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有沒有客觀標準?

2020-12-19 三聯生活

美有沒有客觀標準?

2012-09-19 16:23 作者:薛巍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37期

「校花」的評選標準能夠精確地量化嗎?換言之,美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嗎?美是每個人不同的主觀判斷,還是事物的客觀屬性?20世紀之初,對美的哲學探索衰落了,但過去10年間對美的興趣又復興了。

康德(左)和休謨(右)的觀點對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趣味的二律背反

西方古代和中世紀的思想家們大部分認為美是事物的客觀屬性,近代之後主觀論成了主流。休謨說:「美不是客觀存在於任何事物中的內在屬性,它只存在於鑑賞者的心裡;不同的心會看到不同的美;對於同一對象,一個人可能感受到的是醜,另一個人卻感到了美。每個人只應當承認自己的感受,不應當企圖糾正他人的感受。那句流行的諺語早就正確地教導我們:關於口味問題不必做無謂的爭論。」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說:「趣味判斷不是認知判斷,因此不是邏輯判斷而是審美判斷,其基礎是主觀的。」

但如果美完全是主觀的,誰說什麼東西美它就美,好像「美」這個詞就沒有意義了。當我們說某個東西美時,除了個人的肯定態度之外,我們就沒有交流任何東西。雖然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判斷,但我們的判斷往往是一致的,大部分人都不會否認玫瑰花或者落日很美。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美並非全然客觀、跟人的主觀反應無關。不然就可以說一個沒有人去感受它的世界也可能是美麗或醜陋的,或者可以用科學儀器來探測美。我們通常認為別人的趣味跟自己的不同很正常,不像道德、政治或事實方面的分歧那樣,需要尋求統一。

在18世紀之前,大部分西方哲學家都認為美是客觀屬性,處於美麗的物體之中。奧古斯丁問,是因為事物讓我們感到快樂,所以它們漂亮,還是事物漂亮,所以會讓我們感到快樂。他傾向於後一種觀點。柏拉圖認為美本身是一種理念,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們有美的理念。普羅提諾說,美的問題是形狀問題,美的事物擁有特定的形狀。沒有形式的質料乃純粹的醜陋,醜的東西即沒有被形式掌握的東西。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認為美是客觀的,它不在人對事物的主觀反應之中。古典觀念認為美是特定比例或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的體現,美可以通過黃金分割來表達。古希臘雕塑家波利克裡託斯認為,標準雕塑是師生們可以加以模仿的、比例和諧的模範:可以通過複製客觀的比例來實現美。

休謨和康德關於趣味的標準的論述被稱為「趣味的二律背反」。諺語中說趣味是主觀的,「關於趣味沒什麼好爭論的」。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爭辯趣味問題,有些人被認為品位高,有些人被認為很沒品位。有些人的趣味粗俗、顯擺。有些人的趣味精緻。趣味好像既主觀又客觀,這是一個二律背反。

休謨和康德一開始就承認,趣味或發現、體驗美的能力基本上是主觀的,沒有什麼趣味標準,如果沒有人體驗到快感就沒有美。但他們也都承認,在審美過程中理性會發揮作用,承認一些趣味比另一些趣味高級。他們都認為,審美判斷既不完全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主體間性的,有其社會和文化層面。

休謨的論述集中於審美者所處的歷史和時代狀況。如果一個人持有偏見、無知、膚淺,其審美判斷不如一個眼界開闊、不帶偏見的人。他寫道:「即使在風氣最優雅的時代能對高級藝術做出正確判斷的人也是極少見的;只有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銳的感受,由於訓練而得到改進,通過比較而進一步完善,最後還清除了一切偏見——只有這樣的批評家對上述稱號才能當之無愧。這類批評家,不管在哪裡找到,如果彼此意見符合,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實標準。」

休謨舉的優秀批評家的例子是《堂吉訶德》中的兩位品酒高手:桑丘對那位大鼻子的隨從說:「我自稱精於品酒,這絕不是瞎吹。這是我們家族世代相傳的本領。有一次我的兩個親戚被人叫去品嘗一桶酒,據說是很好的上等酒,年代既久,又是名牌。頭—個嘗了以後,咂了咂嘴,經過一番仔細考慮說:酒倒是不錯,可惜他嘗出裡面有那麼一點皮子味。第二個同樣表演了一番,也說酒是好酒,但他可以很容易地辨識出一股鐵味。你絕想像不到他倆的話受到別人多大的挖苦。可是最後笑的是誰呢?等到把桶倒幹了之後,桶底果然有一把舊鑰匙,上面拴著一根皮條。」

