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提督孫開華領導淡水之戰 致法軍頭領重傷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家住長沙市雨花區長嶺社區的90歲老人孫克俊,其父親孫道信是中國近代史100位民族英雄之一的孫開華的兒子,母親林淑清則是清朝後期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的孫女。在孫克俊的腦海深處,儲存了太多有關英雄爺爺的記憶。「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會經常給我講起「孫九大人保臺灣」的故事。要知道,這個『孫九大人』就是我的爺爺孫開華啊,所以,每次聽父親講爺爺的故事,我都會聚精會神地聽得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歲月的風霜沒能摧垮孫克俊本來就多病的身體。她精神飽滿,思維清晰,談吐得體,一說起爺爺孫開華,就滔滔不絕。

  130多年前,羸弱多病的清王朝不僅內患重重,而且因為列強勢如破竹的侵略已使得家國破碎,人心低迷。在那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悲憤的人心實在是太需要勝利來安慰和鼓勵。這個時候,臺灣淡水之戰打響了,指揮這次迎敵之役的就是時任福建提督、湖南慈利人孫開華。

  130年前的硝煙已然散去,但歷史不會淡化也不會被遺忘。

  《文史春秋》1999年第三期載文記載,在臺灣至今還流行著一首民謠:「淡水唱,淡水歡,孫九大人坐檯灣。法寇見了喪了膽,夾起尾巴一溜煙。家家紅燈照,歲歲樂豐年……」臺灣人民把鄭成功、孫開華捧為救星、福神,很多人家在其家裡的神龕上供奉著鄭、孫兩人的雕像。

  2008年,中央電視臺一套播放大製作電視劇《臺灣1895》,劇中所說的中法戰爭,以較大篇幅講到孫開華領導的淡水之戰。

  1884年10月1日,在法遠東艦隊主力進攻臺灣基隆的同時,一貫驕橫的艦隊司令孤拔指使艦隊副手利士比少將率領4艘軍艦駛抵淡水,企圖打開淡水港,佔領淡水城,以期策應基隆方向法軍主力的作戰。

  誰知,駐守淡水的孫開華早有準備,敵情緊張時,他「晝夜率軍分伏海濱林莽,風夕露宿,不敢少休」。

  利士比一到就投書約戰,孫開華從容部署應戰,親自登炮臺坐鎮指揮,連夜以待。次日清早法艦果至,孫開華先發制人,下令開炮,以挫敵鋒。奈何法軍船堅炮利,孫開華座前中彈,幸未爆炸,仍然指揮若定。激戰到第二天稍歇,清軍的兩座炮臺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還傷亡將士30餘人。部將胡俊德中彈身亡,孫開華親自滌血裹屍,涕泣哭祭,將士們深為感動。孫開華見士氣高漲,乃與諸將謀曰:「吾軍以整旅當敵炮火,即幸勝,傷損精銳亦必多,莫如化整為零,人各為戰,伺隙蹈利,分進合擊,減少傷亡,方可制敵。」於是,將兵勇編組為「麻雀隊」,實行遊擊戰術。次日再戰,法軍在優勢炮火的掩護下蜂擁登陸,清軍將士不懼強敵,攔頭迎擊,短兵接戰。孫開華奮起橫刀躍馬,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手刃敵兵執旗官,奪其旗以歸。清軍將士見之,士氣大振。「士卒皆以一當百,短兵相接,呼聲震天地。」斬獲法軍首級300有多,震撼法軍鬥志。孤拔身負重傷,法軍乃大潰,紛紛奪路而逃,被海水溺死者無算。法軍以失旗為奇恥大辱,急急開艦逃遁,清軍大獲全勝,取得了歷史性的「淡水大捷」。

  戰後,法國侵略者哀嘆:「這次的失敗,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我們的損失十分嚴重」,而對於清軍毫無畏懼,團結作戰的精神也不得不表示佩服和讚嘆:「中國人在淡水之戰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敢與頑強,而這種品質通常是不為人們所承認的。」

  此戰是清代晚期唯一的一次取得徹底勝利的戰爭,不僅致使孤拔重傷不治而亡,而且也迫使法國內閣倒臺。同時,清朝自有外侮以來,海上用兵,將帥能親冒炮火破敵大捷者,以孫開華淡水之戰為首功。孫開華在此戰中所創立的「麻雀戰」、「遊擊戰」的戰術在軍事史上影響很大,以致上個世紀「八年抗戰」時得到了廣泛使用。

