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不方便,船與馬是人們常用的交通工具,船被河流所限,故而馬成了最好的出行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北方,那時候人們對馬的喜愛不亞於現代人對於汽車的喜愛,自然馬的身價也是遠高於牛、驢之類行走速度慢、耐力不好的動物。
馬不僅在人類日常生活中需求極大,在戰爭中更是如此,故而那些在馬背上得天下的統治者們對駿馬更是喜愛,唐太宗喜歡自己的馬,故而昭陵有六駿。
古詩詞中,我們自然也能讀到許許多多與馬有關的句子,「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白馬飾金羈,邊翩西北鄧」,「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臥來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悵東郊道,秋來雨作泥」。
有詩鬼之稱的李賀曾作《馬詩二十三首》,通過詠馬來明志,通過描寫駿馬的遭遇來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這一組詩歷來評價極高,方扶南(清代詩論家)給《李長吉詩集》作評時對這一組詩做了如此評價:「此二十三首,乃聚精會神,伐毛洗髓而出之,造意撰辭,猶有老杜(詩聖杜甫)諸作之未至者。」
二十三首詠馬詩各有特色,今天小佛就選其中最經典的一首和大家聊一聊,有人曾經認為這首《馬詩》是史上所有詠馬詩中的絕唱,短短20字,驚豔無比,尤其是第一句對邊疆大漠的描寫。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好一幅壯美的戰場月夜圖。李賀一生都沒有去過邊疆,所以他對邊疆的描寫全部出自於個人想像:平沙莽莽尤其無邊的雪地,燕山上的那一彎月亮,就像是一柄戰鉤(顏師古註:「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李賀將彎月想像作戰鉤,可見他很想保家衛國。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想要去邊關參戰就必須有人能夠賞識李賀,給他一個機會。李賀出生於唐皇室遠支,家中早已衰敗,而他由於早年苦讀導致身體狀況極差,故而主動參軍這條路對他而言是不可能的,畢竟身體太差,在前線只能是累贅,故而他渴望得到賞識,能夠以文官的身份前往邊疆。什麼時候李賀才能得到重用,給自己的馬兒戴上金絲絡頭,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呢?「何當」二字可以體會到李賀對前往邊疆效力的極度期盼之情,自然也能看出李賀在寫這首詩時心中壯志難酬的鬱悶之情。
李賀主要生活在唐順宗和唐憲宗在位期間,這個時候的唐王朝藩鎮割據,尤其是燕山一帶的藩鎮更甚,早就不聽皇帝號令。
憲宗即位之後,力主削弱藩鎮力量,故而那個時候,燕山一帶朝廷軍馬和藩鎮之間常有戰事,李賀早年間已經注意到藩鎮對國家對百姓危害巨大,削藩是民心所向,李賀自然極其支持,而這首馬詩即寫於此種背景之下,只可惜李賀壯志難酬。姚文燮在《昌谷集注》中直言:「邊氛未靖,奇才未伸。壯士於此,不禁雄心躍躍。」
參考資料:《全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