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採訪了《哈利·波特》系列的譯者、著名翻譯家馬愛農。2013年,因同名譯著出現真假「馬愛農」署名以及她的譯著《綠山牆的安妮》被「中譯中」剽竊超過90%,她分別以「剽竊」和「不正當競爭」為由將兩家出版社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引起文化界對「譯者維權」的熱議。
新報:你認為翻譯者的付出和回報在精神層面以外的現實收益上是否成正比?
馬愛農:目前國內從事文學翻譯的,都是一些真正熱愛文學、熱愛翻譯這項工作的人,性格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低調、謙和,與人為善,安於清貧。因此,雖然遭遇稿費低、霸王協議、各種侵權等不公正待遇,一般選擇不去計較,息事寧人,最多抱怨幾句。所以,這一批人更需要社會的多多關注。
新報:普通譯者和翻譯家的翻譯費用是不是有很大的差距?「壓力大」在譯者中是普遍現象嗎? 馬愛農:翻譯稿費標準偏低,是早就存在的一個現象。我在上世紀80年代翻譯的《綠山牆的安妮》,稿費每千字十三元,而當時一般人員的月薪是六七十元,也就是說,只要翻譯五千字就差不多是一個月的工資。如今,工資漲了差不多一百倍,而出版社的譯者稿酬最高也就八十元,只比三十年前漲了五倍。若要通過翻譯掙得普通人員的月薪,需要譯出近十萬字!這樣的壓力下,經濟困難的譯者,還怎麼能做到反覆推敲,精益求精,怎麼能做到「一名之立,旬月躊躇」?勢必會嚴重影響國內出版業的翻譯質量。
新報:去年你提起訴訟的侵權案子最終是否得到妥善解決和賠償,是否滿意最終結果?
馬愛農:我去年打了兩個官司,分別狀告中國婦女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對我的侵權。如今塵埃落定,兩個案子都判了。雖然都是勝訴,但判罰力度並不令人滿意。拿第一個案子來說,中國婦女出版社的《綠山牆的安妮》,全文百分之九十七抄襲我的譯文,證據確鑿,危害很大,卻只判被告罰款三萬元,除去律師費和其他費用,我作為受害者只獲得區區幾千元。當時兩個案子得到國內文學翻譯界許多譯者的關注和聲援。我想,這樣的結果對大家都是一個打擊,只會讓眾多譯者感到失望和寒心。據我所知,大多數譯者都受到過各種侵權的困擾,有抄襲、剽竊、盜用譯文,他們多半不會選擇訴諸公堂,更願意把時間精力用於多翻譯一些作品,而我這兩個案子的判決結果,可能更讓他們對走法律程序失去信心。
新報:你對相關部門在保護譯者權利方面,以及譯者維權方面是否有建議?
馬愛農:其實有很多建議,但說實話,短期內不抱很大希望。譯者遭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非一日之寒,跟我國目前圖書出版現狀、出版社經營模式、法律極不健全等等都有關係。出版社要在競爭中儘量壓縮成本,也有自身的難處。只能建議大家多多關注文學翻譯這個群體,了解他們的辛苦和委屈,更多地尊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