  《清史稿》對孫開華和淡水之戰都做了記載。今年初,湖南文理學院決定對孫開華的生平事跡和軍事思想進行研究,據該院周星林教授介紹,孫開華年輕時是一個剃頭匠,因為長得人高馬大、臂力過人而被招募致鎮壓太平軍的湘軍之中。「別人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而這個孫開華,一輩子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即使湘軍統領曾國藩的隊伍受到圍困,起死回生的人物就是孫開華……可以說,孫開華是一個軍事奇才!」

  孫開華卒後,光緒皇帝專門撰寫了一篇《祭孫提督文》:「朕維奮武攸賢,聽鼙鼓而思良將;飾終有典,紀旗常而考司勳,成勞既著於海疆,懋賞宜施於泉壤。用陳芬苾,式煥絲綸爾……原任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勇毅夙彰,忠勤丕著,早蘊文韜之略,遂超七萃之班……於戲!臺北無驚,足抗施黃之往烈;海東不靖,尚期頗牧之重生。靈而有知,庶其歆格?」

  皇帝給一個死後的提督專門寫祭文,這在中國歷史上不多見。這也說明孫開華當時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孫開華的奮勇抗敵給了戰爭煙火中的人們一些慰藉,也鼓舞了後來的有志之士。孫開華的大兒子孫道元為抵禦日軍侵佔臺灣,1895年與侵略者浴血奮戰,身負重傷,仍不肯撤離,直至戰死疆場,其愛人張秀英將一雙兒女託人帶回大陸交蘇州姐姐撫養,自己帶領丈夫餘兵,從臺北戰鬥到臺南,最後寡不敵眾,飲彈自盡。

  張秀英赴死前,將一雙兒女託人帶給蘇州姐姐張美容撫養,並致函說:「刻己素服從軍,招集先夫舊部,並招新勇數營,誓除倭寇以雪世仇。今命老僕楊明六,乳媼周張氏契帶兩豚兒來蘇,到日望賢姊念骨肉之情,妥為看顧。……愚妹此行,若能遂志,掃盡倭氛,則子母重逢,或當有日。力不從心,惟有付之一死,以繼先夫之志。」

  如此鐵骨錚言,鑑天憾地,何其悲壯!

  孫開華的二兒子孫道仁,辛亥革命時,率福建守軍起義。民國元年(1912年),他被南京臨時政府任命為陸軍中將並擔任福建都督。這年4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到福建等地週遊,19日下午,孫中山到達廈門,孫道仁登上遊輪迎接他。孫中山在廈門期間與孫道仁進行了長時間的密談,從此,兩人建立了密切的友誼。

  18歲那年,孫克俊嫁給了一個銀行家的兒子。「解放後,我就一直定居在長沙。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們家的條件並不好,但卻不得不撫養家庭狀況更不好的二伯父孫道仁的重孫孫理文。後來,宋慶齡知道了這一情況,派人將孫理文接走了,他從此獲得了悉心照顧和栽培。」孫克俊說,這件事足以證明二伯父孫道仁與孫中山、宋慶齡的深厚友誼。

  孫開華故居位於慈利縣巖泊渡鎮,現在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湖南僅存的兩處「涉臺」文物之一。清道光十七年(1839年),由孫開華的祖父孫文選與其父孫光表修建。該建築是南方豪族封火牆「穿鬥式」構架的典型井幹院落建築代表。故居主體建築,座南朝北,依山傍水,並在建築群四周有水渠環繞,東側有60餘米的人工灌溉高架水渠 「二十八宿」,設計優美,造型獨特,酷似「龍」形,是古代灌溉工程的傑作,至今還在使用之中。

  孫克俊也曾經在慈利孫家大院生活了11年,「我現在還依然記得那個院子是佔地5畝多的三進院子,門口有一金匾,為『孫壯武公府』,門口對聯為:『安邦思良將,保國念賢臣』,門前的曬穀坪是青磚鋪就……」

