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風雲開萬古之奇:晚清臺灣保衛戰中的湖南血性

2020-12-18 華聲在線

製圖/張楊

胡斌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自古以來,湖南人的生命情調中似乎就有一種獨特的鐵血精神和強悍秉性,所謂「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

約150年前到甲午戰爭期間的歷史映像裡,晚清積貧積弱,封建王朝盡現沒落悲涼,西方列強明火執仗,屢屢犯臺。但中國人不願做「犬羊之奴」,奮起保臺禦侮。其中,有一群湖南人勠力拼殺,賁張著湖南血性。

「禍福願獨肩之」:「生番不可剿,夷人不足畏」

1866年,時任閩浙總督左宗棠認為臺灣「吏治、軍政尤須及時切實經理」,向朝廷推薦吳大廷調任臺灣道、劉明燈調任臺灣鎮總兵。吳大廷是湖南辰州人,「守潔、才長,兼通方略」;劉明燈是湖南永定人,「謀勇兼資」。兩人到任時一個43歲,一個28歲, 「視事兩月,人心大定」。劉明燈整頓臺灣營務,每天有起色,草嶺古道上處處可見到他實心任事的身影。

1867年3月9日,美國商船「羅發」號遭遇颱風,在臺灣紅頭嶼附近衝礁沉沒,引發「羅發」號事件。4月18日,美國照會吳大廷、劉明燈,要求「撥兵會剿」相關臺灣土著民,且態度強硬。6月7日,美國亞細亞艦隊司令貝爾帶兩艘軍艦前往臺灣報復,這次軍事行動既未知照清廷,又未約同臺灣地方官員商辦,結果登岸美軍在6月13日被臺灣民眾痛擊。美國隨後恐嚇:「回國添兵,秋冬再來剿辦。」吳大廷和劉明燈督令臺灣知府葉宗元挑選屯弁屯丁駐防應對。吳大廷明知有「大吏畏夷」,仍力陳「生番不可剿,夷人不足畏」,此後又給劉明燈手寫「不可剿」五條意見,並告訴他「禍福願獨肩之」。

1868年吳大廷請假回內地治病。臺灣鳳山教案發生後,英國派軍艦威脅,清朝調曾憲德到臺灣辦案。劉明燈則命令調集兵船,嚴密防守,並派兵500人增援安平。10月13日,英軍偷襲安平,殺死兵丁壯勇11人,打傷13人,並放火燒毀火藥庫。劉明燈聽到消息,與署理臺灣道、臺灣知府商定,「欲統親兵隊伍前往安平決戰」。曾憲德得報後採取了斡旋的辦法,但劉明燈帶兵不失血性。

「不勝亦宜誓守要害之地」:「法寇見他喪了膽」

1883年底,法軍挑起中法戰爭。清廷認為「臺灣久為外人所覬覦」,諭令劉璈等「臺防務應從速籌辦」。劉璈是湖南岳陽人,出任臺灣兵備道兩年,「曉暢戎機,熟悉情形」,提出海防要以陸路為主、以陸制海,將駐守兵力分為五路,考慮到澎湖、臺南、臺北更為吃緊,決定親自坐鎮臺南地區。在左宗棠支持下,他奏請朝廷派知兵大員赴臺督辦,抓緊調兵遣將,增兵募勇。孫開華、楊在元、楊金龍等一批湘軍將領率營抵達臺灣。

1884年6月,巡撫劉銘傳赴臺,將兩營隊伍從臺南調臺北,劉璈帶隊伍前往,與劉銘傳見面,並一起巡閱滬尾(淡水)炮臺。8月2日,法國正式命令進攻臺灣基隆。5日,法軍3艘軍艦向基隆開炮,第一次基隆之戰爆發。劉璈火速趕回臺南備戰。劉銘傳將堅守基隆陣地的任務交給了曹志忠,同時命令其餘守軍退入後山以躲避敵軍猛烈炮火。曹志忠是湖南湘鄉人,記名提督福建福寧鎮總兵。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出動,曹志忠親率200名士兵正面應戰,隨後與援軍對法軍形成夾擊,清軍首戰取勝。

