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行而有果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紀檢監察報:知行合一,行而有果

關於知與行,王守仁有句話說得好,「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起而行之、用力於實處是態度,也是本事;是站穩立場,更是努力方向。

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你開會我開會大家都開會」,下聯是「你發文我發文大家都發文」,橫批是「誰來落實」。此對聯諷刺了議而不決、光說不練的現象。從古至今,世人歷來反對誇誇其談、坐而論道。《論語》有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就是倡導起而行之、用力於實處。

坐而論道易,起而行之難。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嘴上說得再好,不如手底下見真章。起而行之、用力於實處,不僅需要過人的膽識和勇氣,還需要準確的判斷力和超強的行動力作保障,而紙上談兵呢,往往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虛與實之分,禍與福之紐也。」起而行之也是驗證觀點是否可行的過程,是實踐中對固有想法的不斷覺察與修正。思路可行就擼起袖子加油幹,不可行的話及時轉換思路、重新尋找出路。這不僅是一個由務虛到務實的過程,更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哲學思維貫穿其中。

1973年,毛澤東對周恩來說,「我們是現實主義者,說許多空話,不如做一件實事。」時至今日,少說空話、多做實事仍是共產黨人的「傳家寶」。回顧改革開放的歷程,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改革先鋒」的起而行之、實處用力、敢闖敢試、敢想敢幹,才有如今舉世矚目、令人讚嘆的發展成果。實踐充分證明,「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業,路要去走才能開闢通途」。

坐而論道與起而行之說到底是知與行的關係問題。無論是坐而論道,還是起而行之,其實提供的都是一種想問題、做事情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為了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倡起而行之不等於否定謀劃、探討的重要性,而是更強調躬身實踐在幹事創業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只是坐而論道,最終很可能錯過良機、勞無所獲,只能慨嘆「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關於知與行,王守仁有句話說得好,「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起而行之、用力於實處是態度,也是本事;是站穩立場,更是努力方向。雖然清談容易實幹難,但在知行合一的具體實踐中,多些決而有行、行而有果,多些起而行之,少點坐而論道、就一定能夠取得突破、收穫精彩。(張碩)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雲南:營造安全放心的市場環境  雲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具體職責是什麼?誤導老年人消費的行為有哪些?如何規範普洱茶市場?3月14日,雲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榮明率隊做客「金色熱線」,就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解答。 統一監管 服務企業增進民生福祉 去年底,…【詳細】

要聞

雲南109種特色農產品「入淘」  近日,淘寶發布的《全國地方特色農產品上行報告》顯示,來自天南海北的特色農產品正在加速「入淘」步伐,不僅打響了品牌,更打開了市場。 截至2018年,淘寶天貓上地方特色農產品數量達到2900多種,覆蓋所有省份,2018年銷售金額較上年勁增4…【詳細】

要聞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原標題: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以行求知 學習本領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第一位本領。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今天,我們學習劉少奇同志,就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並提出黨員領導幹部要善於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王陽明:知行合一 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關於知行合一,先生在《傳習錄》中有闡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 知行合一 內化於心 外化於行
    申報的《基於知行合一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四化」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教學成果榮獲第十五批江西省高校教學成果獎專科層次一等獎。 實施「任務引領、內化於心」的理論教學專題化。課程組以教材為教學基本遵循,結合高職教育特色,重新梳理教材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對同一課程、不同課程之間重複的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和整合,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功夫,設計出既相對獨立又有著內在邏輯聯繫的教學專題。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並理所當然的認為,知了就是行,或者行了才能知。知行合一其實「知行合一」說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在王陽明那裡,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強調同一件事,也就是說,「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並不存在脫離「知」的「行」,當然也就不存在脫離
  • 教師資格證高分範文分享:知行合一,貴於行之(附批改)
    【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名為陶行知。通過陶先生改名,我們可以看出他教育理論認識論的轉變。從盲目到「知行合一」到「行知論」。2.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的另外一大主張是:「知行合一」。很多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思想和行動要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閱讀先生的大作前,我也抱有同樣的觀念。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種誤解。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所成」。現代主流觀念認為「知」指道德、良知,「行」指行為。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的運用,認知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觀點。那麼「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初解一下「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的本質
    知與行》已經與大家分享了心學和心理學中的知行關係,用最通俗的語言來概括就是「道理誰都懂,就看做不做」,這也很符合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但是這並非知行合一的本質,它有著更深層的含義。徐愛也曾問過知行合一是不是就是知道以後去做就可以了,王陽明予以糾正並講出了真正的含義。「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回事。」這段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那為什麼說「知」和「行」就是一個事呢?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徵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還不夠,還要去做,去行。實際上佛法的四位大菩薩,文殊師利代表知道,即無上智慧,地藏王大菩薩代表發願,即去做,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而普賢菩薩則代表行。就是執行。所以你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見到雲谷禪師,知道了因果和行善積德的作用,這是不是正知正見,然後立下日行三善,是不是立志立願。然後堅持,執行三年,是不是實修執行,然後再許善事3000件,是不是又再許願,然後又去做,是不是又在執行,所以這就是不斷了知因果,立志許願,執行的過程。最終可以改命。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行千裡路讀萬卷書 「知行合一」助力全民閱讀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關注億萬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封面新聞特意聯合曹操專車和京東圖書推出「知行合一」主題活動,讓用戶在乘車之餘讀到自己喜歡的好書。據記者了解,此次活動,封面新聞將在100輛曹操專車上放置由京東圖書提供的2018年京東文學獎的精選圖書以及曹操專車提供的神秘獎品,真正做到「知識+出行合一」。
  • 歷史鉤沉: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提出的最有名的理論。那麼這麼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知行合一是什麼王陽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強調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即他說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體與客體聯繫起來呢?
  • 知行合一:偉大中的智慧!
    知行合一是我們常聽的一句話,也是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們常常把它掛在嘴邊。但在做知行合一時,我們常常卻是知比行多。所以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講道理的人、說教的人、滔滔不絕的人,但許多人不能將這些道理、說教、話語落實到他自己的行為中。
  •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
    如何解讀知行合一?上一期我們講了格物致知的含義,今天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基礎,知道了我們生而為人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事可以做。然後就是如何去做達到知行合一。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知道和做到的距離。知是知道,行是行動。讀書有沒有好處?
  • 知行合一?你懂嗎?
    知行合一最經典的實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階, 運用知行合一,在官場用20多年的時間鬥倒嚴嵩。 王守仁「心學」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通俗說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為 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為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
  • 魏禮群: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值此臨別之際,我從社會學的基本特徵和根本要義,思考了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作寄語,與大家分享、共勉。「知行合一」意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踐中運用此道理密不可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僅要重視認識(「知」),還要重視實踐(「行」),必須把「知」和「行」統一起來。「知行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做人做事的重要原則。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當今中國振興,祖國統一,需要「知行合一」的精神,「知」,中華有魂,「行」,國民安泰;知,萬物所向,行,天地歸心。有知行合一,才有經濟振興,才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才有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才有祖國統一。今天,知行合一,祖國統一是兩岸追根溯源共同的血脈、歷史、文化基因的同時,為增強兩岸的文化自信所採取的行動上的合一。提出臺灣跟福建素有五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