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馬愛農:我的維權讓更多譯者失去信心(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翻譯家馬愛農:我的維權讓更多譯者失去信心(圖)
2014-09-09 15:29:57來源:每日新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新報採訪了《哈利·波特》系列的譯者、著名翻譯家馬愛農。2013年,因同名譯著出現真假「馬愛農」署名以及她的譯著《綠山牆的安妮》被「中譯中」剽竊超過90%,她分別以「剽竊」和「不正當競爭」為由將兩家出版社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引起文化界對「譯者維權」的熱議。

  新報:你認為翻譯者的付出和回報在精神層面以外的現實收益上是否成正比?

  馬愛農:目前國內從事文學翻譯的,都是一些真正熱愛文學、熱愛翻譯這項工作的人,性格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低調、謙和,與人為善,安於清貧。因此,雖然遭遇稿費低、霸王協議、各種侵權等不公正待遇,一般選擇不去計較,息事寧人,最多抱怨幾句。所以,這一批人更需要社會的多多關注。

  新報:普通譯者和翻譯家的翻譯費用是不是有很大的差距?「壓力大」在譯者中是普遍現象嗎? 馬愛農:翻譯稿費標準偏低,是早就存在的一個現象。我在上世紀80年代翻譯的《綠山牆的安妮》,稿費每千字十三元,而當時一般人員的月薪是六七十元,也就是說,只要翻譯五千字就差不多是一個月的工資。如今,工資漲了差不多一百倍,而出版社的譯者稿酬最高也就八十元,只比三十年前漲了五倍。若要通過翻譯掙得普通人員的月薪,需要譯出近十萬字!這樣的壓力下,經濟困難的譯者,還怎麼能做到反覆推敲,精益求精,怎麼能做到「一名之立,旬月躊躇」?勢必會嚴重影響國內出版業的翻譯質量。

  新報:去年你提起訴訟的侵權案子最終是否得到妥善解決和賠償,是否滿意最終結果?

  馬愛農:我去年打了兩個官司,分別狀告中國婦女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對我的侵權。如今塵埃落定,兩個案子都判了。雖然都是勝訴,但判罰力度並不令人滿意。拿第一個案子來說,中國婦女出版社的《綠山牆的安妮》,全文百分之九十七抄襲我的譯文,證據確鑿,危害很大,卻只判被告罰款三萬元,除去律師費和其他費用,我作為受害者只獲得區區幾千元。當時兩個案子得到國內文學翻譯界許多譯者的關注和聲援。我想,這樣的結果對大家都是一個打擊,只會讓眾多譯者感到失望和寒心。據我所知,大多數譯者都受到過各種侵權的困擾,有抄襲、剽竊、盜用譯文,他們多半不會選擇訴諸公堂,更願意把時間精力用於多翻譯一些作品,而我這兩個案子的判決結果,可能更讓他們對走法律程序失去信心。

  新報:你對相關部門在保護譯者權利方面,以及譯者維權方面是否有建議?

  馬愛農:其實有很多建議,但說實話,短期內不抱很大希望。譯者遭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非一日之寒,跟我國目前圖書出版現狀、出版社經營模式、法律極不健全等等都有關係。出版社要在競爭中儘量壓縮成本,也有自身的難處。只能建議大家多多關注文學翻譯這個群體,了解他們的辛苦和委屈,更多地尊重他們……

