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積德」洗滌「 心識之流」,踏上解脫之道!

2020-12-16 重樓逾陀

行善積德能獲得健康、財富、長壽、美貌和好人緣, 因此,積功德行善常被視作經濟投資,是求得回報來滿足行善者世俗欲望的宗教事務。事實上,行善積德是修行的方法,也是「靈性增長和提升心靈」過程必要的墊腳石。

使內在淨 化得以成就的,就是功德。功德會刷走內心較粗淺的煩垢,減輕一向以來牢抓著我們的不善根,並同時鞏固一切善所發揮的力量。功德逐漸累積的力量,奠定了讓正智最後衝越有為、投向無為之境的基礎。其實,功德可以說是助長智慧超凡入聖的燃料。正如要登陸月球的火箭,初期要發力加強速度,才能在後階段衝入無引力的太空。功德也同樣能帶給精神靈性那衝出重圍的力量,把智慧的能力推往超越世俗的真諦,讓我們能夠遠離世法凡塵的牽引。

當古典的佛教論者給功德釋義為「那替心識之流洗滌和淨化的」時,功德能滌垢心田的效用便很明確地被肯定了。功德所發揮的淨化功能,需要經過很複雜的過程,當中涉及淨化的動力和目標,以及某種模式的運作過程。淨化過程的動力,來自有能力創造一切活動的「心」。如前所說,作功立德就是善行善業,而業行又無非是意向願力。因此,從最基本的分析來看,功德善行實在含藏著意志傾向,是意願下定決心要實踐正直正確的行為。由於意向是心識活動的一種形態,我們在細察之下便會發現:「功德」也同樣就是「心識活動」的一種形態了。它其實是付諸行動的念頭—「心」在背後主使,以「行為」作它的工具,來達成某個特定的目的。

這個發現提醒了我們,不要再誤解佛教,認為佛教是為了盲從儀規才重視功德。其實,從佛教的角度而言,每一功德善行背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無論是身體或言語作出的行動,都不過是意識 心態的相應表現而已。如果毫不知道善行的性質和意義,那個純粹外在的行動,就根本不會有淨化的價值存在。—縱使我們遵從行為規範或宗教儀軌,希望得到積累功德的效果,但由此而生起的精神效應,決不是來自這些行動本身可能具備的聖潔素質。這些行為活動所擔當的角色,只是導引人的心想意識朝著善與利益的方向走。行為規範與禮拜儀軌,都只不過是用來感染「善」意識的權宜之法。

從佛教的意義上來說,機械式地遵守道德規條,或盲目追隨宗教儀軌和固有制度,全都不是得度之法,甚至會變成解脫的障礙。這樣「對規條儀軌的執著不舍」(戒禁取),其實就是把眾生緊繫於生死輪轉之中的結縛。因此,我們必須要排除這種枷鎖,才能真正踏上解脫之道。為了功德而守持戒規行儀的這種外在修行,都還須心念專注和理解清晰,至於禪修或研讀法理這些基本的內在工夫,就更不用說了。

