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祖先最怕的幾種史前生物:以靈長類動物為食,遇到跑都跑不掉

2020-12-20 紫俠號

說起史前生物,大家可能會想到兇猛的恐龍。但恐龍生活的年代畢竟還沒有人類,所以我們現在只能通過電影來感受恐龍的震撼。如今的人類,似乎已經忘記了基因裡殘留的對史前猛獸的畏懼,在人類進化的歷程中,有許多史前生物是以智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為食的。

NO.1,貓科動物的代表——恐貓。

這種動物和恐龍冠以同一個形容詞,可見它的恐怖。古生物學研究發現,恐貓是一種生活在距今100多萬年前的貓科動物。它的體長可以達到2米,體重190公斤,和現在的獅子體型差不多。恐貓和現在的貓科動物一樣,很擅長爬樹,但由於體型太大,不夠快速敏捷。恐貓的捕食主要以潛伏和偷襲為主,和現在的貓抓老鼠很相似。對於生活在南非的南方古猿來說,就算在安全的洞穴中,也要隨時面臨恐貓帶來的威脅。

考古學家曾在南非一些古老的洞穴裡發現恐貓吃剩的動物殘骸,其中有羚羊,還有大量的狒狒和南方古猿遺骸。恐貓的牙齒更加堅韌鋒利,可以輕鬆咬碎靈長類動物的頭骨。對於當時的南方古猿來說,恐貓是最可怕的獵食者,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NO.2,犬科動物的代表——碩鬣狗。

碩鬣狗生活在距今300萬-40萬年前,在非洲和亞歐大陸多個地區都有分布。碩鬣狗是斑點鬣狗的祖先,差不多把斑點鬣狗放大到和雌獅一樣的大小,那就是碩鬣狗的模樣。科學家在許多史前人類的頭骨化石上,都發現了被這種動物咬穿的洞。

想像一下鬣狗捕食的場景,當時的古人類實在是太艱辛了。

NO.3,熊科動物的代表——短面熊。

短面熊生活在距今200萬年前,在50萬年前滅絕。它是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站立時身高為3.7米,體重超過1噸。在北美大陸,短面熊是最兇猛的掠食動物,它不但體型巨大兇猛,而且十分善於奔跑,每小時奔跑速度可以超過60千米,堪比一輛越野車的速度了。

當時的北美野牛在短面熊眼裡不過是移動的美食,更別提當時我們的人類祖先了。

NO.4,爬行動物的代表——噬人鱷。

這種鱷魚直接被冠以「噬人」的名號,生活在距今200萬年前的非洲東部。這種鱷魚的體長超過了8米,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鱷魚還要大2米。對於我們的人類祖先來說,當時到河邊取水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史前人類的身高只有現在人類的三分之二,一不小心就會被這種鱷魚一口吞下。

經過歷史滄桑,現在這些史前生物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後來掌握了工具和戰術的人類,已經不再懼怕這些史前猛獸,甚至還加速了它們的滅絕。

