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甘肅河西走廊至少有3個地方可以到達青海祁連縣。
祁連縣隸屬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因地處祁連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北鄰古絲綢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肅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
狹長的祁連縣在祁連山的南邊,南邊給人的感覺要溫暖一些,但在這裡「感覺」卻是與現實相反的。河西走廊因為水源充足、氣候溼潤,成就了有名的絲綢之路,是一路的繁華,到現在,張掖人還將祁連山稱為南山。南山之南,也是有絲綢之路的,可以由祁連縣到敦煌、到新疆,但因為海拔與氣候的原因,這條絲綢之路在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開通後,漸漸地冷落了下來,在歷史上,只有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受到阻隔之後才被啟用。
我們說的從甘肅河西走廊至少有3個地方可以到達青海祁連縣,3個地方都是祁連山的峽谷與關口,一是民樂的扁都口;二是由甘肅肅南縣到青海祁連縣,歷史上伴隨著它的是黑河大峽谷,至今還有數十公裡的無人區,不過現在已經繞開大峽谷,修通了專門的公路;三是當金山口,當金山位於祁連和阿爾金山的結合部位,以西是阿爾金山,以東是祁連山。越過3800米的當金山口,就算進入青海了。
我們如此述說這三條路線,只是為了接下來更好地講述那個有關西夏寶藏的故事。
01關於寶藏
說起來是一件非常慚愧的事情。3個地方我們都到了,在2018年,於河西走廊長達半年時間的採訪裡,上述3個地方我們都到了,但在青海地界時都戛然而止,並沒有深入到西夏寶藏的藏寶地實地踏探。所以,關於藏寶地是我們後來才知道的。
人生就是這樣的,你不可能到某一地去一下子就把所有的事情辦完,而若辦完了,你就不會去了,沒辦完總是等著你的下一次到來。有著西夏藏寶地的故事,大約緣於2013年12月9日新華社一篇文章,題為《探秘西夏末代皇帝鮮為人知的避難宮殿》,發表後引起不小反響,也引起了青海、甘肅、寧夏三地西夏學研究者的關注。
我們把歷史的事情放一放,先說寶藏,西夏的寶藏。在新華社的報導發表之前,青海祁連縣就流傳著西夏寶藏的故事。具體的地方在一個叫「多傑華古堡」的地方,由祁連縣城所在的八寶鎮向西五公裡,便能到達這個地方。
青海當地的媒體在新華社之前,就報導過這個地方,稱其「山體極高,突兀直入雲霄,壁立千仞,遠遠望去,整座山透出幾分神秘。」從山下登臨山頂要花兩個多小時,古堡就位於山頂,是一座殘城,「由於年深日久,城門與牆垣多已崩塌,但其輪廓清晰可辨」。
具體的形象是這樣的:堡內地形複雜,南低北高。共有可辨的建築遺址50餘處,散落在各山坡,上下錯落,參差有別。城北最高處的一平臺上,有兩處各為80平方米的建築遺址,整齊地靠在一起,中間只隔半米,這可能是「王者之室」;旁邊有一個160多平方米的遺址,可能是議事廳類的建築。全城均被青青的細草和厚厚的苔蘚遮蓋,一派萬古洪荒之景象。其餘房屋規模較小,或成排或獨居,依次而下,似有等級之分。城南最低處有佛塔或祭祀臺的遺址一處,此外還有引水渠、蓄水池等設施的痕跡。(李逢春 程起駿 索南多傑《祁連山多傑華古堡考察記》西海都市報,2008-08-21)
這就是新華社報導中說的西夏末代皇帝鮮為人知的「避難宮殿」的形象,至於寶藏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多傑華古堡」下的山崖上,有幾個山洞,山洞的位置在山崖的中間,輕易上不去。人們傳說,西夏末代皇帝就把寶藏放在了那幾個山洞裡。這件事在後來被一個裕固族的老阿奶聽說了,冬天時,老阿奶用熱的牛羊糞沿石壁疊起臺階,並趁熱插上羊角,當成扶手,一層層地做成了一道梯子,最終進入一孔洞中。