同年8月底,法軍在馬江重創福建水師後,決定第二次進攻基隆。考慮臺灣軍務吃緊,72歲的左宗棠在9月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幫辦福建軍務的漕運總督楊昌濬是湖南婁底人,兩人領命後水陸兼程,督師赴閩。

9月29日,法軍的東京艦隊和中國海艦隊指揮官孤拔率5艘軍艦開往基隆,隨後與另5艘軍艦會合。10月1日,10艘軍艦猛轟基隆港守軍,數小時激戰後法軍佔領獅球嶺。劉銘傳判斷滬尾重於基隆,將基隆的大部分守軍撤至滬尾,只留下曹志忠部下300人在獅球嶺與敵周旋。劉璈等覺得「不勝亦宜誓守要害之地,似未可輕易與人」,但相信劉傳銘「胸抱智珠,早已力爭全局」。

10月1日,中法兩軍在滬尾也展開炮戰,滬尾炮臺悉數被炸毀。8日,法軍1000多人在艦炮掩護下,在滬尾登陸。迎戰的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是湖南慈利人,他帶擢勝三營埋伏在海邊密林當中,等法軍進入伏擊圈,率軍與敵肉搏,他手起刀落,殺掉舉旗敵兵,繳獲軍旗,清軍士氣大振,乘勢消滅法軍300多人。左宗棠奏報「實屬大獲勝仗」。臺灣民眾習慣將這一戰叫做「西仔反」,他們奉孫開華為民族英雄,「法寇見他喪了膽,夾起尾巴一溜煙」的民謠也流傳開來。

「血戰抵拒」:面臨強敵,頑強戰鬥

1884年10月,法軍軍艦開始封鎖臺灣全島。左宗棠判斷法夷「志在吞併全臺」,軍務緊要,於是密集調兵,自帶江南8營,由楊昌濬帶恪靖11營趕赴前線,以一營505人算,調動兵力近萬人,易佩紳、孫昌海等湘軍將領陸續參戰。隨後左宗棠又奏請派楊嶽斌幫辦軍務,楊嶽斌是湖南善化人,當時已解任回籍,接到「移孝作忠」詔書後,他從湖南乾州、辰州等地募勇8營,一路赴閩渡臺。考慮到湖南寧鄉人楊在元曾兩次擔任過臺灣鎮總兵,熟悉情況,左宗棠派他到廈門協助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徵調民船,組織兵員赴臺。彭楚漢是湖南湘鄉人,竭力抗法援臺。10月16日,左宗棠在江寧與兩江總督曾國荃籌商兵、餉等事宜。

由於法軍封鎖,大陸援軍一時無法到達臺灣,正像左宗棠所說,「目前軍務重在援臺,而援臺之兵難在渡海」。島上守軍條件非常艱苦,但繼續頑強戰鬥。11月1日晚,曹志忠率2000多人,向獅球嶺發起攻擊,遭遇法軍猛烈炮火。隨後攻打另一陣地,一度包圍敵軍,但再次遭法軍炮火襲擊,傷亡近半。此後,劉銘傳將防禦重點放在滬尾,派孫開華等5000人駐紮,曹志忠等5000人則分扎在基隆外圍。由於疫病流行,孫開華重病,曹志忠六個營的營官都病了,所部3000人有戰鬥力的只剩1000餘人,仍堅守拒敵。坐鎮臺南的劉璈,則堅持「枕戈以待」。

12月明確孫開華幫辦臺灣軍務。曾國荃調派5艘南洋兵輪援臺,率領這支艦隊的水師總兵吳安康是湖南沅陵人,艦隊在石浦洋面與北上截擊的多艘法國軍艦遭遇對峙,為暫緩臺海封鎖贏得時間。湘軍青年將領王詩正,奉調率湘勇5營約2500人,乘著夜色坐漁船暗渡臺灣,帶去1000多槍枝和500多萬發子彈。

