美觀,要儘量去解決技術上、經濟上和形式上的困難,創造出完美的產品」。這樣看來,在以包浩斯設計為背景的現代主義設計主要推崇的是結合時代背景並符合人需卻又不失去美感的設計。
後現代主義的設計逐漸淡化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實用功能主義原則,使形式表達不僅具有象徵性,而且具有實用性。例如後現代主義設計大師———埃託·索特薩斯於1981 年設計的一個名叫卡爾頓的造型奇特的書架,這個書架的設計理念、造型創作、色彩搭配等各個方面都和市場上所銷售的書架有所不同,它既像一個奇怪的家具,又像給孩子玩的積木,還像形狀迥異的機器人。他獨特的造型方式幾乎不為物品的擺放提供空間,但是它鮮明活潑的色彩搭配讓人們眼前一亮。它還體現了設計師在設計書架時跳出了大眾的造型約束,有意識的將設計重點放在審美造型上,使產品能夠透過本身看到更多感性情懷的設計理念。這種忽略了實用性的設計,也給書籍造型設計帶來了更多造型創意,在一定層面下可以說這個書架的設計是有著多功能。這也是典型的後現代主義設計作品,它詮釋了的是一種不再執著於形式追隨功能,而是將形式追隨創作者感性表達的設計理念。後現代主義設計作品可以脫離功能單獨存在,亦或者能夠刺激使用者自己發現出新的功能。在後現代主義設計裡設計作品的存在是設計師情感的表達,追求一種獨特的感性設計作品。
工業革命以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新技術的發展是現代設計在形式上有了創新變化,功能上有了多元變化,其將設計形式逐漸發展變多。設計師越來越多的想法能夠通過高科技手段得到實現,也就不會像從前因為技術落後為了滿足功能而忽略形式,或者為了滿足形式而不顧功能。
無論設計中的主導是功能還是形式何為,總而言之他們都可以看成為人所用的道具。他們二者之間的關係是隨著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的當代社會而不停地改變,現今就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代社會而言,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關係已經逐漸合二為一,也就是說當今社會設計的形式即使為了滿足產品的功能性,而功能性也是為了展示出產品的形式感。
—— 往 期 精 彩 推 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