休謨進一步論證,這類批評家的判斷往往跟時間檢驗的結果一致,二者的作用就如同客觀的標準。雖然審美判斷仍是主觀的,雖然一些當代作品可能會引發爭議,優秀批評家長遠的共識就像客觀標準一樣,使得即使能找到客觀標準,它們也是不必要的了。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找到美的標準,來確定美的事物的必要條件,但我們可以描述優秀的批評或有品位的人的特徵。繼而,這些人長遠的共識也是很實用的趣味標準,是為審美判斷辯護的手段。

康德也承認趣味基本上是主觀的,某些東西可能只會讓我感到快樂,如看著你自己的祖母的照片時,你會感到悲喜交集,一幢房子會令你想到那是你成長的地方。但別人不會在意,沒人會認為他們對此應該擁有同樣的反應。康德認為,美感不同於快感,說某個東西美,這是一個沒有利害關係的判斷。審美判斷必須獨立於人的經濟和性慾方面的欲求。如果一個人參觀博物館時讚嘆那些繪畫是因為它們很昂貴,或者想著可以偷走賣掉,他對這些畫就沒有任何審美體驗。參觀者必須關注對繪畫本身的精神反映。當一個人在審美時,他不關心審美對象的存在,享受的是它在人的體驗中的再現。「當說某個東西很美時,我關心的不是它的存在,而是我內心對其再現的感受。人人都得承認,摻雜了一丁點利益糾纏的審美判斷都是片面、不純粹的。」沙夫茨伯裡在《道德家》中說,如果你把一個漂亮的山谷主要當做一個有價值的房地產投資機會,你就不是在看它本身,因而無法充分地體驗它的美。如果你看著一個可愛的婦人,想著跟她上床,你就不能充分、純粹地體驗她的美,你的注意力偏離了在你心中反映的形式。

揚棄主觀論

康德認為,有些美是相對的,依賴於對象所屬的類型,有些美則是絕對的。同樣的比例對於牛來說漂亮,對於馬來說就會很醜。但抽象的織物圖案設計本身就是漂亮的,鮮花即使不提它們的實用性和繁殖功能也是怡人的。康德由此說,能在事物的形式或設計中找到絕對或獨立的美。或者如克萊夫·貝爾在他1914年出版的《藝術》一書中所說,美存在於對線條和顏色的安排之中。

休謨和康德的觀點對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叔本華、漢斯利克、布洛、克羅齊等都持類似觀點。更堅定的主觀主義者是美國哲學家桑塔亞納,他把美定義為客觀化的快感。說某個東西美,是因為它能帶來快感,但這種快感屬於對象,雖然對象本身沒有主觀活動能力。「美是積極、內在、客觀化的價值。美是一種價值,也就是說,它不是對事實或關係的感知,它是一種情感,我們的意志或鑑賞的情感。一個物體如果不讓人感到快感就不會是美的,所有人都對它無動於衷的美是自相矛盾。因此美是一種內在的積極價值,是快感。」這就如同說,一個令人受挫的對象懷有惡意,令人受挫的東西被認為是一個有主觀意志的東西,需要對它造成的結果負責。對美的感受成了一個錯誤:把主觀活動能力歸給沒有這些能力的東西。

桑塔亞納在《美感》(1896)中的論述是英語世界對美最後的主要論述,因為一旦承認美是完全主觀的,依賴於一個錯誤,好像就再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如果美是主觀的快感,好像它並不比任何愉悅人的東西更高級,也就沒有真理或者正義那樣重要。20世紀也不再把美當做藝術的主導目標,美在理論上的邊緣化導致藝術家們認為他們應該去追求更真實、更嚴肅的方案。但近年來藝術和哲學界對美的興趣開始復興,有多位理論家嘗試思考趣味的二律背反。這些新的路徑回應了喬治·愛德華·摩爾1903年在《倫理學原理》中的論述:「說一種東西美,不是說它本身美,而是說它是一個必要成分,證明一種東西真的美就是去證明,跟它相關的一個整體是好的。」有價值的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置身其中的情境,美的價值包括美的對象和審美主體的快感。

