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翻譯,大家都好奇這件事——到底翻譯有沒有標準?這個問題就像關於翻譯真理的大討論,是每個譯者都需要正視的問題。
就像我們拿到一個翻譯工作的測試,滿心期待地拿到手,一看測試稿眉頭緊皺,抓耳撓腮,藉助強大的網上衝浪能力逐字突破,譯完反覆斟酌校對,自我欣賞自我感動一番。若干天,測試稿被打回來:抱歉,您的測試稿未能達到預期標準,請您諒(另)解(請)配(高)合(明)。啊,就這??
首先是每個翻譯人都比較熟悉的是嚴復先生的三個字標準:信達雅,用林語堂的話來說就是「忠實、通順、美」,後世也有很多人提出自己的翻譯理論,但基本都沒逃出嚴復的這三字所概括的基本含義。也就是說形式可以不同,內容表達上要實現高度的一致性。大文學家魯迅先生在進軍文學創作之前先是翻譯家,從文學翻譯工作中汲取的養分是後面從事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他主張「硬譯」,咋一聽這名字大家都會本能地充滿抵抗性。但這翻譯理論的提出是有一定並且充分的時代背景。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質疑,在語言表達方面,魯迅想做出一些努力,學習西方的一些東西。所以他在文學翻譯的時候主張硬譯,即「按板規逐句,甚而至於逐字譯」,即使犧牲一些通暢性,也要追求忠實原文。對魯迅「硬譯」提出質疑的當之要數梁秋實了,他提出「寧錯而務順」的主張,就是翻譯一定要通順,哪怕內容上與原文有出入,也要追求譯文的流暢性。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家奈達(Nida)提出的「動態對等理論」是對傳統翻譯理論的一大突破——「翻譯是指首先從語義上,其次也是在文體上用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在譯語中再現源語信息」。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提出「創造性翻譯」,他的翻譯中也大膽踐行自己的翻譯理論,大膽地進行刪除和修改,譯者有自己的獨立性。「譯者是人類精神的信使,翻譯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是創造性的價值生成」。最後介紹下當今日語翻譯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林少華,他提出「審美忠實」即:在中文讀者身上喚起同日文讀者類似的審美愉悅。按照這個標準,他把譯者分為三種:工匠型亦步亦趨,貌似忠實;學者型中規中矩,刻意求工;才子型惟妙惟肖,意在傳神,唯有才子型才適合做文學翻譯。他曾在媒體面前說過「我是掌有村上春樹家密室鑰匙的人」,可見他對自身翻譯是極其自信。當然林少華在推廣村上春樹作品中起著不容置疑的作用,中國的「村上迷」都得益於他的功勞。近年來翻譯界對他譯作的研究也非常熱門,從忠實的角度提出譯作中質疑的聲音很多。翻譯是件很難把握的事情,客觀的理解還得加上主觀的判斷,特別是對於文學翻譯,這是翻譯最難的領域,也是最難被取代的。翻譯到底有沒有標準?可能每個成熟的譯者都會有他自己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