1885年1月6日和20日,法國兩批援軍先後到達基隆,近2000法軍隨即在月眉山等地與清軍展開激戰。曹志忠分兵多處,自己率600人擋住法軍進攻。王詩正的隊伍剛好趕到五堵,立即派威營和良營趕到六堵馳援,在大橫峰與法國海軍陸戰隊的戰鬥中,很多人中炮犧牲。王詩正指揮隊伍搶奪要隘,並與曹志忠會合「血戰抵拒」,造成法軍重大傷亡。

由於法軍兵力佔優,曹志忠、王詩正等堅持奮戰至3月,才被迫退到淡水河南岸防守。

壯烈殉國:「國家土地,豈可輕易以尺寸讓人」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2月4日,日本內閣總理伊藤博文提出日軍宜渡海進攻威海衛,「須與此同時奪取臺灣」。面對日本的野心,清廷將澎湖駐軍從此前的3營約1500人增加到13營近6000人,其中候補知府朱上泮所募湘勇2000人也駐守澎湖。

朱上泮是湖南汝城人,曾在滬尾駐紮。1895年3月23日,也就是中日舉行第三次和談會議的前一天,日軍派出兵艦7艘、運船5艘、步兵3000人,陰謀發動了對澎湖的進攻。

朱上泮聽到日軍佔領澎湖太武山的消息,馬上與澎湖總兵周邦振商定第二天三更各派一營偷襲日軍。當晚他住在太武山炮臺,由於周邦振援兵不至, 24日凌晨5時,他獨自率定海營右營三哨500人對日營發動進攻,遭到日軍伏擊,四哨趕到後清軍與敵近戰,傷亡過半。約50分鐘後,日軍猛烈炮轟大城北炮臺,炮臺守軍所剩無幾,朱上泮奮勇督戰,被炮火擊中昏死過去,被部下救走。

澎湖列島陷落,日本提出割佔臺灣,清廷最終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導致群情激奮。萬眾聲討當中,清廷命令臺灣大小官員全部內渡。1895年5月25日和29日,日軍先遣艦隊與2.1萬多名侵臺日軍到達臺灣外海,決意武力奪取臺灣。臺灣民眾不願束手待斃,紛紛毀家紓難。孫開華長子孫道元招募義軍20餘營,他說「國家土地,豈可輕易以尺寸讓人」。29日,孫道元率部與吳國華部在三貂嶺迎擊來犯日軍,苦戰數晝夜,所部傷亡殆盡,孫道元遍體鱗傷,壯烈殉國。

日本佔領臺北後,臺灣巡撫唐景崧離開臺灣。臺灣知府黎景嵩飭令副將楊載雲建立新楚軍,共14營,與其他義軍配合抗日。黎景嵩是湖南湘陰人,楊載雲是湖南湘潭人,新楚軍中湘勇近2000人。

1895年6月楊載雲率部從頭份山區反攻新竹,七八月間持續與日軍激戰,「敵人聞之,皆有懼心」。8月9日,三路日軍進犯新楚軍退守的苗粟尖筆山,楊載雲率部迎戰,以2000多人的兵力抵抗近1.4萬日軍,士兵大部犧牲,楊載雲死守陣地,力戰而死。

8月27日,日本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下令進攻八卦山,800多名日軍在炮火掩護下蜂擁奪山。主動率部駐守八卦山炮臺的湖南平江人胡輪,沉著指揮開炮還擊,並大聲疾呼「泛海來臺,只望倭氛早定」,炮臺陷入火海後,他一手持銃一手持刀,衝入敵陣,縱橫廝殺,斃敵十餘名,身中十數槍,慷慨就義。

