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消亡 文明將會大打折扣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不久前,我們送別了草嬰先生,如今的老一輩翻譯家或已過世或垂垂老矣,十年間翻譯事業的式微和翻譯家地位的急劇下降,已成為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

大約十年前,某雜誌以《持燈的使者》為題,為中國十幾位翻譯家出版了一個專刊。那是翻譯家在大眾媒體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集體亮相,當時80多歲高齡的草嬰先生排在前列。不久前,我們送別了草嬰先生。不僅僅是他,這十幾位翻譯家近半數已經過世或垂垂老矣,不再從事翻譯工作。十年間翻譯事業的式微和翻譯家地位的急劇下降,已成為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

翻譯家草嬰

這一現象的出現,客觀上有時代變遷、技術進步的原因。翻譯家的核心價值在於傳播。曾經,翻譯家像巨人一樣,一手接著外國,一手連著國內,傳播著被法國作家紀德稱為「人間地糧」的精神食糧。翻譯家甚至因為引進一種全新的精神、理論、文化依據,為一個新時代的產生奠定基礎,而當之無愧地成為時代的先驅。但是,隨著傳播技術的日益發達和多樣,現代傳播鏈條的日趨完善,整個出版行為本身都被降為現代傳播機制中的一環,翻譯更是其中小之又小的環節。版權交易、尋找譯者、進行翻譯、樣書編輯、出版發行、媒體宣傳,種種程序之後,譯者只是書封上一個不起眼的名字。而且由於譯者的名氣往往不如作者,所以最多是把作者從國外請來做宣傳時,才想到讓譯者出面陪同,進行現場翻譯。

此種情況下,人們對翻譯的重要性以及譯者身份的認知,都大打折扣。作為生產環節之一的翻譯被工具化了,似乎只要做好中間信息傳遞的傳聲筒即可。這一要求使得許多有抱負的學者和文化人不屑於從事翻譯工作,翻譯也被認為是沒有創新能力、無需學術修養、僅有外語技能的行為,譯者本身的人文素質、闡釋能力大大下降。如同惡性循環一樣,優秀人才的稀缺又使得翻譯的報酬與待遇始終低下,人才素質與行業現狀互為因果,翻譯界因此受到沉重打擊。

但是,在我看來,翻譯事業的式微還因為翻譯家不再被尊為「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或「持燈的使者」,甚至連「翻譯家」這樣的提法都越來越少見到。在今人眼裡,字斟句酌、反覆推敲的筆譯似乎與坐在金碧輝煌大廳裡的口譯沒有區別,媒體可能對美女翻譯更感興趣。唯有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大獎,譯者才跟著受到關注,但這關註裡很大一部分竟是覺得翻譯撿了個大便宜。人們對翻譯行為、翻譯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膚淺,而這種膚淺,其實是與整體文化的膚淺化相伴相生的。

隨著閱讀習慣的改變,在當下所謂讀圖時代和消費文化快餐時代,包括文學在內的整個人文學科都面臨挑戰,翻譯也不可避免。因為翻譯家最重要的存在理由,就是為「經典」代言,翻譯是與「經典」二字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玄奘譯佛經、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傅雷翻譯巴爾扎克和羅曼·羅蘭……偉大的著作成就偉大的翻譯家,偉大的翻譯家成就偉大的著作在一國的被接受。身處膚淺的文化氛圍裡,沒有經典的寫作,何來經典的翻譯?

同樣地,翻譯的精髓是在尊重原創作品的基礎上,對其價值的深度挖掘。套用亞里斯多德的「摹仿」理論,翻譯是一種高層次、精緻的「摹仿」,而今山寨肆行,人們在「摹仿」過程中不求精緻只求相似,並且以低成本為最高追求——一家出版社寧願用低廉的價格請一些並不具備相應能力的人進行快速翻譯,也不願以高成本去請真正的翻譯家。在過度膨脹的自我意識下,人人都急於表達自身意見,對原創與自創的界限認識越來越模糊,人們連對作者的尊重都在減少,何況對譯者?