相關焦點

  • 5種最可怕的史前物種,專門獵殺我們的人類祖先!
    說起可怕的史前動物,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霸王龍。感謝史匹柏,成功地用虛擬的疼痛,讓我們忘記了血液和基因裡殘留的史前祖先親歷的痛苦和磨難,事實上,在智人生存的幾十萬年裡,至少有5種史前猛獸是以我們智人和其它靈長類為食的。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而食肉型動物則主要是以食草型動物為食,它們更高一層。所以我們在大自然中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食草型動物的體型有多麼大,在碰到比它們小很多的食肉動物後,都會害怕躲避逃跑。就是野牛這樣的比較強力的食草動物,它們在遇到狼的時候,也會忙著逃跑,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對抗。這種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是基因層面的一種壓制,再高大的食草型動物,它們也會害怕一些小小的食肉型動物。
  • 人類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科學家曾提到一動物,差點吃光人類祖先
    現在的人,都喜歡以「食物鏈頂端生物」自居,仿佛只有懂得改造世界,製造工具的人類才是自然界的主宰。可是很多人都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人類的智力之所以會快速發展,卻是拜孱弱的身軀所致,正是因為人類相對弱小,才必須懂得利用工具保護自己,從而生存下去。
  • 人類沒有天敵?一動物曾以人類祖先為食,如今人們卻在養其後代
    人類,沒有鋒利的牙齒,也沒有迅捷的速度,在原始叢林中,他們在與猛獸競爭中,處於極度不利的地位。不得不承認的是,人類祖先在叢林中並沒有佔據什麼優勢,許多猛獸都在以捕食他們為生。古人很想搞明白,人類到底是如何來的,於是,他們塑造出了女媧這一形象,他們相信人類是天神的孩子,是女媧用泥土捏成了人,地球上便開始出現了最早的人類。
  • 掠食者的雙眼都長在前面,人類也是如此,莫非人類也是掠食者?
    因為食草動物和掠食者對於眼睛有著完全不同的需求,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一個要逃,一個要追。食草動物的眼睛必須要為「逃」而服務,而掠食者的眼睛則要滿足對於「追」的需求。對於食草動物而言,危險是時刻存在的,任何一個看似歲月靜好的日子裡,掠食者都會突然竄出,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很可能就會一命嗚呼。
  • 現代動物十大巨大祖先 史前袋鼠三米高
    10. 史前企鵝毫無疑問,企鵝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類動物。毛鼻袋熊澳洲是各種獨一無二、千奇百怪生物的家園。其中最迷你可愛的動物之一就是袋熊。它們生活在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島嶼,是身材矮胖、數量巨大的有袋類動物。它們有著小袋,可以在寶寶出生後放置裡面細心撫養。袋熊屬於穴居動物(burrowing animals),可以長到119釐米長,最重可達36公斤。但是,這些夜間居住者們,過去可比如今大多了。
  • 人類從沒有害怕過的動物?考古學家:這種動物,差點吃光人類祖先
    人類從沒有害怕過的動物?考古學家:這種動物,差點吃光人類祖先眾所周知,人類是地球上的最高統治者,也是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人。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因此而驕傲,從而認為人類從沒有害怕過的動物。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人類曾經還是非常渺小的。
  • 直立人進化為至少6種人類,為什麼最後只剩下人類的祖先智人?
    經過三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在2.3億年前,恐龍誕生了,而與恐龍同時誕生的還有哺乳類動物。只不過在恐龍稱霸地球的1.6億年歲月裡,哺乳動物由於體型較小,在食物鏈處於底端,遠遠無法跟恐龍相比。於是只能在夜間出來覓食和活動。到了大約9000萬年前,哺乳動物經過進化演化,早期的靈長類動物誕生了,而這個時候仍然是恐龍的時代。靈長類動物的實力也同樣無法跟恐龍相比,生存並不容易。
  • 史前原始人類的生活是怎樣的?考古學家揭開不為人知的秘密
    引言:雖然目前人類發展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但是我們並非完全了解人類的過去。據目前的研究發現人類歷史可以追溯到700萬年前,而在200多萬年前開始出現的「智人」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那麼史前原始人類的生物是怎樣的呢?
  • 為什麼人類明明體格不大,力量也不強,卻長著獵食者的眼睛?
