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援平考察廣西—東協經開區 「點讚」華僑農場成就

2020-12-22 中華網新聞

裘援平考察廣西—東協經開區 「點讚」華僑農場改革發展成就

中新社南寧9月13日電 (林浩 翟李強 鄧惠文)「廣西南寧市在短短六年時間中,探索出由華僑農場直接轉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改革發展模式,這在中國84個華僑農場中為數不多,是成功的創新,我感到十分欣喜。」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說。

出席第十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的裘援平12日率團到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考察,先後走訪廣西珠江啤酒有限公司、太和自在城健康養老基地、華僑城安置小區等地,詳細了解武鳴華僑農場轉體改制以來的產業發展和歸僑僑眷生活情況。

裘援平表示,從武鳴華僑農場改革實踐成果看,中國國務院2007年提出的華僑農場綜合改革方針是正確的。

在華僑城社區,當看到歸僑僑眷不僅人人有房住,還可「一站式」辦理民政、社保等業務,享受養老、醫療等服務,在家門口就能滿足各項需求,裘援平指出,社區作為社會管理的細胞,影響著每一個普通人,廣西—東協經開區的經驗值得其它華僑農場和僑鄉學習借鑑。

在座談交流會中,廣西—東協經開區管委會主任熊瑞光介紹說,作為中國最大的華僑農場之一,經開區前身武鳴僑場曾先後安置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9個東南亞國家的歸難僑1.2萬人。近年來,藉助中國—東協自貿區發展東風,武鳴華僑農場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華僑農場改革和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精神,順利實現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已成為南寧市乃至廣西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經開區之一,2016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超284億元人民幣。

熊瑞光表示,經開區已逐漸發展成南寧市的衛星城,歸僑僑眷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裘援平對當地在華僑農場轉制過程中高度重視僑情民意,積極解決歸僑僑眷遇到的特殊問題感到欣慰。她強調,華僑農場只有在發展中才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歸僑僑眷只有安居才能樂業。作為中國—東協合作的核心區域和南寧市的重要項目承載地之一,廣西—東協經開區未來發展空間廣闊,接下來仍要堅持改革,釋放發展潛力。

「歸僑僑眷在哪裡,僑務工作就在哪裡。」裘援平進一步表示,廣西—東協經開區因僑而建,國務院僑辦會一如既往關注支持經開區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接下來,將在中國—東協博覽會框架下搭建相關平臺,引導更多東南亞僑資企業和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聚集經開區創新創業,重點通過加快廣西華僑學校東協校區建設等方式,助力經開區發展。

裘援平同時希望廣西—東協經開區在發展中更加注重僑文化保護,借僑元素髮展特色旅遊,打造僑特色旅遊勝地,以僑(僑文化)引僑(僑務資源),實現更好發展。(完)