  1944年9月,常德會戰打響,一支日軍從孫家大屋前的路上經過,獲知此處是孫開華的故居後,點燃了一把大火。說到此事,孫克俊老人的語氣中透出一份哀傷:「大火整整燒了兩天一夜……我們孫家人躲在後山上的茅草中,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燒!不過,也有村裡老人不無疼惜地說,『要是老帥還在多好啊,不砍死這些倭寇才怪!」

  孫克俊承認,當她聽到村裡老人這樣說時,就有一份特別的榮耀在心頭縈繞。由於身體原因,孫克俊一直沒有正式工作,一生清貧。「但正是這份榮耀,使我堅強地生活下來!」

  據長沙縣委統戰部副部長黃柏強研究考證,其時,孫開華在今長沙縣安沙鎮白塔村置有家產,孫家有三支後人遷徙到此住居。「至今,住居在此的孫家後人還保留著一幅珍貴的湘繡繡品,據悉,這幅繡品繡的是孫開華指揮淡水之戰時的戰鬥口號,也就是嶽飛的四個遒勁大字:『還我河山』!」

  儘管慈利孫開華的老家有其衣冠冢,但在長沙縣白沙鄉卻發現了孫開華的墓地,只可惜在解放前夕墓地被盜。「後來,有人將此處平為了曬穀場,但從遺留下來的大量石頭來看,還依稀可看到此墓曾經的規模。」

  2009年秋,86歲的孫克俊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居,「我站在『二十八宿』水渠邊,看到汩汩清泉打水渠流過,不禁想起了爺爺……這麼多年過去了,爺爺的那腔熱血還如水渠裡的水一樣在中國大地上流動,這不能不使我感到無尚的榮耀!」

  冥冥之中,人類天賦的史學良知,基因一樣無法褫奪地在歷史溫潤的河床上悄然甦醒,並勃發出嬰兒般成長的活力。歷史怎會忘記?歷史怎能忘記?

  這一次,頑強的孫克俊老人熱淚盈眶。

  孫開華的後人現在已經有幾百人,遍住多處,但歲月不饒人,作為孫開華孫子輩的人卻沒幾位了。由於輩分的關係,孫克俊目前是孫家後人中最具號召力的人之一,她說,作為一位90歲的老人,她很想把孫家後人召集在一起「聚一聚,重溫祖訓」,但她的身體已深感力不從心。「對於孫家後人,不管他住在哪裡,生活得好不好,我要說的就是一定要恪守祖訓,多做好事,真誠對人、真誠對事。」

  人物檔案

  孫開華(1838-1893),湖南慈利人。鹹豐中從軍,鎮壓太平軍、捻軍。轉戰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廣東諸省間,賜號「擢勇巴圖魯」;累官至提督。光緒初,歷任福建漳州鎮總兵,署陸路提督。募勇成捷勝軍,治廈門、臺北防務,曾用兵後山地區。中法戰爭時,駐守臺灣滬尾,大敗法國侵略軍,殲敵二千餘。封世職,幫辦臺灣軍務。光緒十九年卒。因臺灣淡水大捷而被列為中國近代史100位民族英雄之一。  

  孫克俊,生於1924年,系孫開華的孫女,家住長沙市雨花區長嶺社區。由於體弱多病,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因她的記憶驚人,目前正在用口述的方式開展孫開華的研究,被有關研究機構譽為研究孫開華的「活歷史」。