    廣義上說靠捕獵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統稱為獵食者,既然有捕獵這種動作,就代表獵物是可以移動的,也就說是動物,因此,獵食者就成了以捕獵其他動物為食的動物了。滿足這一條件的動物有很多,因為作為以昆蟲為食的蜻蜓來說也是獵食者,捕獵其他動物的螳螂也是獵食者、雜食性的老鼠也是獵食者,總之, 具有主動捕獵其他動物能力的動物都能稱得上是獵食者。
  • 杭州出現罕見生物,它個子不大,卻是犬科動物的祖先
    貉作為東亞地區特有的物種,一開始只分布在俄羅斯、中國、日本、韓國、蒙古等等地,不過上個世紀20年代,由於歐洲人發現貉這種外形可愛有趣的動物後,便從東亞引入了歐洲,如今在歐洲,也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貉曾經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但是後來因為人類的獵殺,以及對它們棲息地的破壞,導致在我國很多地區,貉都已經區域性滅絕了。所以,這次在杭州地區發現它們的身影,才會讓人覺得非常的驚喜。
  • 為啥大部分動物的鼻子溼溼的,皮膚構造還不一樣,而人類卻不是?
    靈長類動物在很早的時候就從最初的祖先中分化出了兩個分支,它們分別是:幹鼻靈長類和溼鼻靈長類,這大約發生在6300萬年前。這也很好分辨,一模一看就能知道鼻子是幹還是溼!顯而易見,人類的鼻子是幹的,如果整天流鼻涕那就是生病了。
  • 人類沒有天敵?這一動物差點吃光人類祖先,如今人們卻在養其後代
    人類,沒有鋒利的牙齒,也沒有迅捷的速度,在原始叢林中,他們在與猛獸競爭中,處於極度不利的地位。不得不承認的是,人類祖先在叢林中並沒有佔據什麼優勢,許多猛獸都在以捕食他們為生。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第二,防禦雖然食草動物沒有食肉動物那樣鋒利的牙齒和爪子,但是它們也有很強的防禦性,比如大多數大型的食草動物都有角,角的出現讓一大部分食草動物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它們堅硬且鋒利的角都長在食肉動物最喜歡攻擊的頭部。
  • 人類為啥會有指紋?祖先又不用指紋解鎖,為何會進化出指紋?
    指紋和指尖汗腺我們知道,生物各個器官的出現和演化,都是為了提高生存率才完成的。某個器官可以幫助生物在自然界更好地生存下去,於是生存率就高,有更多的機會繁衍後代,將這個性徵遺傳下去。相反的,不具備某個強大功能器官的生物相對容易死亡,就失去了大量繁殖的機會,這就是自然篩選推動的生物進化。
  • 哪種靈長類動物的搏鬥能力最強?是人類、山魈,還是銀背大猩猩
    靈長類動物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一類動物。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有大猩猩,黑猩猩,紅毛猩猩,各種狒狒和猴子等。不過其他靈長類動物在和銀背大猩猩打鬥的時候,基本上就都沒有勝算了,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如果赤手空拳跟銀背大猩猩廝打的話,弄不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因為我們人類在打鬥時通常都是用腳和拳頭,但是銀背大猩猩的胳膊粗壯有力,嘴巴的廝咬力更是我們人類所比不了的。
  • 同是靈長類動物,為什麼吃素的大猩猩比吃肉的人強壯?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同樣作為靈長類動物,大猩猩比人確實強壯了不少,尤其是銀背大猩猩,已經是靈長類動物中的「力量擔當」了。那麼,為什麼大猩猩吃素都比雜食性動物的人類強壯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 靈長類百科全書-世界頂尖靈長類專家聯手巨獻
    從人類文明伊始,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棲息地便有所交疊。我們很容易想像,與它們的首次接觸,對我們祖先的哲學思想有多麼大的影響。
  • 《人類的本性》(十五)高端進化:人類的由來
    自達爾文以來,在生物進化論的引領下,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與其他生物科學空前繁榮與發展,不僅揭開人類起源的神秘面紗,亦為我們展現生命起源與進化的清晰的路徑。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胚胎學家通過比較胚胎學、分子生物學通過DNA的研究認為,古猿是人類的祖先,而早期靈長類則是人類祖先的祖先,人類是低等靈長類經過數千萬年進化演化的結果。
  • 人類祖先不愛攀爬 蹦蹦跳跳很敏捷
    圖片來源:Doug Boyer  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可能是跳躍者,而非攀爬者。多年來,很多生物學家認為,所有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是一種能夠順著細細的樹枝奔跑的小型動物。如今,一塊在法國發現的化石表明,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有著高超跳躍能力、像猴子一樣的奇特動物。這使闡明是什麼驅動靈長類動物的進化變得更加困難。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人類進化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