所以,重振翻譯事業可能有千方百計,但最關鍵的是與膚淺化抗爭,讓翻譯家群體在從選擇到闡釋、再到接受的現代傳播之鏈上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翻譯家應當如魯迅所說,自己來拿,或者如季羨林所說,自己去送,不應該只是傳播環節中的語言機器,而應是完整意義上的文明傳播者。如此,翻譯質量的改善,以及人們對翻譯事業的理解與尊重,才會相繼回歸。

翻譯是最高程度的閱讀。一部作品、一種思想、一種文化看似花哨精彩,但可能一經翻譯,空洞淺薄,無足輕重,所以,翻譯是最清醒的試金石,是一個時代的「理性之光」。找回翻譯家的根本身份,就是找回翻譯的「理性之光」。歸根結底,翻譯家的地位與文明水平的高低緊密聯繫在一起。哪一天翻譯家消亡了,所謂的文明也將會大打折扣。(文/董強)

相關焦點

  • 找回翻譯的"理性之光":翻譯家消亡 文明也將會大打折扣
    那是翻譯家在大眾媒體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次集體亮相,當時80多歲高齡的草嬰先生排在前列。不久前,我們送別了草嬰先生。不僅僅是他,這十幾位翻譯家近半數已經過世或垂垂老矣,不再從事翻譯工作。十年間翻譯事業的式微和翻譯家地位的急劇下降,已成為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   這一現象的出現,客觀上有時代變遷、技術進步的原因。翻譯家的核心價值在於傳播。
  • 著眼文明對話 15位中外翻譯家首次在北京參與筆會式交流
    著眼文明對話 15位中外翻譯家首次在北京參與筆會式交流 2015-12-20 21:04:30  這是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著眼於中外人文交流、文明對話,自2015年起推出的首個專門以翻譯家為主體、以中外翻譯工作坊為基礎的「筆會式」國際人文交流活動。  主辦方表示,翻譯家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中介人」和「連接者」的重要作用;希望通過集體研修、公共論壇等形式,不斷彰顯翻譯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主體性和話語權,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
  • 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明是如何逐漸消亡的?
    但這一人類文明的先行者卻沒能保持住自己的領先地位,而是在文明進化中慢慢的消逝——現代埃及人或許還留存著些許法老的血統,但已然看不懂法老的文字,也聽不懂法老的言語。對於古埃及這樣曾經發達的文明,它的消亡不會是一瞬間的事情,而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 華夏文明前是「MU文明」,美國學者推測:地球曾出現過4代文明
    就光地球在宇宙中誕生都有40億年的歷史,而人類文明只有數千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人類也已經擁有了非常先進的文明,那麼就會有人有所猜想,在人類文明之前是否還有著其他的文明。
  • "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頒獎 368位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翻譯外國名著家喻戶曉 傳播中國經典前無古人 表彰翻譯家長期翻譯生涯中的傑出貢獻   代表我國翻譯界最高榮譽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9月23日由中國翻譯協會頒給了我國著名翻譯家和中外文化交流學者高莽作為《論語》、《孫子兵法》的英文譯者,林戊蓀向世界傳達了中國古老文明的思想和智慧。通過江楓的筆,雪萊的詩句「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中國家喻戶曉。李文俊則是福克納、塞林格、麥卡勒斯和卡夫卡的譯者,他譯的每一本書都影響著中國的當代作家。
  • 蒙古國成立蒙中文翻譯家協會
    新華網烏蘭巴託3月2日電(記者王寧)蒙中文翻譯家協會2日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舉行揭牌儀式,隨後中蒙兩國語言學術界及智庫代表共同出席首屆中蒙翻譯研討會,就促進兩國語言翻譯事業發展等議題進行探討。  蒙中文翻譯家協會中方主席、中國內蒙古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陳寶泉表示,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傳媒向蒙古國民眾介紹中國發展現狀,希望中蒙兩國翻譯家能及時、精準地翻譯兩國人民共同喜愛的文藝作品和共同關心的資訊。
  • 青年翻譯家李繼宏:時代不同譯得更好理所當然
    青年翻譯家李繼宏:時代不同譯得更好理所當然   中新網上海8月18日電(記者 鄒瑞玥)今年初,青年翻譯家李繼宏譯本《小王子》等系列套書的腰封上,曾被印上了「迄今為止最優秀譯本」、「年輕天才翻譯家」的字樣,在業界曾掀起軒然大波。
  • 人類語言消亡簡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科幻電影《降臨》中,人類接觸到一種外星人,兩個文明間在嘗試溝通時,人類的語言學家們發現,這些外星人使用的語言並沒有先後順序,在書寫一句話時,每個字母的書寫都是同時進行的如果出於交流的便利而放任語言的消失,是對人類文明的不負責任。3當前學術界意識到了瀕危語言問題的重要性,積極倡導各國語言學家對本國語言、尤其是瀕危語言加以關注,並採取具體的行動進行口語記錄、語言典藏。
  • 翻譯家李健鳴解構《哈姆雷特》
    原標題:翻譯家李健鳴解構《哈姆雷特》   翻譯家李健鳴編劇的《屋頂上的奧菲莉亞》4月6日在北京中間劇場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這不是李健鳴第一次參與解構《哈姆雷特》。1990年,她以翻譯身份與導演林兆華合作實驗戲劇《哈姆雷特1990》。