相關焦點

  • 神奇書屋公益行——馬愛農與磨鐵星球 向水滿中心學校捐贈圖書館
    據了解,本次活動是為了響應國家扶貧建設,及「書香中國全民閱讀」的號召,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暢銷圖書《哈利·波特》翻譯家馬愛農女士,五指山市人民政府教育局總督學周進海先生,水滿中心學校校長韓仕元先生、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室政策處處長鮑春莉女士、磨鐵集團副總裁魏子熙先生。
  • 馬愛農全新譯本瘋狂學校上市,神奇樹屋後最值得期待的經典橋梁書
    《瘋狂學校》由國內頂級翻譯家馬愛農全套翻譯,超值大開本,保護孩子的眼睛。作者譯者強強聯手,打造中國的「霍格沃茨」創作《瘋狂學校》系列的作者丹·古特曼在美國家喻戶曉,小時候他非常討厭閱讀,也十分討厭學校,主人公阿傑就是他的縮影。正是這些原因讓丹·古特曼十分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他的故事中的人物幽默風趣,性格鮮明可愛,不愛讀書的孩子也會被他吸引。
  • 對話馬愛農:「哈利·波特」與文學想像
    好未來陳丁鴻對話「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文譯者馬愛農  以下為現場實錄:  陳丁鴻:我今天非常榮幸能夠採訪馬愛農老師,坐在我旁邊的馬愛農女士不但是著名的翻譯家,也是我的小阿姨,雖然在年齡上我們差的沒那麼多
  • 哈利波特譯者打維權戰 "山寨"馬愛儂通曉六國語?
    該系列涉及英語、法語、俄語、義大利語和阿拉伯語等6個語種,但譯者只有「馬愛儂」一個人。今年6月,翻譯家馬愛農正是通過網友發來的求證微博,才知道這一令人震撼的消息。鑫諾律師事務所律師張中輝經過細緻調查後發現,所謂「馬愛儂」純屬子虛烏有。
  • 三年翻譯出版百餘本小說,天津人民社這三位神秘「譯者」是誰
    人文社五十年代開始出版的外文作品的網格本裝幀歐陽濤也以具體的案例指出了被盜版、被洗版的出版社維權之艱難,他指出,馬愛農翻譯的《綠山牆的安妮》曾被中國婦女出版社抄襲,97%的內容都跟馬愛農的內容一模一樣,只是改了一點主人公的名字之類的細節。
  •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2020-11-24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馬愛農在《伊卡狛格》新書發布會5月份的時候,王瑞琴老師(哈利波特系列、《伊卡狛格》責編)有一天打電話,說你的任務來了,羅琳寫了一本新書。對我來說這個不是任務,而是一種享受。翻譯羅琳的作品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享受,從二十年前開始翻譯「哈利·波特」,進入到那個魔法世界,相信對於我們這幾位譯者來說都是一樣,從裡面得到的享受遠遠大於我們的付出,對於每本書的翻譯,我們從裡面得到的那種,跟羅琳的那種神交的快樂,以及把它表達出來,對於我們想像力的挑戰,最後能夠用比較理想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那種成就感、獲得感,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非常大的享受。
  • 泰戈爾詩集的那些譯者們/管 樂
    《泰戈爾作品全集》是一個由十八名老中青譯者組成的翻譯家團隊工作五年的成果,這個月甫推出,便引起強烈關注,因所有作品均是首次由孟加拉語直接翻譯成中文。  其實,在此之前,作家馮唐(原名張海鵬)翻譯的另一個風格大膽的《飛鳥集》,已讓泰戈爾成為輿論焦點。只不過,馮唐的譯本被犀利地抨擊為「翻譯史上的一次恐怖襲擊」。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圖說:翻譯家鄭克魯 網絡圖鄭克魯出生在澳門,四五歲時離家,仿佛是銘刻在血液中的對西方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敏感與探究,讓他命中注定般走上了文學翻譯這一中西交流之路。他翻譯的第一部雨果作品就是《悲慘世界》。「做一個譯者絕不是易事,還需要自己的刻苦努力。」這是鄭克魯常常對後來者說的,「翻譯文學作品,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其中詩歌的翻譯難度最高。而翻譯小說,也不是單純把一字一句譯好就行,是要看整體。一部像《悲慘世界》這樣幾十萬字的小說,我作為譯者,絕不敢說自己譯得毫無疏漏。」
  • 合同到期後出版社擅再版 三位翻譯家要告出版社
    此後,三位譯者分別與北嶽文藝出版社籤訂《圖書出版合同》,授權其出版漢譯文本,期限為10年。2004年11月《圖書出版合同》到期後,北嶽文藝出版社未提出與三位譯者續籤合同。  兩次再版均未取得授權  2011年10月,三位翻譯家發現北嶽文藝出版社竟在2009年2月和2011年2月對他們的譯作兩次再版。
  • 今天,重慶沙坪垻書城《哈利·波特》譯者揭秘中文版背後的故事
    2000年,國內引進、翻譯了系列的前三部,而今(3日)下午,著名翻譯家、中文版哈利·波特系列的譯者馬愛農和叢書責任編輯王瑞琴做客重慶沙坪垻書城,與百餘名身著魔法袍的「哈迷」分享起了這些背後的故事。而到了後續幾本,原作者JK羅琳有意加深,「無論是在寫作技巧上還是人物塑造上,設計了更多的伏筆,更複雜的脈絡,人性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並不是孩子想的那樣非黑即白,每個人有自己的優弱點,成年人或許更喜歡。從這個角度看,哈利波特完全有成為經典圖書的潛質。」
  • 「隱身」的譯者
    然而,相對於作者,譯者的地位卻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很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種現狀:「譯者就像隱形人,譯者的名字永遠不會被人記住,不會出現在封面,總是在第二頁。」譯者為何需要隱身由於世界上存在很多種語言,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先與譯者邂逅,再通過翻譯與譯入語的讀者邂逅。
  • 馬愛農: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文學翻譯工作者
    我和文學翻譯  馬愛農  馬愛農,翻譯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編審。主要譯作有:《船訊》《到燈塔去》《綠山牆的安妮》以及「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當時我是大學英語系三年級學生,讀過一些英語文學原著,但對這個紅頭髮姑娘的故事並不熟悉。沒有想到的是,我一讀就再也放不下來。安妮飄然靈動的想像力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些充滿童趣和幽默的情節讓我喜愛,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的美麗風光令我陶醉和嚮往,一個強烈的念頭佔據了我的心:這麼好的作品,為什麼不把它翻譯過來,讓更多中國讀者看到呢?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我覺得在法國還沒有介紹過類似的作品,於是就開始翻譯這本書」。她在翻譯過程中得到了CCTSS-ATLAS中法譯者工作坊的幫助。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由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法國文學翻譯促進會(ATLAS)和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處聯合主辦,於今年3月至5月先後在巴黎、阿爾勒、北京和南京進行。
  • 翻譯家消亡 文明將會大打折扣
    翻譯家甚至因為引進一種全新的精神、理論、文化依據,為一個新時代的產生奠定基礎,而當之無愧地成為時代的先驅。但是,隨著傳播技術的日益發達和多樣,現代傳播鏈條的日趨完善,整個出版行為本身都被降為現代傳播機制中的一環,翻譯更是其中小之又小的環節。版權交易、尋找譯者、進行翻譯、樣書編輯、出版發行、媒體宣傳,種種程序之後,譯者只是書封上一個不起眼的名字。
  • 在舊書店「遇見」翻譯家張玲
    趙小斌網名bookbug金融從業者資深愛書人在逼仄的舊書店裡隨手翻開這本《牧師情史》(1983年初版1印本)的瞬間,我忍不住又笑了。所以我常說淘舊書委實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對這種書籍上除了書名和出版社之外,作者跟譯者統統都不印的舊書,要鼓起勇氣耐住性子抽出來翻翻,首先要靠七分的經驗和眼緣:至少你要知道《牧師情史》是喬治·艾略特成名作《牧師生活場景》中的一篇作品,更是翻譯家張玲唯一一部單獨署名的譯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