美國藝術史家克裡斯平·薩特韋爾在《美的六個名字》(2004)中既沒有把美歸給主體,也沒歸給客體,而是歸給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即使二者置身其中的情境。當我們說夜晚的天空很美時,我們不只是在匯報我們感受到的快感,我們還看向天空,讚美真實的世界。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感知天空的人,也就沒有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亞歷山大·尼哈瑪斯在《幸福的許諾》(2007)中說:「審美判斷從不要求人人贊同,美的東西或藝術品都不會擁有天主教般的信眾。美創造的是更小的圈子,但每一個圈子的成員都認為它是正統的,卻並不認為別人是異端。」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主觀與客觀標準
    又問:「那麼稿件水平的評價有沒有可能確立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我回答:「不可能。」之後,我闡述了一下自己的觀點和分析。現在發出來供同行參考。談論這樣一個問題,首先涉及到的就是一個哲學上的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主觀是指人的意識、思想、認識等;客觀是指人的意識之外的物質世界或認識對象。
  • 有沒有客觀標準呢?
    有沒有客觀標準呢?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認為,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是客觀的。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是看他從社會、他人那裡得到了什麼,而是看他為社會、為他人盡到了什麼責任,做出了什麼貢獻。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是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價值或價值大小的基本標誌,個人是通過對社會的奉獻來體現自己人生意義的。
  • 新生兒窒息診斷 應加入客觀標準
    原標題:新生兒窒息診斷 應加入客觀標準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馬愛平)12月12日,由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辦的清華大學第五屆兒科論壇——新生兒窒息復甦後多器官損害研討會在京召開。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國家衛計委新生兒窒息復甦項目核心專家虞人傑指出,目前國內對新生兒窒息的診斷主要為Apgar評分,但該評分標準較為主觀,如評判肌張力、皮膚顏色、哭聲大小等,這導致診斷擴大化,部分患兒過度治療,且Apgar評分並不能反映宮內缺氧的本質。
  • 委託技術開發明確目標技術的客觀標準
    企業智慧財產權相關常見法律風險提示之委託技術開發明確目標技術的客觀標準企業在對外委託技術開發時,應當在技術開發合同中明確約定目標技術的最終驗收標準,包括應當實現的功能效果描述以及客觀測量的數據指標,要寫出關鍵性指標內容,必須準確清晰
  • 家常快手湯,簡單快捷又開胃,鹹鮮味美有湯有菜,5分鐘出鍋
    和大家分享家常快手湯,簡單快捷又開胃,鹹鮮味美有湯有菜,5分鐘出鍋。冬瓜營養豐富,價格也實惠,一元錢的冬瓜,加點其他菜餚就可做份味美湯品,這一款是家人吃不膩的湯品菜餚,冬瓜湯,但並不是加入排骨、肉片的冬瓜湯,用這兩種食材與冬瓜做湯,簡單味美比加肉更搶手,每次都光碟。冬瓜榨菜雞蛋湯,經濟實惠也味美。
  • 沒有客觀標準,人文經典是如何確立的?
    在藝術的領域內,對此沒有確切的標準。每一個美學評判都是個人的賭博。但這種賭博並不囿於它的主觀性,它在與別的評判相撞擊,試圖被人承認,期望達到客觀性。」在昆德拉看來,在反覆不斷地被評判中,藝術作品希冀有朝一日能達至科學作品的客觀性,但這似乎註定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許多人文和藝術領域的作品早已被公認為經典,而此類經典(可統稱為「人文經典」)正是本文要重點探討的對象。
  • 用客觀的標準招生可以保證公平和質量
    用客觀的標準招生可以保證公平和質量用客觀的標準招生可以保證公平和新生質量,還能保證高考是一塊淨土。綜合評價招生和選婿、選妃類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招生老師不是家長、也不是校長。為使綜評招生探索順利進行,應減小面試的權重或取消面試。可有些高校取消筆試,只做面試和體測,體測只分合格與不合格,這樣面試成績佔總成績的15%甚至30%,權重太大!
  • 趙磊:小倩虛無縹緲,價值何以客觀?——《馬克思的價值範疇何以客觀》(之五)
    我在第二集《神秘「聶小倩」》中說過,馬克思有關「價值對象性」的分析,揭示出兩個重要的結論:(1)由於「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馬克思語),所以商品價值的客觀實在性具有幽靈般的神秘性質;(2)在商品交換關係中,使用價值的物質形態成為價值的客觀實在性的外在表象。然而,表象畢竟是表象,表象與幽靈般的本質之間有沒有關聯,以及這個關聯究竟的內在邏輯是什麼,仍然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 翻譯到底有沒有標準