  • 解密,瑪雅文明消失之謎的客觀原因
    瑪雅文明的衰亡瑪雅文明猶如曇花一現。瑪雅帝國在創造了人類早期文明同時,卻在短期內迅速消亡,留給後人的是諸多不解之謎。對於瑪雅帝國消亡原因,存在諸多解釋:有人說瑪雅人的祖先是外星人,當他們無法克服諸多生態問題時,追隨他們的祖先,遷移到其他星球去了;還有人從地質結構、考古發現及人口爆炸論等方面予以解說,我們現在從客觀角度討論瑪雅帝國走向衰亡的諸多因素。
  • 著名翻譯家何道寬:祖國富強為做學問創造了大空間
    【解說】何道寬,深圳大學英語及傳播學教授、資深翻譯家,從事英語語言文學、傳播學等研究30餘年,率先引進跨文化傳播(交際)學、麥克盧漢媒介理論和媒介環境學,被稱為「麥克盧漢在中國的代言人」,著譯文字逾2000萬。近日,何道寬接受了記者的專訪,講述了自己同祖國一起成長的奮鬥歷程。
  • 電視已經衰落,消亡需要時間
    並且在幾年前就被認為即將消亡。當然,相對於消亡,筆者更喜歡說是電視本身的概念正在消融,電視技術及產業正在快速的改變及擴展。  什麼是傳統電視?  這是個有些虛幻的概念。很多人一提到傳統電視甚至提到電視,都會立刻浮現出拿著遙控器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場景,那應該就是傳統電視。
  • 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
    新華社上海7月28日專電 題:不做大師,甘為「匠人」——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新華社記者孫麗萍28日13時39分,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在上海病逝。1970年,陸谷孫被「發配」去編辭典,由此參與《英漢大詞典》籌備和編寫全過程。編詞典的冷板凳太難坐。陸陸續續,最初關在一起編《英漢大詞典》的108人,高考、考研、出國,幾乎走光。唯有陸谷孫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陸谷孫出任《英漢大詞典》主編,承諾「一不出國,二不兼課,三不另外寫書」,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難對人言。
  • 瑪雅文明古文中,重複出現的數字代表什麼?末日倒計時嗎?
    瑪雅文明古文中,重複出現的數字代表什麼?末日倒計時嗎?很多人第1次認識瑪雅文明,是關於瑪雅人曾經做出了一個預言,他們認為在2012年將會迎來世界末日。正是由於這個預言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在地球上消亡了幾千年的歷史文明。
  • 在舊書店「遇見」翻譯家張玲
    所以我常說淘舊書委實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對這種書籍上除了書名和出版社之外,作者跟譯者統統都不印的舊書,要鼓起勇氣耐住性子抽出來翻翻,首先要靠七分的經驗和眼緣:至少你要知道《牧師情史》是喬治·艾略特成名作《牧師生活場景》中的一篇作品,更是翻譯家張玲唯一一部單獨署名的譯作集。
  • 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
    【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翻譯家鄭克魯先生於9月20日晚10點在醫院去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不凡成就的為數不多的翻譯家之一。翻譯過《家族復仇》、《基度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短篇小說選》等作品。 ​
  • 在兩個偉大古老文明間接力架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人的希臘...
    圖片均由羅錦鱗提供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劉小草)11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在兩個偉大古老文明間接力架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人的希臘情緣》的報導。提起羅念生,普通讀者可能覺得陌生,但熟悉古希臘文學、戲劇的人,必定繞不開這個名字。
  • 五位翻譯家榮膺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原標題:五位翻譯家榮膺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在9日舉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曹都、顧錦屏、林洪亮、王弄笙和王智量等5位翻譯家獲得了中國翻譯界的最高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此前,季羨林、許淵衝、屠岸、何兆武等翻譯家曾獲此殊榮。
  • 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來源:文匯報   編輯:董怡虹  2016-07-28 14:04 來源:文匯報   2016年7月28日下午1點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享年76歲。   陸谷孫,1940年出生於浙江餘姚,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的外語系。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導。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