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文,2007年出生於河南商丘。今年13歲,普通孩子剛上初二的年齡,她卻已經大學畢業當起了助教。
今天從網上看到這則消息,讓我頗為驚訝:13歲的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卻已經踏入社會,當上了助教,這可能嗎?
的確是真事。2017年,張易文考上大學曾引起過一場轟動,多家媒體都有過報導。
張易文的父親自己開私塾,她從4歲開始在家裡的私塾上學,從未上普通的幼兒園和小學。
2016年,當她9歲的時候,父親就讓她參加了第一次高考,考了172分;第二年,10歲的她再次參加高考,取得352分,被商丘工學院專科錄取,專業是電子信息工程。
今年,張易文從商丘工學院畢業,進入父親開的私塾當起了助教。
這位女孩不同尋常的求學之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多數人認為是父親在拿著孩子做實驗,實力坑娃:
孩子很聰明,本來可以上個985本科,未來可期,誰承想最後上了個專科,還得父母安排工作。父親為了出名毀了孩子的一生,這才是真正的坑娃啊!
實驗的結果,只不過是把應試教育提前了幾年,這位父親最終的目標還是名利。既然這樣,就老老實實跟應試走吧,畢竟應試教育比他的方式成熟。
也有的人表示贊同和支持這樣的做法:
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時間真的太長了,覺得可以試驗,真的可行的情況下可以推廣一下。
挺好的,總得有人出頭搞實驗教育改革,支持父親。
這讓我想起了同樣10歲參加高考的神童張炘煬。
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盤山縣,他的人生是父親一手給他規劃好的。
2006年,年僅10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以總分505的成績了考取天津工程師範學院。成為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2008年,13歲的張炘煬通過了北京工業大學的複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
2011年,16歲的張炘煬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專業錄取,成為了國內年齡最小的博士生。
比起張易文,張炘煬在應試教育這條路上顯然走得更遠,也更成功。
但是張炘煬後來怎麼樣呢?
同樣是13歲時,張炘煬進入了北京工業大學讀碩士。
這時,孩子的發展卻超出了父親的規劃和預料:學習出現了掛科、叛逆、沉迷網絡等不良的行為,令一直陪伴和教育他的父親大為頭疼。
因為恐懼失敗,張炘煬在最後的階段開始廢寢忘食地學習,嘴裡起滿了泡,體重急劇下降,最終完成了碩士論文。16時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
但是,聽說他的博士讀了8年還沒有畢業。
高速度的學習書本知識,與絕大多數人不同的人生經歷,人際交往的缺席,顯然讓張炘煬度過了一個比普通孩子更加痛苦的青春期。
而父親也慢慢意識到:兒子發展到這個高度,不見得就是成功。
回過頭來再說張易文。
三年前,張易文上大學時,父親的想法是:女兒10歲考上大學,20歲博士畢業,然後搞科研,進入「比較上流的社會」。
從父親對私塾的宣傳理念和對女兒的父親的規劃可以看出:讓孩子讓私塾是為了縮短孩子的求學時間,更快完成義務教育。他的女兒應該還是走應試教育這條道路——專科畢業後繼續升本,考研,考博。
但現在女兒真的大學畢業了,卻並沒有繼續升本而是回到自己家的私塾當助教。這就有點偏離了父親之前對女兒的規劃。
如果讓我來分析,我認為是孩子長大了,13歲的女孩已經進入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主見;而且她度過了3年的大學生活,與一群20歲左右的女孩子共同生活了3年,思想肯定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一定能夠再跟小時候一樣完全聽從父親的安排。
父親也在被採訪時說:這不是綁架,是孩子自己的意願。
張易文的求學之路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是,現在的她不再想按照父親規劃好的路線行走,我認為,這已經證明了她父親的教育方式是失敗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父親雖然走的是私塾路線,但最終的目標還是走應試教育:考入大學,拿到相應的學歷。只不過,他想用比普通學校教育更短的時間來實現目標。但他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學習的機器。
如果一個孩子智商較高,也熱愛學習,提前兩三年完成學業我認為還是可以的。但讓一個8.9歲的孩子去學習高等數學、物理,我認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摧殘,是讓孩子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操之過急、目的性過強的教育都是錯誤的。」就像孩子才學會走路,你卻要讓他練習跑,他的身體發育根本就做不到。
我覺得,孩子真正的成長是整個人身心發育的成長,是建構自我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學知識。教育最終的目標並不是為了拿到高的學歷和掙到足夠多的錢,而是成長為一個有自我價值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接受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也是提升情商、學習社會交往、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交幾個要好的朋友,與同學們一起打鬧玩樂,追個劇,學學唱歌、跳舞,參與班級組織的活動這些都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的東西,孩子有權利享受這些活動,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形成完善的人格,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發現自己的熱愛,在眾多不同的性格中找尋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不是為了單一的目標去學習文化知識。
對這件事情,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