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近一年來,南通大學依託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對接產業鏈,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共同體,入選了江蘇省首批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點。「微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涉及信息、材料和能源等科學技術領域的核心問題。」南通大學副校長、通科微電子學院副理事長顧菊平教授指出,「這些核心問題和顛覆性技術均呈現出多學科融合的特徵,迫切需要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特徵的『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人才培養破題,最先需要面向新興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南通大學在學科發展上主動布局謀劃,建立跨學院和學科的專業合作機制,積極和地方經濟發展接軌,構建「政產學研」一體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2017年5月17日,學校與南通市港閘區人民政府、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青軟實訓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錫麟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邑文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了通科微電子學院。目前,學院已建成了江蘇省專用集成電路設計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新能源裝備及其智能測控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集成電路先進封裝測試重點實驗室等6個科技研發平臺和8個實習實訓平臺。
「『新工科』人才培養一定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以高質量就業為根本。」通科微電子學院院長章國安教授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貫穿於通科微電子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院實施「3+1」培養方案,即前三年校企聯合培養,第四年在企業實踐學習,凝練出「理論知識—工程實踐—集成創新」「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地方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達到教育與產業、人才與市場、學業與就業無縫對接。
圍繞「通識、基礎、專業」課程群增設多元課程,推動課程內容重組,靈活設置課程模塊,《模擬電子技術》《嵌入式系統及應用》《自動檢測技術與人工智慧》等十餘門核心課程是聯合企業精心打造的「金課」,其中4門課程入選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自編的5部教材被評為省級重點教材。「地方綜合性大學電氣類集成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全員全程合作協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這兩項學院「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獲得了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30萬元的獎勵是學校對我們努力的肯定,也為今後更多同學們參與科研創新營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氛圍。」在去年年底南通大學召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總結表彰會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範雷金團隊獲得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
範雷金大二時來到學校共建企業——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實訓實驗室。在實踐中,他和團隊小夥伴發現在船舶及其配套裝備製造中,雖然已經有焊接機器人開發應用,但這些機器人是無法移動的固定機器,工作效率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改成可移動的形式,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代替人工到一些危險的地方作業。」範雷金帶著這「奇思妙想」找到了導師張堃副教授,最終創新研製成功「海工高精密智能焊接系統」,填補了國內外焊前、焊中、焊後一體化自動作業技術和裝備空白。
「實踐是萌發創意的源頭,學院實行的『1+N』導師制是我們創新成功的堅強後盾。」範雷金提到的「1+N」導師制是通科微電子學院打造的一個實踐教學的產教創新訓練平臺。「1」是主導師,「N」是隨著科研項目不斷變化的導師組,校企合作按照「新工科」涉及的各個專業領域形成項目導師庫由學生按需選擇。
「只有走出校園,向產業尋思路,創新才有生長的土壤,科研才有更強的生命力,只有積極開展實踐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章國安說,「我們要求教師要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要採用討論式、啟發式、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充當學生學習的激勵者、引導者、推動者,讓所有學生加入老師的課題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發展。」
從「人才培養新體系」到「面向工程化的課程新模式」,再到「產教創新訓練平臺」,南通大學為實現「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了一條暢通的「跑道」。通科微電子學院成立三年來,學生100%參與科研實踐訓練,獲得省級以上等大學生課外競賽獎項共273項,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共59項,獲獎學生達300餘人次。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