相關焦點

  • 行善積德的人,生死的恐懼就少
    人生之苦,生之苦,已經忘記,死亡時苦,沒有體驗過,但恐懼死亡,你卻知道了。死亡後的中陰身階段,就是人在這個法界中孤獨的漂泊,這恐懼,你目前也不知道。因為你忘記了,所以你不會恐懼。那能解決你這個恐懼的,有一個很好的媒介,他就叫:觀世音菩薩。  大家知道,儲蓄這個概念,人類的業在於儲蓄,你存很多錢,買房子車子,買保險。這個根源就在於你儲蓄,而儲蓄的根源,是恐懼。
  • 淨土法門:念佛就是積德,教人念佛就是行善
    總有好事之徒或閒著沒事之人譏諷念佛人,說有念佛的工夫還不如去行善。他們哪裡知道,念佛就是積德,教人念佛就是行善。所以說念佛是積德,積的不是小德,而是像虛空法界那麼廣闊的大德。有好事不能一人獨享,而要與眾人分享。教人念佛,就是幫助他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因而是在行善,行的不是小善,而是像須彌山一樣高廣的大善。
  • 一個一直在行善積德的人,為何會口出惡言?
    老謝大聲罵道「畜生」。此情此景,我心為之一顫。還有一次,也是坐著老謝的車,突遇電動車主橫穿馬路,老謝拉下車窗,頭部伸出車外,吼道「想死啊」。其實,車主遇到不文明的穿插馬路行為,口出惡言者比比皆是,老謝的所做所為,有何「意外」之處?
  •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子題有:「四聖諦總說」、「佛法八正道之正見與正思維」、「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唯一佛乘」、「由三乘菩提正見檢視應成派中觀的錯誤」…等,內容精彩,不可錯過!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 行善積德100句
    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  6.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8.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 一般而言,預測之術有三類人不看.第一類,行善積德之人,第二類,奸邪無良之人,第三類,修行之人.
    一切都是從道中而來,動分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而這五術雖各有側重點,但無一例外,無論是哪一術,都可以預言未來之事。那麼我們所預測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不靈驗的時候呢?這裡和大家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三不看」。一般而言,預測之術有三類人不看。第一類,行善積德之人,第二類,奸邪無良之人,第三類,修行之人。
  • 《成佛之道》第五章: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三二)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講義
  • 行善積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你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你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 佛說: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隨緣行善,方能收穫大福報
    佛說:「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行善是可以為我們積累功德福報的。但是,很多人卻不了解因為我們行善的方式方法不同,最後得到的功德福報也會有所不同。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做了善事之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態產生,但是這些心態也就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做了善事,不求人知,是發自內心中的善;第二種,做了善事,喜歡廣而告之,希望所有人都知道。
  • 《周易》益卦:增益之道
    益有增加的意思,益卦也就是在揭示增益之道。聖人效法天道,利益萬物而不爭,損有餘而補不足。損卦是教人能夠減損自己,益卦是教人能夠利益別人。能夠利益別人,這是在順應天道,這樣是利於有所前往,也是利於做成大事的。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 西善橋姚氏家族:崇德孝義、行善積德
    &nbsp&nbsp&nbsp&nbsp[家訓解讀]&nbsp&nbsp&nbsp&nbsp明清以來,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姚村之姚氏家族,遵循「崇德孝義、行善積德」之家訓,修德養性,敦厚重義,在當地救窮濟困、樂善好施。數百年來,其家族事跡被廣為傳頌。
  • 積德行善有用嗎?我行善有用,你行善沒用,掌握規律,才能飛黃騰達
    積德行善沒有用的,我十三歲的時候救過一個落水的鄰居,差點還把我淹死,22歲的時候在廣東江門,晚上看到馬路上中間躺著一個人,滾來滾去。我立馬跑過去查看情況,原來是出車禍了,被撞飛了。直到警察救護車來到我才走,這算積德行善嗎?可為什麼我的人生卻過得那麼悽慘?我不信了,真的!我46歲了,殺雞都不敢,救過幾個落水的人,05年大年初三兩臺摩託車相撞6個人躺在路中間,好多人圍觀就沒人救人,最後我和侄兒一齊全送醫院,後來聽說兩父子沒搶救過來,同年8月11日我自己車禍雙腿斷了。
  • 行善積德100句,請大量傳播此文,無量功德!
    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24.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25.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35.積德為產業,強勝於美宅良田。  36.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37.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 佛說「行善積德」,其實還有你不知道的下一句,跟家族興衰有關
    佛說「行善積德」,其實還有你不知道的下一句,跟家族興衰有關 | 文 三隻眼讀史佛學經典中,有一部三世因果經,又叫三世因果文,其內容是勸人向善,主要講「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怎樣為自己造一個好命;行善積德與行兇作惡的因果循環報應。」
  • 人類圖|智慧|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命運嗎?
    雲本身就是變化莫測的,走之底本身也是在變化的。所以我們知道「運」就是一個隨時在變的東西。結合人類圖來說,一個人的設計雖然是固定的,但是你活出你設計的狀態是千差萬別的。下面我們談更重要的問題,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命運嗎?我看不一定。
  • 佛學:敬佛無定法,積德行善就是佛
    敬佛沒有定法,積德行善就是佛。信仰不必拘泥於表面形式,盲目崇拜,否則只會讓自己迷失,走入心之地獄。行,住、坐、臥,皆是道場,因為佛在心中,非在外邊。自覺自悟,隨性隨情,佛法隨緣。四川地震後,某公司領導為了面子好看,強制人人都要捐款,而且每個級別都設置了捐款的最低限額。老王也想為災區作點貢獻,但他深感力不從心。
  • 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但卻人人喜歡行善積德,被譽為最虔誠佛教國家
    當地人人都喜歡行善積德,被譽為是最虔誠的佛教國家。緬甸距離我們並不遠,是我國眾多個鄰國之一。迄今為止,緬甸已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時期叫做洪沙瓦底。這個國家一路走來並不是特別的順利,先後成為了多個國家的殖民地。可當你來到這個國家,感受到更多的,卻不是歷史戰爭所給緬甸帶來的,當地人的信仰,都讓你由衷敬佩。
  • 從「子貢贖人」看商人的行善之道
    《呂氏春秋·察微篇》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 「最美天使」王琴:這個職業是在積德行善
    在殯儀館,遺體推出來的時候,她兒子說我媽媽信佛,有一些心愛之物要放到身上帶走。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真的是個挑戰,從來沒有接觸過遺體,本來看到他媽媽的遺體我就很害怕,你要讓我碰觸遺體,我更恐懼了。但是沒辦法,只好強裝鎮靜,慢慢把東西放到她手裡,衣服裡和口袋裡。當接觸到她手的時候,我感覺到一種涼,這種涼是刺骨的涼,刺骨的涼,我到現在都忘不了。    一空網:你沒有被嚇跑?
  • 【每日故事】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行善積德,自得天佑
    ,吾心怡悅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每日念咒: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難報,卻無以為報,則有佛教報父母恩咒,每逢農曆七月中每日念誦報恩咒四十九遍,可報父母恩,現存父母延壽,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誦,次日可補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