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石鼓鎮石鼓圩是茂名地區較大的農貿市場,其經濟發展素有「小佛山」之稱。農曆二、五、八圩期熙熙攘攘,閒日也人來人往趁圩。石鼓圩地名原來叫金墩,那為什麼後來又叫石鼓?當地人流傳著一段民間傳說。
很久以前,這裡是一座方圓十裡的高嶺,嶺下是一片平原,有名的「黑泥土,瘦出骨,一鬥種,割鬥一」的土地。農民過著放下禾鐮無米煮的悲慘生活,有一年天大旱,用水貴如油,人們三步一拜,九步一跪拜天神,喊著「天公呀,快下雨吧,旱死禾苗餓死人」的泣聲,喊聲傳到南天門。感動了仙人,仙人帶著五面金鼓降落在嶺上,神仙化作一姑娘要人們選一名誠實、勤勞勇敢的小夥子在嶺上。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日擊鼓,喚來雨神,禾苗有救,人有水飲,稻穀豐收,六畜興旺,並在嶺邊成立集市,趕集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火紅,這圩市便取名叫「金墩」。
不久,五面金鼓響聲傳到當朝的皇帝耳朵裡,便派出官兵千裡來搶金鼓,那擊鼓的小夥子和當地農民操起鋤頭、扁擔同官兵搏鬥,保護五面金鼓,最後鬥不過皇帝官兵的刀刀槍槍,官兵搶到了金鼓。忽然只聽一聲巨響,一道強光,把皇帝的官兵燒為灰燼,五面金鼓變成了五塊大石,旁邊還留下一張石床、石煲、石碗。人們為了紀念仙人給人帶來的五面金鼓,把此嶺叫石鼓嶺,金墩改名為石鼓圩,並訂為農曆二、五、八日為圩期,把附近一村子定名為石鼓村、石鼓鄉,大躍進年代成立石鼓公社和今天的石鼓鎮。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一些人在石鼓嶺開石放炮,打石建房子,毀去五塊大石和石床、石煲、石碗等遺蹟。
分界鎮唐代開元時期為保安縣,並為高州治。宋代開寶五年(972年)保安縣併入電白縣。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電白縣治從舊城遷至神電衛後,原保安縣部分地域歸屬茂名縣,並以此地為茂名縣和電白縣的分界線,故名「分界」。 民國時期稱保安鄉,1950年先後為茂名縣第二區、第五區,1957年為分界鄉,1958年設分界公社,1983年改為分界區,1986年12月後為分界鎮。
大井鎮因古代此地有個口徑2米多寬的天然大水井,故而得名「大井」,民間傳說解放前不少做生意老闆認為大井不老禮,改名為大利,做生意一本萬利,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說去趁大利圩。 民國時期為清井鄉,1950年解放後先後為茂名縣第六區、十四區,1957年設大井鄉,1958年建大井公社,1983年改大井區,1986年12月後為大井鎮。
長坡鎮鎮區地段原是石狗嶺下一片長形荒坡,1958年建高州水庫時,原石骨墟受浸遷至現址建墟,故名「長坡」。長坡鎮原名石骨鄉,1953年改名石骨墟,當時石墳包括在內。1958年11月改名長坡公社。1961年5月設為長坡區,包括長坡公社和石墳公社。1983年長坡公社和石墳公社分別改名區公所。 1988年撤區設鎮後,長坡區公所改名為長坡鎮,石墳區公所先後改名為石墳鄉和石龍鎮。2003年11月長坡鎮和石龍鎮合併為長坡鎮,原來的石龍鎮變成了社區居委會,長坡鎮成了高州市的副縣中心,廣東省茂名市重點發展的鄉鎮。