老阿奶發現了什麼呢?一隻大金燈。但她並不是一個貪財的人,後來變賣了大金燈,將所得全部捐獻出來,用於修建黃藏寺,並保守著寶藏的秘密。但是,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不透風的牆,寶藏的事情很快被裕固族頭人知道了,他嫌牛羊糞弄梯子太慢,便派出一隊年輕人,從山頂用繩子吊下一名勇士進入山洞。
勇士看到了什麼呢?洞中放著許多口袋、氆氌和幾口大木箱,他用手一抓,氆氌頓時變成了灰渣。當他正要打開一口木箱時,突然躥出一條大白蛇,長長的毒牙直奔他的雙眼,連忙大喊救命,同伴吊他上來時,已嚇得半死,從此再無人敢去探寶。
西海都市報的報導中,還講述了在甘肅裕固族中流行的這樣一個故事:裕固可汗道爾吉聚斂財寶無數,竟走火入魔。他將所聚財寶藏入多傑華山洞。為了保住秘密,竟殺死了孝順的兒子、賢惠的兒媳,晚年悔恨不已。最終變成了一棵枯死的祁連老白楊,高達十丈,形態猙獰如人,至今還守在古堡之下、黑河之旁。
看來,這個寶藏並不一定是西夏的,傳說也和裕固可汗有關,但寶藏的事卻很「屬實」,又傳說,在民國時,有一名姓毛的漢族移民在多傑華的冬營挖出七個木箱,裡面裝滿了瑪瑙鼻煙壺、玉石象棋等物品。消息走漏後,多傑華古堡的藏寶洞被來自青海循化、貴德一帶的劫匪洗劫一空,金銀之類全部被盜走,當地的人們在山洞下面還看見許多被丟棄的銅器、鐵器和瓷器,一些鐵器至今被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牧民收藏著。
02關於古堡
寶藏是誰的,大約要看一看古堡是誰建的,雖然這不是寶藏秘密的關鍵性因素,但也可以多少了解一點兒歷史。
《祁連山多傑華古堡考察記》稱:祁連山在秦漢以來,就是羌人、匈奴、突厥、吐谷渾、党項、吐蕃、裕固等二十多個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園,他們都在祁連山的南北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多傑華地形險要,總扼八方,每一個民族的可汗、首領都有選此地為軍事要地的可能。事實也是這樣的。
如今,古堡已多次被盜墓賊光顧,但還是留下了些文物,主要有:
1.阿柔大寺一僧人在古堡中得一扁圓白石,高約30釐米,上刻奇文、圖案、古梵文,古樸奇秘,難辨其意,現供奉在大寺經堂。
2.一牧民在古堡山溝中得金牌飾一件,長寬約3×2釐米,上刻虎擒羊圖案。
3.敵樓邊的石堆上,原立一塊刻有人像的大石,可惜已被盜去。城中還有一塊磨得光滑如鏡的大石頭,不識何用。
4.城堡內和登山的道上,多處發現刻有水平線條、日月紋、古梵文及無法辨識文字的石刻及灰陶殘片。
5.古堡東面高於「王者之室」的山坡上,有一處大型墓葬。無封土,由直徑30釐米左右的白色石頭鋪成整齊的斜面,厚度難測。旁邊還有較小的一座同一形制的墓葬。
據《祁連縣誌》載,東漢建興元年(121年)8月,燒當羌首領忍良結、麻奴兄弟率眾攻張掖,被護羌校尉馬賢擊潰,兄弟二人領殘兵數百,越扁都口入祁連,佔據今多傑華山。撬石板、伐樹木、修方陣(城)、養牲畜、田獵群居。兄弟二人各取名字中一音,稱此山為「麻奴哥良山」。這條所記與《漢書》馬賢傳所記吻合。
從遺址的建築風格看,今天的學者們覺得古堡很像是羌人的遺存,而羌人用石板砌屋築碉亦流傳至今。但從古堡出土的虎擒羊金牌飾來看,專家們又覺得這件文物中有著匈奴的風格,古堡可能與匈奴人有關。同時,古堡內的石刻人像,石鋪墓地又很像新疆青河縣昆番特人的石人石堆墓,是南北朝時突厥人的墓葬;而有關的各種傳說、神話石刻殘片等又與吐谷渾、党項、吐蕃、蒙古、裕固各民族有著深刻的關係。
所以,專家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古堡最早可能是羌人所建,後來的其他民族又利用了它。這是一種比較合理也很科學的推理。祁連縣漢代以前,為羌人牧地。魏晉南北朝,先後成為前秦、前涼、後涼、南涼、西秦、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和吐谷渾屬地。隋朝,煬帝西徵擊敗吐谷渾,置西海郡,祁連縣屬西海郡轄。唐朝和五代,祁連縣為吐蕃屬地,之後為吐蕃、西夏和宋王朝交替統治。