  觀點

  孫開華:吾軍以整旅當敵炮火,即幸勝,傷損精銳亦必多,莫如化整為零,人各為戰,伺隙蹈利,分進合擊,減少傷亡,方可制敵。

  張秀英:刻己素服從軍,招集先夫舊部,並招新勇數營,誓除倭寇以雪世仇。

  孫克俊:對於孫家後人,不管他住在哪裡,生活得好不好,我要說的就是一定要恪守祖訓,多做好事,真誠對人、真誠對事。 記者 範亞湘

相關焦點

  • 史料解讀孫開華摘錄
    慈利人孫開華,因其保臺抗法擊敗法軍而滬尾揚名,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為此,引得一大批專家學者對其進行研究。
  • 基隆之戰:首戰告捷,再敗法軍後,劉銘傳卻主動捨棄了基隆
    於是,基隆之戰的序幕拉開了。一、變劣勢為優勢,首戰告捷。1984年8月4日,法軍艦隊副司令利士比率兵艦五艘,逼近基隆。這時,基隆海口僅有五門固定方向的大炮,只能正面守,無法側向攻。不甘心失敗的法軍,於10月1日將艦隊分為兩個作戰集團,分別向基隆、滬尾(淡水)同時發動了進攻。
  • 好文風雲開萬古之奇:晚清臺灣保衛戰中的湖南血性
    孫開華、楊在元、楊金龍等一批湘軍將領率營抵達臺灣。1884年6月,巡撫劉銘傳赴臺,將兩營隊伍從臺南調臺北,劉璈帶隊伍前往,與劉銘傳見面,並一起巡閱滬尾(淡水)炮臺。8月2日,法國正式命令進攻臺灣基隆。5日,法軍3艘軍艦向基隆開炮,第一次基隆之戰爆發。劉璈火速趕回臺南備戰。劉銘傳將堅守基隆陣地的任務交給了曹志忠,同時命令其餘守軍退入後山以躲避敵軍猛烈炮火。
  • 關於基隆、淡水保衛戰
    語及軍事,敖曰:『今日之見,為友誼也,請毋及其它。』孤拔曰:『以臺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將何以戰?』敖曰:『誠然。然城土也,兵紙也,而民心鐵也。』孤拔默然,盡醉而歸,法艦也去,而臺南得以無害。」這說明,他在面對強敵入侵時,大節還是說得過去的。他的問題主要是在防務的戰略部署上,以及與劉銘傳不管是派系還是個人之間,都充滿著恩怨是非。
  • 大清的「九門提督」,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職,說了你別不信
    」,通稱「步軍統領衙門」。長官簡稱「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京師內城共有城門九座,分別為:正陽、崇文、宣武、朝陽、東直、阜成、西直、德勝、安定)。事實上「九門提督」這一官職,儘管聽起來有點兒不高檔次,但卻是物超所值的官員大員,提督的全名是提督軍務總兵官,是清朝時期各省市綠營兵的最大國防頭領,大部分只由滿族人出任。而九門提督的全名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頭領,聽起來比一般的提督權勢要小,管理的九門步軍巡捕。
  • 清代九門提督厲害了,辦公室就在帽兒胡同,最多能管三萬多精兵
    熟悉清代歷史的人,對「九門提督」一詞並不陌生。在清代,它是一個官職,即步軍統領(保衛京師重要力量步軍統領衙門首領)的俗稱,因為最初要負責京城內九城的安全,所以民間也叫「九門提督」。在步軍統領衙門的眾多保護措施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在危急時刻發射「信號炮」,召集官兵到各自地點集合,以應對不策。
  • 「法軍不勝而勝,吾軍不敗而敗」?這場戰役究竟還有怎樣的細節?
    這場戰役最後卻又為何被稱為「法軍不勝而勝,吾軍不敗而敗「?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帶你回溯這段歷史,解密你不知道的戰爭細節。 01 戰前形勢 1883年10月底,法國以海軍提督孤拔為遠徵總司令指揮越南戰爭,中法戰爭就此被挑起,至1884年4月,法國已佔領了紅河三角洲全部重要城市。
  • 清朝的軍門是什麼意思?他和提督對比,究竟有什麼區別?
    這麼說吧,提督就是軍門,但軍門卻不一定是正牌的提督。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軍門到底是什麼。所謂軍門,其實就是清朝對提督的尊稱。提督,全稱提督軍務總兵官,簡稱提督,為武職從一品官員。因其統帥的軍隊為綠營、不包括各地的駐防八旗,所以有時候提督也被稱為「綠營提督」。清朝的提督主要分為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共設十二員陸路提督和長江、福建、廣東三員水師提督。換言之,只有這十五員提督才是最「正牌」的軍門!
  • 《霍比特人:五軍之戰》失去孤山後矮人與半獸人爭奪戰,舉足輕重的...
    在五軍之戰影視劇中表現了鐵足戴因的驍勇善戰是名戰士,其實在託爾金的書中鐵足戴因絕非魯莽之徒。他的能力不在索林橡木盾之下,而且眼光高遠。 那麼我們就介紹一下這位矮人族的關鍵人物,他既是五軍之戰前阿扎努比扎之戰中殺死阿佐格的英雄,也是五軍之戰後重新團結矮人並成為了戴因二世團結了精靈和人類。
  • 從御前侍衛到步軍統領衙門,清朝皇帝到底擁有多少警衛力量
