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康復對寶媽很重要,不僅能重塑身材,還能預防很多問題的發生,但是產康不是單一的做腹直肌或者盆底肌的康復哦,要整體考慮,根據寶媽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康復計劃,但是核心肌群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哦,您講的腹直肌和盆底肌也是屬於核心肌肉哦。
產後恢復的順序為:一、骨盆恢復,二、盆底肌恢復,三、腹直肌恢復。
骨盆恢復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兩塊髖骨組合成的,連結著脊柱和下肢之間的盆狀骨架,均有堅強韌帶形成關節。骨盆作為下肢的活動基礎,將體重傳遞到下肢,又能保護腹內器官。當產婦分娩後,會在激素的刺激下,韌帶和各關節會有所鬆動,對分娩有利。
產後媽媽骨盆恢復什麼?
孕婦分娩後骨頭是不會變大變小的,但是骨盆韌帶和各關節都會有所鬆動,所有關節位置都會相對的有所移動。所以在產後先要調整骨盆,端正骨盆後再做收合。
第一步,骨盆恢復,矯正韌帶和關節部位
產後如果腰痛和骨盆帶疼痛,比如臀部疼痛的媽媽可以嘗試這個動作,有50~60%以上的媽媽做完之後都會得到明顯的緩解。
方法:仰臥平躺,然後屈膝,先把右腳蹺到左大腿上,讓右腳踝的外側放到左大腿上,然後再把左腿抬起來,雙手去環抱左腿,去感受一下把右側大腿往遠推得時候右側的一些拉伸。
如果可以的,再試試反側。此時若發現兩邊的拉伸感會不對等、不平衡,意味著骨盆可能有一些不正位。這個動作可以很好的平衡骨盆。
第二步,做肌肉練習,形成有效的空間收合。
臀部周圍有天然的骨盆帶,即臀部周圍的肌肉,這些肌肉可以有效地幫助骨盆回收而且穩定。
方法:肌肉練習。骨盆向內回收要建立在骨盆正位的基礎上。
盆底肌恢復
盆底肌是指密封骨盆底的肌肉群,它就像一個吊網,將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和其他器官緊緊地懸掛起來,以維持其正常位置,執行其功能。一旦「網」變得缺乏彈性,則「網」中的器官就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從而導致相應的功能障礙,例如大小便失禁和盆腔內官脫垂。
許多女性在四五十歲時會出現尿液滲漏,這可能與分娩有關。因此,這種傷害可能不會立即出現。比較嚴重的媽媽可能會立即出現。許多人的骨盆底肌肉損傷是在老年後發生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分娩後立即恢復骨盆底肌肉。
對於所有盆底肌訓練,建議媽媽根據自己的盆底肌,並給出準確的報告這樣可以準確地看到盆底肌的哪個方面有問題。
不建議盲目在家練習凱格爾運動!
建議媽媽在42天檢查之後,根據盆底肌報告做更精準的練習。
腹直肌恢復
寶寶對媽媽腹部的影響是由內而外的,因此產後恢復也要由內而外。首先是腹直肌的分離,然後是腹部形狀和筋膜分離,以及肋骨外翻。在懷孕中宮高過高,這將使母親媽媽的肋骨向前和向外推動。不僅會影響腹壁,而且乳房也會向外擴張,並且肋骨回來時您會發現乳房會向內聚攏。因為乳房附著在肋骨上,所以當肋骨向外時,乳房也將向外。
自測腹直肌分離的方法:仰臥平躺,屈膝,位手放在兩側腹壁的正中間的位置,去感知一下兩側腹壁中間有沒有兩個肌肉邊緣,看看肌肉邊緣之間的分離有多寬,然後再試一試分離手指頭能向下探多少,這是深度。
如果有分離,向上向下總共分離有多長?
腹直肌分離的深度和長度比寬度更重要。因為當分離深度特別深時,這意味著深層肌肉沒有任何保護。如果間隔特別長,則間隔越長,對腹壁的影響和損害程度就越大,範圍也越大。因此,如果媽媽分娩後腹直肌分離,則必須向內有效地將其康復。
恢復方法:
仰臥平躺屈膝,將手放在腹壁的兩側,每次吸氣時都用鼻子吸氣,每次呼氣時用口吐出來,感覺到腹腔已排空,並且感覺到兩側的恢復體位於中間,然後將腹壁推至中間。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媽媽恢復腹直肌分離。
其實練習的次數和時間遠不如肌肉有效性重要,即肌肉要學會主動向內收回。請務必注意肌肉是否在正確地進行這項運動。嚴重的腹直肌分離不能用雙手向後推,必須是主動收縮的肌肉。因此,第一步是學習如何激活腹部深層肌肉,並依靠自我意識和練習來進行深度自我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