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工科」對接新技術企業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近一年來,南通大學依託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對接產業鏈,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共同體,入選了江蘇省首批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點。「微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涉及信息、材料和能源等科學技術領域的核心問題。」南通大學副校長、通科微電子學院副理事長顧菊平教授指出,「這些核心問題和顛覆性技術均呈現出多學科融合的特徵,迫切需要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特徵的『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人才培養破題,最先需要面向新興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南通大學在學科發展上主動布局謀劃,建立跨學院和學科的專業合作機制,積極和地方經濟發展接軌,構建「政產學研」一體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2017年5月17日,學校與南通市港閘區人民政府、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青軟實訓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錫麟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邑文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了通科微電子學院。目前,學院已建成了江蘇省專用集成電路設計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新能源裝備及其智能測控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集成電路先進封裝測試重點實驗室等6個科技研發平臺和8個實習實訓平臺。

「『新工科』人才培養一定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以高質量就業為根本。」通科微電子學院院長章國安教授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貫穿於通科微電子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院實施「3+1」培養方案,即前三年校企聯合培養,第四年在企業實踐學習,凝練出「理論知識—工程實踐—集成創新」「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地方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達到教育與產業、人才與市場、學業與就業無縫對接。

圍繞「通識、基礎、專業」課程群增設多元課程,推動課程內容重組,靈活設置課程模塊,《模擬電子技術》《嵌入式系統及應用》《自動檢測技術與人工智慧》等十餘門核心課程是聯合企業精心打造的「金課」,其中4門課程入選江蘇省在線開放課程,自編的5部教材被評為省級重點教材。「地方綜合性大學電氣類集成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全員全程合作協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這兩項學院「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獲得了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30萬元的獎勵是學校對我們努力的肯定,也為今後更多同學們參與科研創新營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氛圍。」在去年年底南通大學召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總結表彰會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範雷金團隊獲得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

範雷金大二時來到學校共建企業——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實訓實驗室。在實踐中,他和團隊小夥伴發現在船舶及其配套裝備製造中,雖然已經有焊接機器人開發應用,但這些機器人是無法移動的固定機器,工作效率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改成可移動的形式,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代替人工到一些危險的地方作業。」範雷金帶著這「奇思妙想」找到了導師張堃副教授,最終創新研製成功「海工高精密智能焊接系統」,填補了國內外焊前、焊中、焊後一體化自動作業技術和裝備空白。

「實踐是萌發創意的源頭,學院實行的『1+N』導師制是我們創新成功的堅強後盾。」範雷金提到的「1+N」導師制是通科微電子學院打造的一個實踐教學的產教創新訓練平臺。「1」是主導師,「N」是隨著科研項目不斷變化的導師組,校企合作按照「新工科」涉及的各個專業領域形成項目導師庫由學生按需選擇。

「只有走出校園,向產業尋思路,創新才有生長的土壤,科研才有更強的生命力,只有積極開展實踐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章國安說,「我們要求教師要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要採用討論式、啟發式、探索式的教學方法,充當學生學習的激勵者、引導者、推動者,讓所有學生加入老師的課題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發展。」

