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援平考察廣西—東協經開區 「點讚」華僑農場改革發展成就
中新社南寧9月13日電 (林浩 翟李強 鄧惠文)「廣西南寧市在短短六年時間中,探索出由華僑農場直接轉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改革發展模式,這在中國84個華僑農場中為數不多,是成功的創新,我感到十分欣喜。」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裘援平說。
出席第十四屆中國—東協博覽會的裘援平12日率團到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考察,先後走訪廣西珠江啤酒有限公司、太和自在城健康養老基地、華僑城安置小區等地,詳細了解武鳴華僑農場轉體改制以來的產業發展和歸僑僑眷生活情況。
裘援平表示,從武鳴華僑農場改革實踐成果看,中國國務院2007年提出的華僑農場綜合改革方針是正確的。
在華僑城社區,當看到歸僑僑眷不僅人人有房住,還可「一站式」辦理民政、社保等業務,享受養老、醫療等服務,在家門口就能滿足各項需求,裘援平指出,社區作為社會管理的細胞,影響著每一個普通人,廣西—東協經開區的經驗值得其它華僑農場和僑鄉學習借鑑。
在座談交流會中,廣西—東協經開區管委會主任熊瑞光介紹說,作為中國最大的華僑農場之一,經開區前身武鳴僑場曾先後安置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9個東南亞國家的歸難僑1.2萬人。近年來,藉助中國—東協自貿區發展東風,武鳴華僑農場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華僑農場改革和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精神,順利實現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已成為南寧市乃至廣西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經開區之一,2016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超284億元人民幣。
熊瑞光表示,經開區已逐漸發展成南寧市的衛星城,歸僑僑眷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裘援平對當地在華僑農場轉制過程中高度重視僑情民意,積極解決歸僑僑眷遇到的特殊問題感到欣慰。她強調,華僑農場只有在發展中才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歸僑僑眷只有安居才能樂業。作為中國—東協合作的核心區域和南寧市的重要項目承載地之一,廣西—東協經開區未來發展空間廣闊,接下來仍要堅持改革,釋放發展潛力。
「歸僑僑眷在哪裡,僑務工作就在哪裡。」裘援平進一步表示,廣西—東協經開區因僑而建,國務院僑辦會一如既往關注支持經開區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接下來,將在中國—東協博覽會框架下搭建相關平臺,引導更多東南亞僑資企業和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聚集經開區創新創業,重點通過加快廣西華僑學校東協校區建設等方式,助力經開區發展。
裘援平同時希望廣西—東協經開區在發展中更加注重僑文化保護,借僑元素髮展特色旅遊,打造僑特色旅遊勝地,以僑(僑文化)引僑(僑務資源),實現更好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