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長沙市雨花區長嶺社區的90歲老人孫克俊,其父親孫道信是中國近代史100位民族英雄之一的孫開華的兒子,母親林淑清則是清朝後期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的孫女。在孫克俊的腦海深處,儲存了太多有關英雄爺爺的記憶。「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會經常給我講起「孫九大人保臺灣」的故事。要知道,這個『孫九大人』就是我的爺爺孫開華啊,所以,每次聽父親講爺爺的故事,我都會聚精會神地聽得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歲月的風霜沒能摧垮孫克俊本來就多病的身體。她精神飽滿,思維清晰,談吐得體,一說起爺爺孫開華,就滔滔不絕。
130多年前,羸弱多病的清王朝不僅內患重重,而且因為列強勢如破竹的侵略已使得家國破碎,人心低迷。在那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悲憤的人心實在是太需要勝利來安慰和鼓勵。這個時候,臺灣淡水之戰打響了,指揮這次迎敵之役的就是時任福建提督、湖南慈利人孫開華。
130年前的硝煙已然散去,但歷史不會淡化也不會被遺忘。
《文史春秋》1999年第三期載文記載,在臺灣至今還流行著一首民謠:「淡水唱,淡水歡,孫九大人坐檯灣。法寇見了喪了膽,夾起尾巴一溜煙。家家紅燈照,歲歲樂豐年……」臺灣人民把鄭成功、孫開華捧為救星、福神,很多人家在其家裡的神龕上供奉著鄭、孫兩人的雕像。
2008年,中央電視臺一套播放大製作電視劇《臺灣1895》,劇中所說的中法戰爭,以較大篇幅講到孫開華領導的淡水之戰。
1884年10月1日,在法遠東艦隊主力進攻臺灣基隆的同時,一貫驕橫的艦隊司令孤拔指使艦隊副手利士比少將率領4艘軍艦駛抵淡水,企圖打開淡水港,佔領淡水城,以期策應基隆方向法軍主力的作戰。
誰知,駐守淡水的孫開華早有準備,敵情緊張時,他「晝夜率軍分伏海濱林莽,風夕露宿,不敢少休」。
利士比一到就投書約戰,孫開華從容部署應戰,親自登炮臺坐鎮指揮,連夜以待。次日清早法艦果至,孫開華先發制人,下令開炮,以挫敵鋒。奈何法軍船堅炮利,孫開華座前中彈,幸未爆炸,仍然指揮若定。激戰到第二天稍歇,清軍的兩座炮臺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還傷亡將士30餘人。部將胡俊德中彈身亡,孫開華親自滌血裹屍,涕泣哭祭,將士們深為感動。孫開華見士氣高漲,乃與諸將謀曰:「吾軍以整旅當敵炮火,即幸勝,傷損精銳亦必多,莫如化整為零,人各為戰,伺隙蹈利,分進合擊,減少傷亡,方可制敵。」於是,將兵勇編組為「麻雀隊」,實行遊擊戰術。次日再戰,法軍在優勢炮火的掩護下蜂擁登陸,清軍將士不懼強敵,攔頭迎擊,短兵接戰。孫開華奮起橫刀躍馬,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手刃敵兵執旗官,奪其旗以歸。清軍將士見之,士氣大振。「士卒皆以一當百,短兵相接,呼聲震天地。」斬獲法軍首級300有多,震撼法軍鬥志。孤拔身負重傷,法軍乃大潰,紛紛奪路而逃,被海水溺死者無算。法軍以失旗為奇恥大辱,急急開艦逃遁,清軍大獲全勝,取得了歷史性的「淡水大捷」。
戰後,法國侵略者哀嘆:「這次的失敗,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我們的損失十分嚴重」,而對於清軍毫無畏懼,團結作戰的精神也不得不表示佩服和讚嘆:「中國人在淡水之戰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敢與頑強,而這種品質通常是不為人們所承認的。」