元代,置西寧、貴德兩州及吐蕃朵甘思地,祁連縣為其轄地。明代,改西寧州為西寧衛,祁連縣為西寧衛屬阿吉第十三族牧地,明末為西海蒙古麥力幹所據……基本上可以這樣說,這裡亦是民族融合的一個「結繩區域」,歷史上很多重要的民族都在這裡留下了足跡。更重要的是,絲綢之路上不同民族的融合和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都是正常的。因此,古堡牽扯到多個民族也便是合情合理的。
03關於西夏
既然有這麼多的民族,學者和那些做報導的記者們為什麼偏偏將古堡與西夏扯上關係,要說古堡的寶藏是西夏人留下的呢?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古堡的名稱;二是史書的記載與當地的傳說。
先說名稱。古堡之所以叫「多傑華古堡」,是因為「多傑華」是西夏末代皇帝李睍的名字。李睍,藏文稱多傑華,意為「金剛的居所」。他是 西夏神宗李遵頊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1227年春,蒙古軍進圍都城中興府,他堅守半年後,因城中糧食用盡,軍民大批得病,又遭強烈地震,城中宮室都被震塌,只得於農曆六月向成吉思汗奉上祖傳金佛和金銀財寶請降。
農曆七月,成吉思汗去世,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投降後的李睍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史書裡說,李睍在位二年,被蒙古兵所殺後,葬處不明。但正是這個「葬處不明」,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了很多想像的空間,也便有了「多傑華古堡」的「西夏末代皇帝假死說」。
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蒙古兵並沒有殺死李睍,他逃到了河西走廊,用裕固族老阿奶的用牛羊糞壘梯子的辦法,命令士兵將大量的西夏珍寶藏進了崖上的山洞,還在山頂上建起了古堡。支持這一理論的不僅有史籍和傳說,還有科學。
史籍和傳說是這樣的:據《蒙古族佛教源流》記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殲滅了西夏,統治了當時屬於西夏的祁連縣一帶,多傑華的王妃(額乃幹)在成吉思汗和她行房事時,用剪刀刺殺成吉思汗未能成功,被投進了黑河,蒙古語因此叫黑河為「哈沱穆然」(汙水或不潔之水)。而在藏文典籍《藏文文選》(18)中,也同樣有如此的記載。(唐榮堯《多傑華,西夏末代皇帝的避難之地?》銀川晚報,2013-12-10)
科學的說法是,2012年6月,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利用碳屑分析實驗得出結論:「多傑華古堡」建築的年代大約在公元1085年至1260年之間。這個時間段與西夏滅亡的時間是吻合的。另外,甘肅肅南境內也有一處古堡被稱為「多傑華」。進而人們分析,「多傑華」在最後的歲月裡,將這一帶作為避難地是合理的。而前文中提到的裕固族老阿奶捐資的黃藏寺,是裕固族最早的喇嘛教寺院,亦稱古佛寺。因後遷至夾道地區,又稱夾道寺,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區曼臺部落所在地。
如今,黃藏寺是一個有三百多戶的行政村,夾道河是黑河上源河流,河流流過的地區也被稱為夾道地區,屬於黑河峽谷區域。從黃藏寺到祁連縣境,只有不足50公裡的路程,期間有古代牧民騾子走出的道路,崎嶇難行,不小心就會墜落懸崖或者掉進河裡。如果「多傑華古堡」的傳說真和「多傑華」有關,那麼,這將是一條最為艱難的逃亡之路。從情理上說,河西走廊是西夏故地,祁連縣又為吐蕃、西夏和宋王朝交替統治,「多傑華」最終來到這裡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如今,「多傑華古堡」寶藏雖說不知遺失何處,但祁連山間那些峽谷和關口的故事還在,它們即是兩地自古以來人文與商貿交流的痕跡。我們當年的採訪雖只是在峽谷和關口上的匆匆一望,但祁連縣的美足以驚人,在那些歷史的故事裡豐富了我們的旅途。有空了去看一眼吧,說不定會得到西夏以及其它朝代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