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孩子被打,這個問題的時候,家長要問自己,內心的期待是什麼?你期望的,一定是他既能夠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也能夠不斷升級自己維護權益的方法,逐漸用理智去取代拳頭。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家長的這種期待呢?
首先,不要盲目的主張「打回去」,而要和孩子探討他的情緒和需求。
如果孩子被打時,父母覺得受不了,很心疼,很生氣,立刻跟他說:「有人欺負你,你要打回去!」這會出現什麼問題呢?當孩子被欺負,他只掌握了一個方法,就是「打回去」,那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就不會去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去發展出新的方法。
等他大一點後,在交往中就會有問題,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他一起玩,而且當他用被「欺負了,要打回去!」這樣的模式去看待和周圍小夥伴的關係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眼睛就好像開啟了搜索「自己是否被欺負了」的模式,有時候,別人可能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點燃了他那個要「打回去」的模式。他打回去之後,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會變得對立。
久而久之,他會在更多的時候看到自己被欺負,被排擠,那他又接著選擇更多的「打回去」的方式去解決,這就會形成一個負面循環,讓孩子沒有機會去發展新的合適的行為模式。
所以,遇到這樣的事,我們要做的不是怎麼去對付別人家的孩子,而是和自己的孩子探討他的情緒和需求,比如孩子回來時跟你說,別的小朋友說搶他的玩具,還打他。那你就要去分清楚他的情緒到底是什麼?
有的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情緒是生氣,他覺得「我的玩具,只要我玩時,他就應該還給我,他這樣做太過分」,那你接著問:「當他把玩具摔在地上時,你心疼玩具的,是嗎?」或者問:「讓他把玩具摔到地上時,你覺得不被尊重了,是嗎?」
從他的回答中看到,他內心的需求是想愛護玩具,還是想被尊重,還是其他別的需求。
其次,和孩子探討怎麼去保證和滿足這個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想被尊重,維護自己的權益,這種情況下,父母就不要說「不要打回去」,而是說「可以如何打」。
如果父母只說「不可以打回去」,那就會有問題,幼小的孩子被欺負的時候,他的生物本能有兩種:一種是反擊,一種是逃避。如果這個時候他除了打回去,不會用別的方式去反擊,你卻告訴他「不要打回去」,那這孩子會怎麼選擇?那就是,忍了!如果每次被欺負,他的處理方式都是「我忍了」,最後孩子形成的模式就是逃避,他就不敢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小的時候還好,就是一個搶玩具,那麼,長大以後有人搶他的工作機會呢?有人用不當的言論諷刺他呢?他都會不敢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這樣的人不是謙遜,而是窩囊。
所以,你要教孩子「如何打」。比如你跟他說:「你打人家之前你得去看看,如果人家比你高很多,你打不過人家,很可能會被他打一頓,那你就要趕快跑回來找媽媽幫忙。如果對方比你小,那你肯定不可以打他,但是越小的孩子你越要提防他們,小孩子有時候動手打人之前是沒有徵兆的,他們是不講道理的。所以,跟小孩子在一起玩,當發生衝突的時候,一定要提防著,別讓他把你給打了或者撓了。如果他來打你,你要把他推開,但是,別太使勁啊,他們身體很輕,會摔得很厲害。」
家長先講好了,跟大孩子和小孩子衝突時,都不能打,那接著就來看跟同齡的小夥伴之間衝突怎麼辦?
如果是跟你同齡的夥伴之間有衝突,他不打你,你一定不能打他,如果他打你,你要很嚴厲的告訴他:「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如果你再碰我,我就不客氣了!」如果,他還打你,那你一定不能客氣,你要使勁的還手,讓他知道不可以欺負你。當你跟孩子這樣講了以後,他會不會真的跟小夥伴動手?不會,因為他有這樣的氣勢和觀念,沒有小夥伴敢故意惹他。
最後,要實現方法升級。要問除了「打回去」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打回去」之外,他還可以用哪些方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比如,他會知道挨打了以後找媽媽,找老師,媽媽和老師會幫他解決問題,她還會用嚴厲的語言告訴對方:「我不喜歡這樣!」讓他學會用語言來批判對方的錯誤行為:「你用我的玩具沒有跟我借,我向你要時,你還摔回來,這樣太不禮貌了!」
他會用語言的力量代替身體的攻擊,他甚至還能學會去理解對方的情緒:「我的玩具我現在自己也需要用,現在不能借給你,如果你真的很想借,你可以過會兒來看看!」他會既維護自己的權益,又考慮到對方的需求。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就需要不斷的進行方法升級來提升交往的智慧。再長大一點,孩子還會做預判,和誰在一起時比較容易起衝突,對方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容易動手,這樣當孩子看到對方憤怒時,他會選擇主動停止並離開,而且他會逐漸有選擇的去交朋友,遠離那些很難控制情緒,會動手打人的朋友。
所以在「打回去」還是「不打回去」的這個問題上,重點一定不是「打」或者「不打」的問題,重點是讓孩子明白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如何保證自己的利益,如何用理智的、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和別人的衝突。
我是李蘊,科學育兒倡導者,關注我,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