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古詩詞越來越受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其中主要原因是古詩詞重在含蓄,語言凝練,內涵豐富。讀者通過閱讀和欣賞古詩詞,不僅可以學到各方面的很多知識,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和健全的人格。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與古人交流,和賢達談心,不僅體會到作者千錘百鍊的精神,也充分認識到詩歌藝術中的無窮魅力。下面介紹李賀罕見的一首名作,絲絲入扣,字字珠璣,最後10個字扣人心弦。
蜀國弦唐代:李賀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驚石墜猿哀,竹雲愁半嶺。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
中唐天才詩人李賀雖然人生短暫,但是他苦心孤詣地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其中有不少涉及到音樂方面的描寫,在藝術特色上具有構思奇特,結構跳躍的特點。詩人十分注意從音樂效果上表現一種神奇的意境,創造了一種神奇的藝術美。蜀國弦,是蜀國樂曲名,當時李賀寓居在蜀地,有一次聽樂師彈琴,便創作了這首詩。
首聯勾勒了一幅寧靜秀麗的自然風光,「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濯錦江邊、碧波蕩漾,藍天白雲、楓樹飄香;錦江碧水、倒映南山,夕陽晚照、野花芬芳。李賀出手不凡,開篇就令人神往,畫面上不見任何樂器,詩人也不提一個弦字,若不是聯繫題目,還以為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其實作者採用了兩幅形象鮮明的景物畫面,描寫音樂的情調和節奏,引導讀者進入音樂殿堂,並感受其賞心悅耳和移情動志的魅力。
頷聯承接前面,繼續描寫另兩幅畫面,「驚石墜猿哀,竹雲愁半嶺。」險石欲墜,野猿哀啼;半山竹雲,驚心愁腸。蜀地多猿,晴天時經常能看見林中溪邊高猿長嘯,空岫傳響。詩人用「驚、哀、愁」這幾個動詞,形容出弦聲令人心驚膽顫、哀愁感傷,暗示出弦樂的曲調由低到高、由慢至快的變化,詩人的情緒也從平靜到緊張發生驟變。李賀巧妙地用墜石、群山、碧竹與煙雲,形容琴弦發聲的變化,堪為一絕。
頸聯又從剛勁轉為柔和,「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美妙的樂曲仿佛一輪寒月高掛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瑩的沙粒閃閃發光。涼月、秋浦,玉沙、白光,這一組清冷的意象,又描繪出琴聲的悽清和幽冷,仿佛白居易筆下的《琵琶行》,卻更顯倏忽變幻及姿態萬千。李賀一定得到了韓愈的真傳,才能用各種意象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真是鬼斧神工。
最後詩人抒發思鄉之情,這首蜀國弦樂曲至此也奏出了高潮。「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 誰家的女子在這裡哭泣,不忍辭別故土,走出瞿塘?詩人以美人比擬這如泣如訴的樂曲,也表達了李賀背井離鄉的羈旅之悲苦,更以具有濃烈哀傷情思的「紅淚客」,啟發人們去聯想弦聲的愁絕與凝噎。
縱觀這首詩,詩人用精妙獨特的手法描寫琴聲,全文無一字提及琴弦,卻委婉地以形寫聲,並充分調動了視、聽、觸、味等多種感覺。可悲李賀,天妒英才;可憐李賀,才華卓絕。他生不逢時,才不經用,李賀的詩篇,悽涼哀傷,就像這憂戚的琴聲,雖然深深地打動聽眾,卻欣賞者少,而能深懂其意的更是鳳毛麟角,讓他不得不悲嘆,「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