從「人才培養新體系」到「面向工程化的課程新模式」,再到「產教創新訓練平臺」,南通大學為實現「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了一條暢通的「跑道」。通科微電子學院成立三年來,學生100%參與科研實踐訓練,獲得省級以上等大學生課外競賽獎項共273項,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共59項,獲獎學生達300餘人次。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新工科協同新文科雙翼齊飛培養新人才
    a    緊跟時代發展 新工科建設成效明顯    該校從2017年4月份開始,就啟動了新工科建設,成立新工科組織領導機構,制定了改革工作方案,出臺了《關於以「新工科」建設為引領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實施意見》,在總結和發揮原有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基礎上,強化新工科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
  • 鹽城工學院與企業共建新工科協同育人實踐平臺
    在籤約儀式上,劉祖漢表示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新工科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共同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與光膜產業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高橋俊典介紹了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公司將為學生提供實習、就業的機會,並給予生活補貼和經費支持,同時對此次合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和美好的祝願。材料學院院長張勤芳詳細介紹了校企合作進程、新工科建設合作目的、合作方式及內容等方面工作。
  •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搭建「新工科」智能製造技術平臺 助力企業升級...
    日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與河南遠大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新一代電動汽車智能交、直流充電樁產品正式通過國家繼電保護及自動化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網自動化設備電磁兼容實驗室的性能測試,進入生產、銷售環節。這是該校長期服務濟源智慧城市建設和地方產業發展結出的又一項碩果。
  • 培育面向未來的高素質「新工科」人才
    「學必期於用,用必適於地」,這是對閩南理工學院舉辦者許景期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的生動闡釋。作為一所接地氣、有活力的地方性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學校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新工科」建設的號召,凝練特色,厚植優勢,走出了一條人才培養的新路子,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好評,也為地方性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 「新工科」: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命題
    第二,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未根據本科新工科建設及時進行相應對接,未建設貫通高職、本科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立交橋,無法在新工科人才培養方面開展高本銜接,造成產業既缺工程師更缺「人才鏈」的現象,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無法實現有效銜接。
  • 「新工科」工程創新技術競賽雲端開賽
    新華網天津12月2日電(張博)由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第三屆天津市大學生信息技術「新工科」工程創新技術競賽近日雲端開賽。來自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23所高等院校的580支參賽隊角逐本屆大賽。
  • 聚焦2019年新工科,全國6所高校新工科建設現狀
    2018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認定612個項目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高校新工科建設進入實施階段。一年多時間過去了,2019年各高校新工科建設處於什麼一個狀態呢?
  • 每日新報:卓越大學聯盟高校發布新工科教育質量宣言:新工科,新在哪?
    自2016年提出後,先後奏響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設的三部曲。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以新工科建設為龍頭,系統推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掀起了高等教育的「質量革命」。2未來怎麼做?
  • 「新工科·新教育·新生態」高峰論壇舉行
    「新工科·新教育·新生態」高峰論壇日前在貴陽舉行,本次論壇圍繞新工科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產教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工程教育認證與新工科專業建設,在線實驗資源建設與實踐教學創新應用等主題,組織了專題報告、分領域交流對接和研討以及最新教育實踐前沿成果展示等,以促進校企人才培養在政、產、學
  • 「新工科」緣何成雙料新寵?
    陸延青:我理解,新工科是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理工融合、雙力驅動為基本特徵,以全鏈條國際化創新創業教育為目的的新型工程學科發展範式。雙力驅動是指技術驅動力有兩個:第一,科學驅動創新,瞄準國內國際重要科學問題,由學科發展和科學本源產生驅動力;第二,需求驅動創新,由產業技術發展遇到的共性問題、關鍵問題、瓶頸問題驅動創新。 當然,新工科是個統稱。
  • 第二屆大學生信息技術「新工科」工程創新技術大賽成功舉辦
    2019年11月30日,由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天津大學、天津農學院、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承辦,天津市計算機協會單片機分會協辦,天津啟誠偉業科技有限公司贊助支持的第二屆天津市大學生信息技術「新工科」工程實踐創新技術決賽在天津大學舉行。
  • 「新工科」新在哪兒
    2018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認定612個項目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一個月後,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可見新工科的建設正逐步由思想理念走向實踐行動。
  • 南通理工學院:多措並舉推動「新工科」 改革出實效
    張昊是南通理工學院「新工科」課堂的「嘗鮮者」,是全校第一個「新工科」人才培養平臺——「3D列印技術強化班」的學生。與傳統班級培養模式不同,項目強化班是按照企業特定需求設定培養目標,利用課餘和節假日時間以「小灶」形式開展教學,努力將學生向企業急需人才的就業崗位引導,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麼、學的知識有什麼用。
  • 新工科,打造培養「大國工匠」搖籃
    如2017年廣州等地的春季人才需求招聘會上,某能源科技企業擬招聘60餘名技術和管理類人才,最終卻只招到不足10%。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加快,新一輪產業革命和國際競爭愈加激烈,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將如何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為目標,進行改革創新?
  • 女孩子不適合工科是「老黃曆」:女孩子報考「新工科」的幾點理由
    工科專業不適合女孩子的原因,或者說,大部分工科專業不適合女孩子的原因,不是性別要求,而是有一部分傳統的觀念和一部分傳統的工科行業特點,導致工科不適合大多數女孩子。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致有三點。其一是工科裡一些專業需要與機械設備「打交道」,很少會有女孩子喜歡這些硬冷的「鐵傢伙」,而且這類企業也「主動性「心向男生。
  • 重慶理工大學強化協同育人聚力新工科人才培養
    重慶理工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和重慶市重大戰略部署,傳承發揚「工以建國、技以利工」的紅色兵工基因,堅持市場導向、需求導向,強化協同育人,努力培養新興工程科技人才,推動實現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一是強化協同育人基地建設。
  • 中國高科集團在線「雲實訓」 助力新工科教育「停課不停學」
    獨立直播間、專享帶寬,無打擾環境保證直播順利開展「企業賦能雲實訓」是中國高科集團前沿IT技術方向(大數據+、人工智慧+、5G物聯網)高校綜合教育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於「端到端的OBE人才培養閉環模型」打造的、用於雙向對接並打通「產業端」與「院校端」技術隔閡的技能實訓培養項目。
  • 新材料人才需求缺口400萬 東華大學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智能材料、新能源材料、3D列印技術……材料領域的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新材料作為國家十大重點領域,到2025年人才需求缺口約為400萬人。新時代呼喚「新工科」人才,人才需求不僅是數量上,更需要面向新興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質量。
  • 亮點速遞| AI時代的機器人技術與新工科教育
    11月28日下午,在濟南高新區齊魯軟體園大廈四樓報告廳舉辦了「AI時代的機器人技術與新工科教育論壇」,本次論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和山東省自動化學會主辦,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濟南工業軟體與智能系統研究院、CODESYS軟體系統(北京)有限公司承辦,專家們深入討論了「人工智慧、信息技術與多學科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新工科專業建設的創新與實踐」、「未來工程教育的創新發展及人才培養
  • 卓越大學聯盟發布新工科教育質量宣言
    與此同時,包括9所工科優勢校在內的卓越大學聯盟發布了《卓越大學聯盟新工科教育質量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共同推進新工科建設。據悉,「新工科」這一概念自2016年提出後,先後奏響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設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