黎景嵩在臺中堅持抗日失敗,抱知府印跳海自殺,獲救後被送回大陸,晚年寫成《臺灣思慟錄》,署名「思痛子」。

湖南人:「用血來表達對臺灣的感情」

在卓蘭昭忠廟,高懸著一副對聯:「風雲開萬古之奇,十旅湘軍奮起南溟鏊義戰;廟食歷百年之盛,一腔忠憤永昭東土衛斯民」。

翻翻晚清數十年保臺禦侮的歷史,就能感受到賁張的湖南血性。正如有人所說,湖南人「歷史上是用血來表達對臺灣的感情的」。

相關焦點

  • 南京保衛戰之血性辨識:戰場處處呈現張揚血性
    認為血性缺失的論據有三點:一是10萬多守軍,堅守了6天就輕易失陷;二是城破之後沒有進行巷戰,輕易放棄對街巷的堅守;三是被俘後不反抗,如同待宰羔羊,有說「十幾個日本兵押解上萬名俘虜去屠殺,毫無一人反抗,連逃跑都不敢。如果有人帶個頭,用腳踩也把日本兵踩成肉餅了,可這個人永遠不會出現」。  那麼,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的血性是否缺失呢?血性缺失是不是南京保衛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呢?
  • 毛澤東詩詞中的民族血性
    何謂血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剛強正直的氣質」,《辭源》解釋為「剛強正直的性格」。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百折不撓,但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民族血性使其生生不息。這種澎湃激昂的民族血性,使中華兒女充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豪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擔當,「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戰鬥意志,「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無私奉獻,「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犧牲精神。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民族血性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百折不撓,但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民族血性使其生生不息。這種澎湃激昂的民族血性,使中華兒女充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豪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擔當,「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戰鬥意志,「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無私奉獻,「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犧牲精神。毛澤東一生波瀾壯闊,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 當年,那些守護臺灣的湖南人 - 深讀湖南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光緒十年,法國侵略軍進犯臺灣。當時淮系將領劉銘傳以巡撫銜主持臺灣軍政,劉素知開華之勇略,命其率軍防守滬尾(今臺灣淡水),以為臺北之屏障。開華調集兵勇,構築工事,加強訓練,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敵情緊張時,開華「晝夜率軍分伏海濱林莽,風夕露宿,不敢少休」。 後人評述,滿清自有外侮以來,海上用兵,將帥能親冒炮火破敵大捷者,以孫開華滬尾之戰為首功。
  • 論中國人的血性!
    在這裡,我敢說中國人是世界最有血性的民族,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性。 第一幕:南京保衛戰。 第51師153旅306團,鎮守水西門。
  • 美艦停靠臺灣之日,就是彰現中華民族血性之時
    作者:王德華美國眾議院全院會議15日通過「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要求國務院同意美國艦靠泊臺灣適當港口,並同意臺灣軍艦靠泊太平洋司令部港口的申請。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林鶴明急忙抱大腿表示「感謝」。什麼叫「地動山搖 」,這就是地動山搖。
  • 汪毅夫:尋找臺灣會館的晚清記憶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香港中評社撰文清光緒十一年(1885),福建鄉試乙酉科舉辦期間,「全臺鄉試士子」有了「棲身之處」,其樂融融;參加本屆鄉試的臺灣士子裡,有許南英、徐德欽、陳日翔、葉懋禧、林鳳藻、謝錫光、林廷儀等7人勝出為舉人 ,其喜洋洋也。是呀,會館有了人的活動、人的記憶,便有了人的溫度、人一般的鮮活存在(「不管TA是富貴還是貧窮」)。          現在來說說北京臺灣會館的晚清記憶。
  • 晚清時期,為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兩位湖南人都是誰呢?
    晚清政府,割地,賠款,籤訂不平定條約,成了他們的標配。與明朝的「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形成鮮明對比。晚清政府一共丟掉了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包括外東北,外西北,臺灣,香港。但是,萬幸的是帝國還有最後的鷹派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和那個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曾國藩文正公的兒子曾紀澤。兩位湖南老鄉為祖國收復了新疆的大部分領土。
  • 打贏藍天保衛戰——湖南如何深入開展大氣汙染防治
    「長沙藍」的屢屢刷屏與人民群眾的由衷「點讚」,正是湖南藍天保衛戰初戰告捷的精彩「縮影」。 改善生態,就是改善民生。打贏藍天保衛戰,消除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應有之義。
  • 抗美援朝中的湖南力量