此戰是清代晚期唯一的一次取得徹底勝利的戰爭,不僅致使孤拔重傷不治而亡,而且也迫使法國內閣倒臺。同時,清朝自有外侮以來,海上用兵,將帥能親冒炮火破敵大捷者,以孫開華淡水之戰為首功。孫開華在此戰中所創立的「麻雀戰」、「遊擊戰」的戰術在軍事史上影響很大,以致上個世紀「八年抗戰」時得到了廣泛使用。
《清史稿》對孫開華和淡水之戰都做了記載。今年初,湖南文理學院決定對孫開華的生平事跡和軍事思想進行研究,據該院周星林教授介紹,孫開華年輕時是一個剃頭匠,因為長得人高馬大、臂力過人而被招募致鎮壓太平軍的湘軍之中。「別人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而這個孫開華,一輩子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即使湘軍統領曾國藩的隊伍受到圍困,起死回生的人物就是孫開華……可以說,孫開華是一個軍事奇才!」
孫開華卒後,光緒皇帝專門撰寫了一篇《祭孫提督文》:「朕維奮武攸賢,聽鼙鼓而思良將;飾終有典,紀旗常而考司勳,成勞既著於海疆,懋賞宜施於泉壤。用陳芬苾,式煥絲綸爾……原任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勇毅夙彰,忠勤丕著,早蘊文韜之略,遂超七萃之班……於戲!臺北無驚,足抗施黃之往烈;海東不靖,尚期頗牧之重生。靈而有知,庶其歆格?」
皇帝給一個死後的提督專門寫祭文,這在中國歷史上不多見。這也說明孫開華當時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孫開華的奮勇抗敵給了戰爭煙火中的人們一些慰藉,也鼓舞了後來的有志之士。孫開華的大兒子孫道元為抵禦日軍侵佔臺灣,1895年與侵略者浴血奮戰,身負重傷,仍不肯撤離,直至戰死疆場,其愛人張秀英將一雙兒女託人帶回大陸交蘇州姐姐撫養,自己帶領丈夫餘兵,從臺北戰鬥到臺南,最後寡不敵眾,飲彈自盡。
張秀英赴死前,將一雙兒女託人帶給蘇州姐姐張美容撫養,並致函說:「刻己素服從軍,招集先夫舊部,並招新勇數營,誓除倭寇以雪世仇。今命老僕楊明六,乳媼周張氏契帶兩豚兒來蘇,到日望賢姊念骨肉之情,妥為看顧。……愚妹此行,若能遂志,掃盡倭氛,則子母重逢,或當有日。力不從心,惟有付之一死,以繼先夫之志。」
如此鐵骨錚言,鑑天憾地,何其悲壯!
孫開華的二兒子孫道仁,辛亥革命時,率福建守軍起義。民國元年(1912年),他被南京臨時政府任命為陸軍中將並擔任福建都督。這年4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到福建等地週遊,19日下午,孫中山到達廈門,孫道仁登上遊輪迎接他。孫中山在廈門期間與孫道仁進行了長時間的密談,從此,兩人建立了密切的友誼。
18歲那年,孫克俊嫁給了一個銀行家的兒子。「解放後,我就一直定居在長沙。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們家的條件並不好,但卻不得不撫養家庭狀況更不好的二伯父孫道仁的重孫孫理文。後來,宋慶齡知道了這一情況,派人將孫理文接走了,他從此獲得了悉心照顧和栽培。」孫克俊說,這件事足以證明二伯父孫道仁與孫中山、宋慶齡的深厚友誼。
孫開華故居位於慈利縣巖泊渡鎮,現在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湖南僅存的兩處「涉臺」文物之一。清道光十七年(1839年),由孫開華的祖父孫文選與其父孫光表修建。該建築是南方豪族封火牆「穿鬥式」構架的典型井幹院落建築代表。故居主體建築,座南朝北,依山傍水,並在建築群四周有水渠環繞,東側有60餘米的人工灌溉高架水渠 「二十八宿」,設計優美,造型獨特,酷似「龍」形,是古代灌溉工程的傑作,至今還在使用之中。
