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描寫馬的名作,讀者一定不會忘記韓愈的散文《馬說》,因為學生時代就背誦過,應該對其中一些句子也是記憶猶新。而李賀也寫過很多馬詩,其中的名句,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表達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的感慨。
而三國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更是寄寓深遠,即使人生暮年,也並不悲觀,仍在不斷進取,並激勵自己繼續建樹功業。而很多老人也如老馬一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值得人們讚美。下面介紹南北朝的一首詠馬詩,全文無一馬字,卻表現出老馬的奉獻精神。
詠老馬
南北朝:沈炯
昔日從戎陣,流汗幾東西。
一日馳千裡,三丈拔深泥。
渡水頻傷骨,翻霜屢損蹄。
勿言年齒暮,尋途尚不迷。
沈炯,南朝梁武康人,他年少時就出類拔萃,後來曾擔任掌書記,凡羽檄軍書,皆出其手。陳文帝即位後更是非常器重他,還因其討逆立功,封他為將軍。
這是一首自況詩,作者嘆息良馬少盡其力、老棄其身的悲慘遭遇,既表達了詩人壯志未衰、積極用世的精神,也是對自身遭到遺棄、晚景不幸的一種抗議。
開篇兩句概述老馬當年馳騁四方、驍勇善戰的經歷,「昔日從戎陣,流汗幾東西」,它以前從軍總是勇打前陣,縱然淌汗流血,也要東奔西走。
戎陣,即戰陣;東西,泛指方向,這裡指各地。作者簡括地點明了老馬過往的戰績,為下文的具體敘述作好了鋪墊。
次二句續寫老馬的不凡經歷,「一日馳千裡,三丈拔深泥。」一日之內可以驅馳千裡,逸足能拔三丈深泥。作者用了一些數量詞,雖然有些誇張,卻惟妙惟肖地描寫了老馬當年長尾風生、逸足電發的風姿,它善跑善跳,為主人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
頸聯抒寫老馬當年曆盡跋涉之苦,「渡水頻傷骨,翻霜屢損蹄。」連續地渡河,被涼水傷及了骨骼;不停地奔馳,翻起的霜雪損害了蹄甲。作者憐惜老馬屢遭磨難,不畏犧牲的奉獻精神,也為下文的呼籲準備了條件。
雖然作者將其同情老馬的遭遇,但最後兩句並非哀鳴與無奈,而是壯心不已,充滿信心,「勿言年齒暮,尋途尚不迷。」不要說老馬年齒已衰暮,失道尋途尚不迷惑。詩人呼籲人們都要像伯樂一樣,認識到這些千裡馬老而不衰的能力,不可讓它受到太多的屈辱,而最終駢死於槽櫪之間。
因為幼牛幼馬每歲生一齒,所以人們便用其齒數,計算牛馬的年齡。尋途,這裡化用管仲讚美老馬識途的典故。那些皇親國戚以為老馬體衰無用,所以它們最後的待遇還不如極其普通的馬,稍有良心者,皆會為之大聲疾呼,同時也鳴其不平。
縱覽沈炯的這首詠馬詩,前六句進行鋪墊,重心在最後兩向。作者借老馬自喻,同時也寄託了那些曾經為國家作過貢獻、如今依然壯心不已,希望繼續為國效力的老人們的思想感情。也正如中唐詩人劉禹錫所言,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全文對仗工整,接近五言律詩,雖然不提一個馬字,但句句表現出對久經沙場的老馬的憐惜,以及對飽受風霜的老人的尊崇。如今雖然時代變了,但老馬的奉獻精神依然值得人們學習和傳承,那些在各個階層做出卓越貢獻的老一輩,更值得大家尊重!正所謂,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