    對於封建政權而言,京師安危、皇宮安危尤其是皇帝本人的安危,是皇權穩固、江山一統最為關鍵的保障;對於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而言,在「狄夷之辨」思想嚴重的中原地區建立京師,更需要系統、完備、充足的拱衛力量。
  • 軍魚體型並不驚人,為何被釣魚人稱為淡水之王?
    我國淡水資源豐富,相對應的江河野生魚種類也居世界前列,僅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就有數百種野生魚,其中體型可長到上百斤的「巨物」無數。然而,其中一種體型並不算是多麼龐大的「軍魚」,卻被許多人稱為「淡水魚之王」。——軍魚看起來極像是草魚。
  • 軍魚最大只有十幾斤,卻被稱為淡水之王,軍魚到底有何魅力?
    我國淡水資源豐富,相對應的江河野生魚種類也居世界前列,僅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就有數百種野生魚,其中體型可長到上百斤的「巨物」無數。 然而,其中一種體型並不算是多麼龐大的「軍魚」,卻被許多人稱為「淡水魚之王」。
  • 大清對列強的逆襲:大沽口之戰清軍痛打英法聯軍,傷亡比1:10
    要知道,在一年多以前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戰裡,英法聯軍可是僅僅花了2個多小時就佔領炮臺,打得清軍落花流水,自身只付出10餘人陣亡的代價。鹹豐皇帝為了不給英法進兵的口實,有「不要先開槍炮,以顧全大局」的禁令,這道命令如同一道緊箍咒扣在清軍將士頭上,第一次大沽口之戰之所以跪敗,各炮臺不敢主動開火是原因之一。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敵人欺負到頭上還要等著對方先開火,先手就已失去了,對裝備和兵員都不如對手的清軍來說更是如此。第一次大沽口之戰裡,各炮臺等英法軍艦首先炮擊後,才先後發炮抵禦,但為時已晚。
  • 清朝的「步軍統領衙門」,主要職能是幹什麼,為何1924年才撤銷
    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為「步軍統領衙門」,九門提督負責京師的警衛、治安,其統率的部隊長期保持在3萬人左右,隸屬於兵部;與清軍八旗、徐達將其改名為北平,為了更好地避免 元軍反攻,徐達開始抓緊建造北平城。因為封地過大,不利防禦,因此徐達決策將北京古城牆向南移2.8千米,而且給古城牆鋪裝城磚,提升古城牆的防禦能力,這就是北京內城的原型。靖難之役後,朱棣遷都北平,並開始規模性建造北平城。明英宗時期內,建造了內城九門城樓、甕城和箭樓。嘉靖帝時,明政府部門在內城南邊建造了外城,京城構造基礎定型。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為從一品武職外官,總兵為正二品武職外官。其中將軍和都統屬於八旗體系,總督和巡撫屬於行政體系,提督屬於綠營體系。 駐防將軍就是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八旗軍統領,大多為從一品,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為正一品,級別等同於大學士。
  • 《霍比特人五軍之戰》矮人族關鍵人物:索林表兄鐵足戴因前生今世
    在五軍之戰影視劇中表現了鐵足戴因的驍勇善戰是名戰士,其實在託爾金的書中鐵足戴因絕非魯莽之徒。他的能力不在索林橡木盾之下,而且眼光高遠。那麼我們就介紹一下這位矮人族的關鍵人物,他既是五軍之戰前阿扎努比扎之戰中殺死阿佐格的英雄,也是五軍之戰後重新團結矮人並成為了戴因二世團結了精靈和人類。
  • 電動車交通肇事致人重傷構成何罪?
    根據《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趙某駕駛非機動車輛交通肇事致1人重傷,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不構成交通肇事罪。趙某的行為不構成交通肇事罪,但符合過失致人重傷罪構成要件,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  第三種意見認為,趙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理由:刑法過失致人重傷罪規定,「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 清朝九門提督有多少人馬?步軍統領為何總是更換?嘉慶提升其官銜
    看過《雍正王朝》的朋友,對九門提督一定不會陌生。時任九門提督的隆科多,成為了雍正順利登基的有力保障。那麼大家知道九門提督到底是掌管著什麼嗎?隆科多憑什麼能夠輔佐雍正順利登基呢?九門提督其實就是掌管京城九門的武將,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