孫克俊也曾經在慈利孫家大院生活了11年,「我現在還依然記得那個院子是佔地5畝多的三進院子,門口有一金匾,為『孫壯武公府』,門口對聯為:『安邦思良將,保國念賢臣』,門前的曬穀坪是青磚鋪就……」
1944年9月,常德會戰打響,一支日軍從孫家大屋前的路上經過,獲知此處是孫開華的故居後,點燃了一把大火。說到此事,孫克俊老人的語氣中透出一份哀傷:「大火整整燒了兩天一夜……我們孫家人躲在後山上的茅草中,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燒!不過,也有村裡老人不無疼惜地說,『要是老帥還在多好啊,不砍死這些倭寇才怪!」
孫克俊承認,當她聽到村裡老人這樣說時,就有一份特別的榮耀在心頭縈繞。由於身體原因,孫克俊一直沒有正式工作,一生清貧。「但正是這份榮耀,使我堅強地生活下來!」
據長沙縣委統戰部副部長黃柏強研究考證,其時,孫開華在今長沙縣安沙鎮白塔村置有家產,孫家有三支後人遷徙到此住居。「至今,住居在此的孫家後人還保留著一幅珍貴的湘繡繡品,據悉,這幅繡品繡的是孫開華指揮淡水之戰時的戰鬥口號,也就是嶽飛的四個遒勁大字:『還我河山』!」
儘管慈利孫開華的老家有其衣冠冢,但在長沙縣白沙鄉卻發現了孫開華的墓地,只可惜在解放前夕墓地被盜。「後來,有人將此處平為了曬穀場,但從遺留下來的大量石頭來看,還依稀可看到此墓曾經的規模。」
2009年秋,86歲的孫克俊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居,「我站在『二十八宿』水渠邊,看到汩汩清泉打水渠流過,不禁想起了爺爺……這麼多年過去了,爺爺的那腔熱血還如水渠裡的水一樣在中國大地上流動,這不能不使我感到無尚的榮耀!」
冥冥之中,人類天賦的史學良知,基因一樣無法褫奪地在歷史溫潤的河床上悄然甦醒,並勃發出嬰兒般成長的活力。歷史怎會忘記?歷史怎能忘記?
這一次,頑強的孫克俊老人熱淚盈眶。
孫開華的後人現在已經有幾百人,遍住多處,但歲月不饒人,作為孫開華孫子輩的人卻沒幾位了。由於輩分的關係,孫克俊目前是孫家後人中最具號召力的人之一,她說,作為一位90歲的老人,她很想把孫家後人召集在一起「聚一聚,重溫祖訓」,但她的身體已深感力不從心。「對於孫家後人,不管他住在哪裡,生活得好不好,我要說的就是一定要恪守祖訓,多做好事,真誠對人、真誠對事。」
人物檔案
孫開華(1838-1893),湖南慈利人。鹹豐中從軍,鎮壓太平軍、捻軍。轉戰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廣東諸省間,賜號「擢勇巴圖魯」;累官至提督。光緒初,歷任福建漳州鎮總兵,署陸路提督。募勇成捷勝軍,治廈門、臺北防務,曾用兵後山地區。中法戰爭時,駐守臺灣滬尾,大敗法國侵略軍,殲敵二千餘。封世職,幫辦臺灣軍務。光緒十九年卒。因臺灣淡水大捷而被列為中國近代史100位民族英雄之一。
孫克俊,生於1924年,系孫開華的孫女,家住長沙市雨花區長嶺社區。由於體弱多病,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因她的記憶驚人,目前正在用口述的方式開展孫開華的研究,被有關研究機構譽為研究孫開華的「活歷史」。
觀點
孫開華:吾軍以整旅當敵炮火,即幸勝,傷損精銳亦必多,莫如化整為零,人各為戰,伺隙蹈利,分進合擊,減少傷亡,方可制敵。
張秀英:刻己素服從軍,招集先夫舊部,並招新勇數營,誓除倭寇以雪世仇。
孫克俊:對於孫家後人,不管他住在哪裡,生活得好不好,我要說的就是一定要恪守祖訓,多做好事,真誠對人、真誠對事。 記者 範亞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