相關焦點

  • 國僑辦主任裘援平考察江西「僑夢苑」和金坪華僑農場
    11月17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先後在南昌市和峽江縣考察「僑夢苑」和金坪華僑農場。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龔建華,副省長謝茹先後陪同。   在南昌綠地中心,裘援平登上303觀光平臺,詳細聽取了「僑夢苑」的情況介紹和整體規劃,並對我省「僑夢苑」的建設給予肯定。
  •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赴雲南陸良華僑農場調研
    中新網陸良6月28日電 (趙靜 楊華偉)28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一行赴雲南陸良華僑農場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裘援平一行考察了陸良華僑農場的葡萄種植基地、蔬菜基地和水產養殖基地。在聽取了陸良縣華僑管理區管委會黨委書記許剛的情況介紹後,裘援平說,陸良在農業發展方面具有地理、氣候等各方面的優勢,一定要利用好這些資源,拿出好的發展項目與僑商對接,實現經濟發展。
  • 廣西—東協經開區首次發現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黑天鵝
    廣西—東協經開區首次發現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黑天鵝
  • 國僑辦主任裘援平調研雲南陸良華僑農場
    國僑辦主任裘援平調研雲南陸良華僑農場7/9) "← →"翻頁 6月28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一行來到雲南陸良華僑農場調研
  • 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迎來60歲生日
    原標題: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迎來60歲生日   農場面貌日新月異,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生活環境整潔優美,基礎設施完善健全,職工群眾安居樂業……昨日上午,廣西-東協經濟技術
  • 抓機遇謀發展 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實現華麗蛻變
    (廣西-東協經開區供圖)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20日訊(通訊員 潘志安 常麗瑩)11月19日,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新聞發布會在南寧舉行。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聞發言人、管委會副主任雷明虎在會上介紹了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在農場綜合改革和產業發展、民生保障、城市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
  • > 華僑農場
    ,最新華僑農場信息,華僑農場的最近新聞資訊,華僑農場是什麼,華僑農場專題,土地資源網為您詳細報導。華僑回國後開的農場?專門華僑人士住的農場?還是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下面就由小編給您介紹:...,廣西22個華僑農林場135萬畝土地,年內專門針對僑商開展大規模的招商活動,同時利用土地和政策優勢,吸引全球華僑中的資金、人才、科技向華僑農林場聚集。
  • 廣西-東協經開區:抓緊壓實預防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工作 (6/7)
    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24日訊(通訊員 潘志安)12月24日,「小手拉大手」預防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宣傳活動在廣西-東協經開區第二小學拉開序幕。當天,來自廣西-東協經開區建設局的工作人員走上講臺,通過現場授課講解、播放安全警示教育視頻、發放安全教育宣傳資料等方式,從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常見症狀、中毒表現、急救常識等安全知識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不少學生們表示通過學習了解到預防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識,回去後要與家人分享。活動中,學生們還就所學內容與老師積極互動。
  • 2020年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招聘人員3人簡章
    【導讀】廣西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僑農場發布:2020年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招聘人員3人簡章,更多關於2020南寧事業單位招聘,南寧教師招聘,南寧醫療衛生招聘的內容請關注廣西事業單位考試網,以及廣西華圖微信公眾號(gxhuatu)和2020廣西事業單位考試:788544395),獲取更多招考信息和備考資料
  • 廣西華僑農場「變形記」:從農耕到工業化
    (中新社發 洪堅鵬 攝)   中新社南寧2月1日電 題:廣西華僑農場「變形記」:從農耕到工業化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林浩  馬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新社記者走進越南歸僑鄭鞏的家,他家相機櫃裡存放著三部相機。今天看來顯得老掉牙的相機,述說著這位歸僑35年的生活變遷。
  • 柬埔寨主流媒體記者到廣西東協經濟開發區採訪
    柬埔寨主流媒體記者到廣西東協經濟開發區採訪 2014-11-17 09:48:14—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採訪,了解開發區自武鳴華僑農場轉體改制以來的發展情況,及在工農業發展方面的成就。
  • 廣西-東協經開區辦東南亞美食製作大賽 慶祝僑場成立60周年
    圖為參賽選手現場烹飪 潘志安 攝中國僑網南寧11月22日電 (潘志安 馮克靈 賴玉寧)11月21日,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暨2020年「香從東協來」東南亞主題美食製作大賽,在廣西-東協經濟開發區舉辦,活動搭建歸僑僑眷職工技能展示平臺
  • 廣西-東協經開區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大賽 在校大學生唱主角
    中新網廣西新聞12月24日電(潘志安 馮克靈)「參加比賽,能向大家展示我們的創業研發成果,同時也是一次互相學習的難得好機會,現場有專家的專業指導點評,更能幫助我們開拓思路,拓步前行。」
  • 江西華僑農場學習考察組赴廣西、廣東「取經」
    江西華僑農場學習考察組赴廣西、廣東「取經」   中新網1月2日電 據江西外僑辦網站消息,2013年12月中旬,江西省華僑農場學習考察小組在省外僑辦巡視員吳健民帶領下,赴廣西和廣東省部分華僑農場實地學習考察。
  • 廣西崇左市寧明縣舉行華僑農場美食文化節
    廣西崇左市寧明縣舉行華僑農場美食文化節 2009年05月05日 11:31  來源:中國僑網
  • 【綠地武鳴第一盤啟動】廣西媒體團考察綠地武鳴東協大學城
    2018年3月17日,廣西媒體勘察團蒞臨國家級東協開發區考察,並重點考察了綠地武鳴東協大學城超級大盤項目。世界500強綠地集團項目遍布4洲10國100餘城。入桂4年落子9盤,此次,綠地香港集團遠見東協經開區未來巨大發展潛力,擇址東協經開區,巨資打造東協大學城項目。
  • 一個華僑農場的華麗轉身
    原標題:一個華僑農場的華麗轉身  離開廣西南寧市武鳴華僑農場後,華叔的笑容一直在記者腦海中揮之不去。  華叔叫張明華。1960年,10歲的張明華隨家人從印尼歸國。長大後,他在農場的茶園工作。如今,他已退休。
  • 廣西—東協經開區多種形式豐富職工文化生活
    中新網廣西新聞12月29日電(陳麗娜)12月28日晚,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工會2019年新春走基層「喜迎新春 情暖基層」首場文藝晚會在南寧雙匯食品有限公司上演,為基層企業500多名職工送去新春的祝福與歡樂。圖為晚會現場。
  • 廣西最大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荒原闢沃野 村落變新城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林浩 攝中新網南寧11月19日電 (記者 林浩)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聞發言人、管委會副主任雷明虎19日表示,作為廣西最大歸僑聚居地,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以下簡稱: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來,將農場經濟主體轉向「工業開發區模式
  • 廣西來賓華僑農場歸難僑「洗腳上岸」當市民
    廣西來賓華僑農場歸難僑「洗腳上岸」當市民   中新社南寧12月2日電 (記者 楊強 周利朔)2004年,隨著廣西來賓華僑農場改設為華僑投資區,在農場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歸難僑和僑眷們,如今過上了現代化的都市生活,農場變成了城市、場民「洗腳上岸」當上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