    說到翻譯,大家都好奇這件事——到底翻譯有沒有標準?這個問題就像關於翻譯真理的大討論,是每個譯者都需要正視的問題。
  • 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思辯
    長期以來,我國司法活動一直以「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為原則,尤其在奉行訴訟職權主義的年代裡,我國受到前蘇聯的司法理念地影響較大,大部分學者以「實事求是」的哲學判斷標準作為理論依據,將這個「事實」定位為「客觀事實」,認為這個「事實」應該是客觀的、全面的、絕對的事實,追求「還事物本來的面目」。然而,這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況,「以訴訟的方法令人完全確信地重現過去是不可能的」。
  • 如何理解客觀、公正、審慎的評審原則?
    《政府採購評審專家管理辦法》(財庫〔2016〕198號)第十八條規定:評審專家應當嚴格遵守評審工作紀律,按照客觀、公正、審慎的原則,根據採購文件規定的評審程序、評審方法和評審標準進行獨立評審。    那麼,「客觀、公正、審慎的評審原則」該如何理解呢?
  • 英文閱讀—爭論標準沒有意義!
    ①衡量事物的準則②本身合於準則,可供同類事物比較核對的事物③規範從哲學上講,標準是客觀事物所具有何種意義的一種參照物
  • 張素敏:虛假訴訟罪客觀要件的檢視與規制
    如果行為人偽造了證據,但是沒有向法庭提供,該行為沒有對司法秩序有任何的影響;而且單獨的偽造證據的行為也不構成犯罪,因為行為本身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沒有造成任何不良後果,當然不能將之認定為犯罪客觀行為。所以應將捏造事實理解為偽造證據並提交法院,如此一來,偽造證據才能對案件產生實際的影響力,造成實質的社會危害,便於犯罪行為的認定。對偵查機關而言,也便於刑事案件相關證據的固定,利於追訴。
  • 觀點:以「客觀歸責理論」分析瀆職犯罪一則
    以「客觀歸責理論」分析瀆職犯罪一則   客觀歸責理論發源於德國,並在德國刑法學理論中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學說,該理論引入中國已有十多年,在司法實踐中,恰當運用客觀歸責理論也有助於進一步釐清思路,得出正確的結論。「客觀歸責理論」的集大成者是德國學者羅克辛教授。
  • 警惕那些把握「客觀規律」和手握「客觀真理」的助學者
  • 客觀公正,時代檢察官的「自畫像」
    自此,作為首次寫進檢察官法的檢察官履職要求,「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就被賦予了明確的規範性內容。客觀公正立場,也就成為檢察官在法律意義上的「自畫像」。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落實檢察官法規定的客觀公正立場,「靈魂」三問隨之而來:為什麼要秉持客觀公正?怎樣做到客觀公正?如何確保客觀公正?
  • 客觀看待「獨立新生獎」
    設置「獨立新生獎」的初衷,是為了培養高校新生的獨立性,但這個標準卻不見得科學。沒有家長陪同的新生是「獨立的」,有家長陪同的新生就是「不獨立的」?這一簡單的標準是否真的可以全面、客觀評價一個學生的獨立性,值得懷疑。  高校鼓勵新生獨立報到,儘管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便利服務,比如在火車站設置接送點、學長全程陪同新生報到,但這些服務能夠真正培養起學生的獨立性嗎?
  • 如何客觀地判斷澀脈
    這篇文章談了澀脈的客觀診斷標準,說「前後兩次脈動應指的脈的部位有差異的脈是澀脈,差異程度越大,代表澀的程度越高」,真是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澀脈新解澀脈是千年難明之脈。《說文》對澀的解釋是:不滑。由於對澀脈理解難以到位,導致其在指下的感覺難以準確把握,究竟哪一種信息代表不流利,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這導致有關澀脈的臨床和科研的處於停滯狀態。
  • 2020年法考客觀題沒有通過……
    法考客觀題沒有通過,這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一、要不要繼續考?要不要繼續考,取決於你自己的選擇。一次性通過法考的人不多,你也沒有成為極其幸運的少數人之一,放下心理包袱,重新開始再來一回,也沒什麼大不了。不要介意別人說什麼,嘲笑法考不過的人,大多是法盲。真正經歷過並通過法考的人,不會嘲笑你的,除非那人不正常。四 、打好基礎、注意方法關於專業學習,從頭開始。
  • 從介入因素情形談客觀歸責理論的適用
    本案提交討論時,大家對談某的過失倒車行為致王某倒地的事實沒有異議,而對於談某是否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形成了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談某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談某對其倒車致王某倒地的事故負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