    無湘不成軍,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中,湖南人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湖湘將士的血性令敵人膽寒,讓天地動容!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1950年10月初,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
  • 永宣說陶澍:一位開啟晚清湖南籍大佬之門的牛人
    在晚清的歷史舞臺上,呈現了大批的湖南籍大佬,如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荃、江忠源、彭玉麟、劉坤一、郭嵩燾等等,官拜巡撫以上的封疆大吏稱得上車載鬥量。這些大佬的崛起得益於時代洪流和歷史機遇,眾所周知,曾左等人就是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然而,當我仔細去翻看一些大佬的平生事跡時,也會發現一些別有意味的細節。
  • 晚清改革先鋒黃遵憲的悲情與激情
    其後黃遵憲歷任駐英國參贊(1889年)、駐新加坡總領事(1891年)及湖南按察使等職,出任晚清外交官長達15年之久。  任駐美國舊金山領事館總領事期間,適逢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對來美、在美華工及其他中國僑民作了許多無理限制,掀起排華浪潮。舊金山僑民深受其害,多名僑民被當地政府以「不衛生」為藉口而被捕入獄。
  • 當寶島臺灣被割讓,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這樣表達他的無限痛心……
    這首詩的作者正是我們今天要著重講的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號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他是晚清著名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他出生在一個有著堅貞不屈的秉性的愛國世家。其先祖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到粵東,因不願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舉族南遷。
  • 「紀念劉蓉誕辰200周年暨晚清湘淮人物」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湖南人文...
    「紀念劉蓉誕辰200周年暨晚清湘淮人物」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舉行       [來源:婁底新新網]      2016-12-19 09:59:58
  •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佔領。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2月1 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抵抗作戰。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
  • 張連紅:《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
    守衛南京10餘萬守軍中除4萬左右艱難突圍外,絕大多數守軍或在戰場上戰死,或在城破後遭到日軍集體屠殺。本書收錄的25位南京保衛戰倖存老兵,他們居住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其中江蘇5人,湖南6人,貴州、臺灣各3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河南、山東和北京、重慶各1人。 當年這些老兵參加南京保衛戰之時,正是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年華。
  • 25位老兵動情講述,告訴你不一樣的「南京保衛戰」
    7月5日下午,《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據了解,該書收錄了25位南京保衛戰老兵的口述資料,目前,書中三分之二老兵已「歸隊」。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該書編著者之一張連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書中收錄的25位南京保衛戰倖存老兵,居住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其中江蘇5人,湖南6人,貴州、臺灣各3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河南、山東和北京、重慶各1人。25位老兵中,年齡最小的是1923年出生的胡偉,南京保衛戰時只有14歲。年齡最大的是1908年出生的楊昌文,當年29歲。
  • 三大奇花之首「富山奇蝶」,花型飽滿,自帶奇香,新手養蘭首選
    蘭花一直是我國高檔花卉的象徵,在花友們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也有著花中君子的美譽,家裡養上幾盆,即有高檔大方之氣,也能給家中增添一些活力的色彩,其優雅的氣質,濃鬱的花香,深受花友們的喜愛,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蘭花,它的花型形似牡丹,花朵層層疊疊,多達幾十瓣,觀賞價值極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寶島和星城的牽手之戀 湖南芙蓉區專訪臺企董事長
    寶島和星城的牽手之戀 湖南芙蓉區專訪臺企董事長 2014年07月17日 13:1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7月17日芙蓉區消息 法緹新絲路作為芙蓉區重點引進的臺資企業,自2013年入駐瀏陽河畔以來,開啟了長沙婚禮時代的新裡程碑。
  • 誰還敢說中國人的血性越來越少?
    今天,甜瓜想帶您看看中國人的血性: 第一幕:南京保衛戰。第四幕:2020年2月9日,武漢「保衛戰」。此後,便是漫長的電擊治療,無數日夜的錐心之痛>將圍堵中國的TPP低配版CPTPP,邀請我們入群,將扼住我們咽喉的WTO,變成了又一座屏風……一次次權力更迭的夾縫中,一次次暴風驟雨的打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